• 撤离后,留乌学生苦寻出路

  • 青木

        突如其来的战事,令广大在乌克兰的留学生措手不及。在各国政府和使领馆的帮助下,一些留学生已经逐步撤离乌克兰,到达乌克兰邻国或其他欧洲国家。短期来看,他们需要迅速了解陌生的新环境,做出留在当地还是随包机回国的选择;而长远来说,他们的留学生活被迫中断,更需要考虑可替补的院校以及未来的求学之路。
    撤离程序困难重重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3月4日报道,早在前苏联时期,乌克兰的高等教育水平就极具竞争力,学历含金量高、花销又远低于发达国家,这些优势令留学乌克兰极具“性价比”,吸引了不少经济能力有限的国际生,不少人都将该国视作通往欧洲就业市场和永久居留资格的一扇大门。据乌克兰政府2020年的数据显示,在该国就读的国际生总数约为7.6万人,其中印度占比最大,约为2万人,非洲留学生约占总数的1/4。最受国际生青睐的专业分别为医学类、商学类和工程类。据阿拉伯半岛电视台统计,乌克兰留学市场对该国的GDP贡献甚至高于留学大国美国。
        国际教育新闻网站“Pie News”报道称,战事伊始,乌克兰国际生教育中心网站就处于“崩溃”状态,页面完全无法打开。部分学生对所属院校的“不作为”也表达了强烈不满:利沃夫一名尼日利亚籍留学生表示,对于正在发生的危机,校方拖了好几天也没有一个明确表态,许多同学不知是去是留。另一名同为尼日利亚籍的学生反映,俄方展开军事行动前,留学生群体就央求校方将课程转至线上,允许学生回国并远程学习,但校方却强硬地回应道“缺课就要受罚,这是乌克兰高等学府的通则”。
        不少非裔和印度裔留学生反映,他们后来在撤离过程中还受到歧视,有人被要求原路返回、有人被告知撤离要“优先乌克兰人”。部分学生还受到了边境军警的暴力对待,一名印度医学生在外出购买食物时甚至被击杀。很多媒体都反映,欧洲收留难民“不欢迎白种人以外的学生”。
        目前,离开乌克兰的留学生一部分暂时留在波兰、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邻国等待时机,另一部分人则到了德国、荷兰、法国等国家,还有一部分人已经回到家乡。
    在乌大户印度学生寻找出路
        面对未知的战局,不少留学生对学业和前程深感进退两难。作为在乌最大的留学生群体印度学生,他们很多人对未来充满迷茫,但又不得不为自己准备多条后路。
        就读于捷尔诺波尔医科大学的留学生杰西卡·奥拉克波在毕业前4个月被迫中止学业。她表示,由于自己全部学生档案和学业证明都未能取出,现在无法办理转学,而另择学校重读的代价又太过高昂,因此只能静观其变。有媒体指出,2014年的克里米亚危机期间,不少国际生也曾面临过类似处境,但大都实现了学业的顺利“对接”。不过,有知情者认为,本次战局要远比上次更紧张。
        据《印度快报》称,在乌克兰就读的印度医学生暂时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印度政府此前已开始着手汇总该国在乌克兰的留学生资料,主管国家医学教育的监管机构——印度医学委员会近期也表示,承认留学生已完成的学业,并允许学业中断的学生转学至其他高校“无缝对接”。也有留学生反映,所属高校已经开设网课,免除了转学的麻烦。
        印度留学顾问库尔表示,如果乌克兰局势在未来几个月有所好转,那么留学生可以返校继续上课,否则可以考虑转学——要么转到相对稳定的乌西地区,要么索性换个国家。业内人士提醒,乌克兰有很多私立学府非常乐意接收这类留学生,但要小心这类学校很可能收费高、教学质量低。《印度快报》称,即将开始临床实习的高年级医学生面临较大麻烦,即便把他们全部接回印度,也没有那么多实习岗位可供分配。
    高校讨论收留难民学生
        3月初,德国柏林高效学生顾问林德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欧盟及欧盟成员国表示,欧盟边境对居住在乌克兰并希望前往第三国的人士开放,但是并没有谈到如何安排在乌克兰学习的留学生。
        不过按照规定,战争难民原则上是可以进入欧盟成员国大学学习的。至于是否可以插班学习,还得由各大学自行决定。
        欧盟一些大学已经表示愿意接收来自乌克兰的难民学生。欧洲大学协会(EUA)2日发布声明,将给予乌克兰高校以及受影响的学生支持,但没提到具体方案。
        德国汉堡市政府教育部门表示,汉堡的大学愿意帮助学生难民,目前该市已经为难民学生和难民科学家筹集10万欧元的援助资金,大学和研究机构允许根据自身情况,帮助难民学生和科学家进行插班学习或参与研究项目。
        有不少留学机构表示,乌克兰留学的一个优势就是成本较低,留乌学生如果想转学,不妨考虑欧洲一些偏福利性质的高校,或东南亚等地的高校。据俄媒报道,一些印度留学生向本国教育部门提议,受影响的留学生可转学至俄罗斯。(据环球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