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森 洛桑阿旺
阳春三月,冰雪逐融,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如期而至。3月下旬,位于西藏山南市乃东区昌珠镇克松村的陈列馆广场上热闹非凡,与克松村长期结对的西藏山南军分区某团官兵同村民手牵着手一起载歌载舞,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共话百万农奴解放以来的新生活。
每当谈起部队这些年来对村子的帮助,村民们都说,“如果没有金珠玛米(解放军)的帮助,就没有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63年前的克松还是旧西藏的一个农奴庄园。1959年3月28日,中央发布命令,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在党和军队的支持下,克松村的农奴率先打破镣铐,翻身做主人,拉开了西藏民主改革序幕。
从民主改革到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建设,再到2020年,全村所有贫困户成功脱贫出列。新时期,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宏伟目标,成为了摆在军地各级面前的新课题。“克松村作为‘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与价值,是村民们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村支书边巴次仁介绍道。为此,该团与村委会立足实际,制定了以“‘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同村委会积极引导村民对“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的这一红色名片进行市场化运作,使其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力。
村民德白是几年前克松村出走的年轻人,为了补贴家用,他不得不与妻子外出务工。“部队知道家里的情况后主动与我取得了联系,出资帮我租了一家商铺卖纪念品,现在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德白乐呵呵地说道。
前不久,克松村被命名为了“西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馆成为了市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街道上满是来此参访研学的游客,回乡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实现乡村振兴,不仅仅是产业上的振兴,同样还有组织上的振兴。1959年12月,西藏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克松村成立,由于现实条件限制,一段时间以来,村里的党支部存在着服务效能无法满足村民需求、服务能力参差不齐等党建上的难题。
在和克松村的联创共建过程中,该团协助村党政部门解决党建、人才发展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帮助基层党组织增强了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1959年我们只有5名党员,到现在已经发展到近200名党员了。每年部队都会组织支委成员来给我们培训、讲党课。在国庆、建党等重要的日子,还会和村里的党员一起升国旗、重温入党誓词。”书记边巴次仁拿出了党支部建设资料介绍道。
作为“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见证着西藏百万农奴解放60多年来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21年,克松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了22300多元,村民对家乡的认同感与自信心越来越强。“今后部队还会加强对驻地村落的帮扶力度,让老百姓生活越过越好,让新农村焕发新生机。”该团政委张振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