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美
春日蒙山繁花锦簇,巍峨奇美。
忆往昔峥嵘岁月,中国人民惨遭战火摧残,一茬茬官兵从沂蒙出发,有的懵懂青涩,有的两鬓泛白,都义无反顾选择走向炮火硝烟。
英雄故土英魂在
沂水染热血,蒙山铸英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青松耸立,翠柏丛生。由毛泽东亲笔题写碑名的革命烈士纪念塔,为6.2万余名烈士而立。塔后的烈士纪念堂,展现着烈士事迹的浮雕和镌刻着61813位烈士英名的石碑在肃穆中坚挺伫立。
1939年10月,八路军115师挺进山东,创建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当时根据地420万人,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多万革命烈士在此长眠,他们用同仇敌忾的烈火点燃了无悔的岁月,用滚烫的鲜血染红了脚下的这片土地。
眺望蒙山,俯瞰沂水,昔日鼓角争鸣的辉煌与壮烈似乎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散去,烈士英魂却仿佛依旧在云雾缭绕的山水间低吟徘徊。
英雄身后鱼水情
巍巍八百里沂蒙,山势虽险,云雾缭绕,却民风淳朴。有这样一群可爱的人,虽没有踏上鲜血染红的战场,却在身后默默无闻地守护着这壮美的山河。
沂南县大娘王换于,有次见一位烈士的后代瘦得不成样子,她立即将孩子抱回家中交给正在哺乳期的儿媳妇。
她眼含热泪对儿媳说:“咱们的孩子饿死了,你还能生育,烈士的孩子死了,就断根了,让革命烈士的孩子吃奶,咱的孩子就吃粗的吧!”烈士的孩子延续了生命,而自己的四个孙子先后因吃不饱饭而夭折。
沂蒙人民用小米喂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每一名英雄的身后都有一个个默默守护的身影,军民同仇敌忾、生死与共,才守护了一个个酣眠的和平之梦。
英雄精神励后人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悬在绝壁上的松树如钢铁般坚毅,伴着深情悠扬的旋律,仿佛有一种永恒的精神在山水间激荡……
“我是红嫂的后人,决不能给前辈抹黑。”这句话出自于爱梅的口中。于爱梅是“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原是一名人民教师,2004年临近退休,她积极组织妇女拥军,成立了“红嫂拥军会”。
10多年来,她筹集拥军优属慰问金180多万元,组织制作鞋垫2万多双,做红嫂事迹报告200多场……岁月冲不去红色的记忆,历史掩盖不住革命的荣光,沂蒙精神早已注入一代又一代沂蒙人民的血脉,融入他们生命。
沂蒙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万里晴空,蒙山一片丹红,肃穆的沂水湍急地向东奔流。
硝烟散去,轰鸣声渐,万众瞩目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身着迷彩的军人举起右拳,誓言铮铮……
听,赤子之心正在蓬勃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