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开始发现“躺平”是个巨大错误

  •     “‘躺平心态’是一种投降主义,而非科学决策”,香港《巴士的报》社长卢永雄4月8日表示。当前,香港仍在遭受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上海也处于“抗疫攻坚战”的关键时刻,面对奥密克戎毒株更强的传染性与更高的无症状感染者比例,将其视为“大号流感”,认为应该“躺平”的消极言论甚嚣尘上。但卢永雄表示,西方“躺平”是抗疫失败下没有选择的选择,而中国依然可以选择“动态清零”,这是当下最科学、最能保护生命、成本最低的做法。
        一系列数据已经显示,奥密克戎毒株流行造成的死亡人数是高于同期德尔塔毒株流行导致的死亡人数的。以英国为例,该国在以德尔塔毒株流行为主的2021年8-10月,死亡率为每10万人中有16人死于新冠,而在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即奥密克戎毒株流行为主时期,死亡率为每10万人中有22人死于新冠。与英国的情况相似,美国在2021年8-10月的死亡率是每10万人中有40人死于新冠,在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死亡率是每10万人中有42人死于新冠。
        部分国家已经意识到完全“躺平”是一种错误的决定。4日,德国联邦卫生部同各州达成一致,计划从今年5月1日起,感染新冠病毒者不再由卫生部门指定居家隔离。但在不到48小时内,德国卫生部长卡尔·劳特巴赫在社交媒体上接连发文称:“感染后无需隔离的行政决定错了!”“新冠不是流感!”劳特巴赫同时宣布,卫生部门将继续通知所有感染者居家隔离。
    英国发现与想象不一样
        英国首相约翰逊2月宣布了“与新冠共存”的计划,自4月1日起取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限制措施和免费大规模检测。如今英国“躺平”已过近两个月,在确诊病例一周增长30多万的同时,英国的医疗、教育、服务业却未能像很多人想象得一样“顺利复苏”。
        英国《卫报》4月9日以“随着英国学会与新冠共存,它面临一场新的疫情破坏”为题发文称,在英国放弃封锁和严格的隔离措施之后,新冠病毒依然在扰乱英国社会和经济运行、破坏民众日常生活。在英国脱欧余波尚未平息之际,“共存”反而还加剧了部分行业的困难。
        文章指出,新冠阳性患者的增加持续消耗着英国本就紧张的医疗资源,大量人员缺勤更导致学校无法正常授课。由于劳动力短缺、通货膨胀等问题至今无法得到解决,餐饮、旅游等服务行业还没有摆脱疫情带来的混乱,前景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据《纽约邮报》4月10日报道,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表示,她个人与新冠病毒的战斗“令人恐惧”,让她“非常疲惫”,因为她不能见家人,这让她感到“非常艰难”。
        现年95岁的英国女王于在近日通过在线方式访问了伦敦皇家医院,祝贺伊丽莎白女王医院正式运营,并讲述了自己感染新冠病毒的经历。
        今年2月20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确诊感染新冠病毒,当时白金汉宫表示,女王出现“轻微感冒症状”,并不严重。并表示女王将会继续履行一些“较轻松的公务”。
        在与曾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阿塞夫·侯赛因和他的妻子的视频通话中,女王倾听阿塞夫讲述自己在去年12月感染新冠后经历的折磨。阿塞夫称自己曾一度七周时间依靠呼吸机生存,出院后坐在轮椅上仍然需要吸氧。女王回应说:“我很高兴你的病情好转了,这(感染新冠)确实让人非常疲惫,不是吗?这是一场可怕的大流行,不是一个好事。很明显,感染新冠病毒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经历,不是吗?”
        阿塞夫告诉女王,在住院期间,他很难与家人在一起,对此女王回应说:“当然,不能见家人很艰难,不是吗?”
    欧洲开始有人觉得不对了
        实际上,西方那些真正在乎民众生命的专家,也在逐渐认识到这轮疫情的真相和危险性。
        这其中,对这轮疫情认识最典型的变化来自德国。4月5日,德国卫生部长卡尔·劳特巴赫在德国电视二台上突然宣布,德国不会按照原计划在今年5月1日取消对阳性病例的强制隔离措施、改为自愿隔离了。
        劳特巴赫甚至还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公开道歉,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他说,虽然取消阳性病例的强制隔离措施可以减轻德国各地卫生部门的负担,但此举却发出了一个“错误和有害”的信号,因为“新冠不是感冒”。
        而在英国,英国《卫报》近日刊登了伦敦大学学院临床研究部门主任佩格尔撰写的一篇分析英国最近感染人数暴增的文章。
        这篇文章条理清晰地指出,英国人对新冠疫情存在三个“误区”:首先,人们误以为新冠肺炎疫情已经“结束”了,误以为新冠肺炎已经属于与其他和人类“共存”的常见传染病或“区域性流行病”。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新冠病毒的变异仍然难以预料,还在失控地传播。
        其次,人们认为新冠病毒的变异路径一定是“越变毒性越轻”的,误以为新冠病毒的毒株最终会变异成接近普通感冒的水平。但事实上,奥密克戎的毒性偏弱以及德尔塔的毒性偏强,都是病毒在变异过程中随机出现的,所以不排除下一种新出现的毒株反而毒性会比奥密克戎更强。
        再次,人们误以为疫苗的接种工作已经完成了,所以现在应该放开了。然而,疫苗的保护力往往在几个月后就会逐渐消失,加强针虽然能提供更多帮助,但也需要时间去完成接种。与此同时,病毒也在继续变异,奥密克戎毒株就已经突破了之前疫苗构建的免疫防线。所以,除了疫苗,眼下还需要其他防疫措施去减少疫情扩散。
    “中国抗疫模式解决了
    西方没能解决的难题”
        资深媒体人黛博拉·麦肯齐近日在英国《卫报》上发表了文章,结合西方国家面临的情况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文章说,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各种错误解读让人类付出了上百万条生命的代价,呼吁不要轻视奥密克戎的严重程度,并加强应对。
        今年初,包括英国、瑞典、丹麦和冰岛在内的一些欧洲国家开始考虑“与病毒共存”,并放松防疫措施。对此,麦肯齐表示,“科学家们很早就知道新冠病毒不会消失,所以‘与病毒共存’原本是对现实的客观描述。然而,一些国家将‘与病毒共存’作为口号,试图告诉人们可以放松警惕,甚至放弃一切疫情防控与监测措施。对此,我觉得要让人们了解这些口号背后的真相,我们不应该‘躺平’,必须采取相应的防疫政策与措施。如果完全‘躺平’,传染性更强的奥密克戎亚型变异株BA.2会让确诊病例暴增,继而击溃我们的医疗卫生系统。”
        对于个别西方媒体质疑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麦肯齐表示,“过去两年,应对疫情,中国在流行病学调查与隔离环节做得很棒。我们看到中国采取了一些措施:当一个地方发生疫情,你们采取分区域封控,暂停辖区内的一些经济活动,快速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对确诊病人进行诊断并进行后续治疗等措施。我认为,所有国家都应该进行核酸检测,灵活地采取疫情防控措施,这将是未来防控病毒的趋势。”
        她说,“每个国家可以根据自身疫情情况、政治体制和文化习俗决定不同的防控策略。但在全球层面,国家之间应该携手合作,确保每个国家都有能力预防病毒的侵害,并且共同检测潜在流行病毒,争取在流行病毒暴发初期就合力遏制疫情蔓延。”(据观察者网、环球网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