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 深度
穿越烽火线 送同胞回家
-
3月28日上午,第20架接返自乌克兰撤离中国公民临时航班从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安全抵达福州,这标志着中国撤离在乌克兰公民的工作告一段落。乌克兰紧张局势急剧升级以来,中国外交部迅速启动领事保护应急机制,第一时间组织、引导、协调中国公民避险并撤离。
在这场堪称奇迹的大行动中,透过亲历者们的讲述,我们看到了不放弃每一个同胞的大使,看到了在口岸驻守8天8夜的外交官,看到了不惧艰险护送孩子们离境的华侨,看到了挺身而出照顾他人的学生党员,看到了不同部门之间的爱心接力……这场大行动中的一个个身影,共同拼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实力”,也描绘出一幅中华儿女守望相助、共渡难关的感人画卷。
创下“五个之最”,方案如何出炉?
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对记者介绍说,乌克兰局势恶化之前,在乌中国公民共有6000多人,不仅人数多,而且还分布在许多不同地方。除自行撤离人员外,中国驻乌使领馆共组织、指导、协调撤离了5000余人。这一庞大的撤离行动也创下了“五个之最”——“环境最复杂”“形势最危险”“撤离难度最大”“撤离群体最令人牵挂和揪心”“参与撤离行动的使领馆数量最多”。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2月24日开始。当天清晨,基辅上空响起爆炸声后一个小时,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迅速发布第一个安全提醒,并立即启动应急方案。与此同时,为方便群众,大使馆火速把平时1部领保协助电话增至3部,24小时不间断接听在乌留学生和其他中国公民的电话,为他们提供安全指导。随着乌克兰境内安全局势迅速恶化,大规模的撤离计划正式启动。然而,面对军事冲突双方的激烈炮火和因此导致的安全风险,“怎么撤”成为摆在我驻乌克兰外交人员面前的难题,执行方案必须以安全为首要目标。我大使馆研究过多种撤离方案,比如包机撤离。但激烈的战事已让安全飞行的条件不再具备。如果从海上撤离,这意味着接下来还需要中转,而且需要把分布在乌克兰各地的同胞统一集中到敖德萨,这意味着风险平白多了几分。如果从陆路撤离,那要打通几条通道?什么交通工具最安全?没有申根签证的中国公民能否顺利进入邻国?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多次协调、反复确认。除了“稳”,“快”也是摆在中国驻乌外交官面前的重要挑战。乌克兰形势瞬息万变,“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应对变化,找到安全通道,也是一个很让我们头疼的问题”。经过仔细研判,我驻乌克兰使领馆最终决定采取如下撤离计划:用大巴和火车把待撤离人员从基辅、哈尔科夫、苏梅等城市运出,通过邻近乌边境的利沃夫和敖德萨两大通道进行分流,把大家疏散至波兰、摩尔多瓦、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周边国家,再安排临时航班回国。在使领馆的统一协调下,2月28日晚,两批中国留学生分别从基辅和敖德萨向西撤离。尽管撤离车队得到了当地军警的护送,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危险。一名当晚护送88名学生乘大巴前往摩尔多瓦的领保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发车不到一个小时,车子的右前方就发生了3次炸弹爆炸。一路上,大家经历了至少15道关卡,到处都是拿着枪的士兵。“他们真的没有放弃我们任何一个人”事实上,从基辅和敖德萨出发的两条路线已经算是“相对安全”了,处在两军交火中心的哈尔科夫和苏梅的撤离行动,才是真正的难题。据了解,在俄乌军事冲突爆发时,哈尔科夫和苏梅两个城市分别有超过100名中国留学生。苏梅国立师范大学文化与艺术学院留学生董浩回忆说,由于战事瞬息万变,苏梅地区100多名中国留学生的撤离计划经历了重重波折。学生们最初的想法是撤离到距离苏梅最近的俄罗斯边境城市,那里距离苏梅只有70公里,但大使馆很快否定了这一计划,因为在战争中撤往其中一个当事国实在不妥,安全是个很大的问题。后来,大家又商议了很多方案,但都因无法保证安全而未能成行。“3月6日,我们收到一个好消息:中午12点集合,准备撤离!所有人一下子都激动万分。”董浩告诉记者,“但由于俄乌双方未能就人道主义通道达成一致,当天的撤离计划搁浅了。第二天,轰炸机巨大的轰鸣声再次在我们头上响起,不到一分钟,炮弹就落在了我们宿舍所在的大街上。我们以为短期内可能真的走不了了。”没想到在使领馆的不懈努力下,事情峰回路转。俄乌双方终于达成一致,同意在3月8日开启苏梅地区人道主义通道。“后来我们才得知,为了让我们安全撤离,范先荣大使和大使馆其他外交官们不眠不休地工作了4天4夜,甚至一路找到乌副总理,为我们协调撤离通道。他们真的没有放弃我们任何一个人。”董浩说。“欢迎回家”满载中国公民的车辆驶出乌克兰,马上就迎来我驻摩尔多瓦、罗马尼亚等邻近国家使领馆的“接棒”。据了解,撤侨行动开始后,我驻乌克兰邻近国家大使馆立即启动应急机制,紧急部署,全馆动员,确定了工作方案。在我驻罗马尼亚大使馆的安排下,协调组、口岸组、信息组、机场组、后勤保障组,一个个工作小组迅速建立起来,在统一的指挥下协调运转;我驻罗马尼亚大使姜瑜更亲自上阵,第一时间联系到罗外交部、内务部、警察局、边防、民航等一个又一个部门,得到了罗方在撤离人员出入境、航班审批、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大力支持,给刚刚离开战火、还惊魂未定的人们吃下“定心丸”。3月1日,518名中国同胞通过两个口岸入境罗马尼亚,并乘坐使馆安排的大巴顺利抵达布加勒斯特。到3月20日,约3500名中国公民从乌克兰直接或经摩尔多瓦入境罗马尼亚,其中仅3月1日至3日入境人员就超过2400人。同样繁忙的还有我驻波兰大使馆。一名中国驻波兰大使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接到撤侨命令的当天下午,大使馆两路人马就紧急启程,奔赴波兰和乌克兰边境的8个口岸,从南到北,一个接一个地查看口岸通关是否畅通,确认中国公民无论有无签证,只要有中国护照,就可以顺利入境。为此,我驻波大使馆的外交官在边境口岸驻守了8天8夜,当地侨团也设立了6个临时接待点。把同胞们安全送上回国航班,是撤侨任务的最后一环,也是最重要环节之一。在安置从乌克兰撤离同胞的同时,我驻罗马尼亚和波兰大使馆的部分工作人员就火速转场到机场,协调对接包机流程。登记摸排、和航空公司沟通、确定核酸检测结果、合理安排乘机顺序、照顾老弱病残孕和留学生……外人很难想象,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些工作,是多么艰巨而繁琐的任务,尤其是在国内抗疫工作还面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巨大挑战时。“登上回国航班、看到飞机上国旗的那一刻,我的心才真正放下来,”在乌克兰常驻的中企负责人李先生对记者回忆说,“虽然机组人员都穿着严严实实的防护服,但依然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机长告诉我们,‘你们登上了这架航班,就等于已经踏上了祖国的土地。欢迎回家!’那一刻,我的感动已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后来,大家不约而同地唱起了国歌,并一起鼓掌感谢所有这一路上帮助过我们的人。”3月9日,中国公民乘坐临时航班抵达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临时党支部”冲在前面在这场庞大而神速的撤离大行动中,令人感动的瞬间数不胜数,汇聚成中华儿女在危机时刻守望相助的宏大画卷。在敖德萨,留学生小周原本在第一批撤离名单中,但他主动把名额让给了别人,自己继续坚守,每日协助安排大家撤离。他和家人一直坚持到安全送走所有撤离人员后,才最后一批离开。在乌克兰边境城市乌日哥罗德,一位名叫老易的华侨志愿者感动了所有人:面对过境车次运力不足的问题,老易用自己的车,无偿运送一批又一批同胞离开这个战火纷飞的国度,前往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短短一个月中,他帮助了不下100人。在苏梅,一个“临时党支部”成立的故事格外让人印象深刻。“当我们在利沃夫迎接从苏梅撤离的中国公民时,7个党员找到大使馆人员,说他们是一个临时党支部,其中还有人拿出了党徽。他们在带领学生撤出危险地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年轻党员们在危急关头的表现让人惊喜!”一名我驻乌大使馆工作人员说。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介绍,截至3月28日,4600多名撤离至乌周边国家的中国公民搭乘20架次中国政府安排的临时航班回到祖国。全体在乌和乌周边国家中国同胞互相帮助、共渡难关,留学生组织、华侨华人社团多次协助完成撤离工作,发扬了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优良传统,展现出中华儿女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尽管撤离在乌克兰中国公民的工作已告一段落,但中国外交官们的工作并没有结束,他们还在继续帮助自愿留在乌克兰的中国公民,解决他们的安全关切。(据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