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旧闻
广东为何成为孙中山民主革命“大本营”
-
黄金生
在辛亥革命后的15年间,孙中山先后领导的二次革命、护法运动、反对南方军阀的东征酉讨,无不以广东作为根据地。在孙中山的革命地图里,广东一直是他领导全国民主革命的中心,“民国命脉”之所在。
权衡后决定“托根广州”
1917年7月,段祺瑞组织讨逆军赶走张勋(张勋当时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率“辫子兵”入京,拥戴末代皇帝溥仪复辟),以“三造共和”的英雄自居。又以“中华民国已为张勋复辟灭亡,今国家新造”为由废除《临时约法》,并拒绝召开国会。当孙中山决定对北洋军阀进行武力讨伐之后,首先提出建立护法基地和组织新政权的斗争形式和策略。早在1917年6月间,孙中山就多次与当时在上海的海军总长程璧光磋商,希望海军参加到护法的行列。由于历史原因,海军官兵主要是广东和福建人,而广东人出于地域、感情等因素,较为偏向于孙中山,程璧光即为孙中山的香山同乡。孙中山原想用海军“谋取江、浙沿海地方为根据”,并拟迁“民国政府”至上海,请黎元洪南下继续行使总统职权,但江苏督军冯国璋公开声称,不得以上海作为海军讨伐民国叛逆的根据地。又因上海情况复杂,不易据守,非理想之地。而当时,西南的滇、桂军阀唐继尧和陆荣廷为维护个人统治,也反对段祺瑞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同桂系发生矛盾的广东省省长朱庆澜派人邀请孙中山来粤组织政府,孙中山权衡后,决定“托根广州”。7月8日,孙中山偕同朱执信、章太炎、廖仲恺、陈炯明等搭乘“海琛”舰离开上海,17日抵达广州。21日,程璧光率第一舰队离沪南下广东,发布《海军护法宣言》,成为孙中山护法的基本依靠力量。(所谓护法,指护卫被段祺瑞废除的《临时约法》。)为了筹建新的护法基地和政权,孙中山发电邀请国会两院议员“全体南下,自由集会,以存正气,以振国纪”。到8月中旬,抵达广州的国会议员已达150余人。由于尚不足召开国会的法定人数(旧国会841人),不能召开正式国会,孙中山便提议决定召开“非常国会”。8月25日,“非常国会”在广州召开,通过《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决定组织护法军政府,并于9月1日选举孙中山为军政府大元帅。孙中山虽有非常国会支持,但在国会以外,除了海军,没有军队拥护。孙中山虽名为军政府大元帅,实际上军政大权操于桂系之手。孙中山认识到有军才有权,遂决定建立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军队。1917年12月,经过程璧光、林虎等人的多方调处,最终从陈炳焜(时任广东督军)手中争到省长公署的20营警卫军约8000人,总算建立起一支由陈炯明统率的粤军。但陈炳焜又开出粤军不能驻扎广州的条件,这支粤军便以“护法援闽”的名义开往闽南。虽然面临诸多困难,孙中山仍坚持护法大业。1917年9月,他支持和推动粤、桂、湘三省组成联军,以广西督军谭浩明任总司令。10月6日,联军和北洋军鏖战于湖南衡山、宝庆一带,护法战争开始。此后双方互有胜负,不久即处于相持状态。1917年11月22日,段祺瑞被迫向冯国璋(时任代理大总统)提出辞职。段下台后,力图扩充势力的陆荣廷立即响应冯国璋的“和平统一”号召,“饬令”前线响应冯国璋的停战令。1918年2月26日,支持孙中山的海军总长程璧光离奇遇刺,海军内部开始分化,一些官兵不安于护法,欲脱离军政府回上海,孙中山失去了海军力量的支持。5月21日,孙中山怀着“国将不国”的沉重心情黯然离粤赴沪,在广东的护法运动也随之结束。唯一的理想根据地1919年,孙中山在上海一方面从事《建国方略》的著述,一方面继续反对军阀,并寻找重建广东根据地的准备。他认为“北京是北洋军阀的窝子,打不进去;上海是帝国主义的堡垒;武汉更是吴佩孚的地盘,等闲取不得。这样,唯一的理想根据地仍只能是军阀最薄弱的环节——广州了”。1920年2月10日,驻粤桂滇两军发生武装冲突,唐继尧、伍廷芳、林森等宣布脱离军政府,国会中的许多议员也因不满桂系而离粤赴沪,并发表宣言否认广州军政府。孙中山看到了重回广东“实行护法,再造共和”的希望。这一次,孙中山将希望寄托在他亲手培植起来的陈炯明率领下的“援闽”粤军的身上——这支粤军如今已经发展到2万余人。1920年8月12日,陈炯明举行誓师大会,兵分三路向粤东进军。10月29日攻克广州,桂系势力退守粤西一线。11月,陈炯明就任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25日,孙中山偕伍廷芳、唐绍仪等离开上海返回广东,29日重新组建军政府,宣布继续执行护法任务。过去经受压迫而离粤的部分国会议员,经过颠沛流离后纷纷返粤,准备重新召开国会非常会议。1921年4月7日,国会非常会议参众两院联合会在广州财政厅大楼举行。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民国政府组织法大纲》,规定实行大总统制,组建正式政府。孙中山以218票当选为大总统。由于大总统是非常国会所选,所以俗称为“非常大总统”。6月27日,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援桂”总司令,命令粤、赣、滇、黔各军出兵讨伐陆荣廷等。经过短短三个月的战斗,广州政府的部队就占领了南宁,夺下了桂系军阀最后的据点——龙州。陆荣廷逃往河内,广西平定,两广统一。孙中山决定出师北伐,实现统一全国的计划。1921年10月8日,孙中山提请非常国会通过了北伐案。15日乘军舰巡视广西,北伐军3万余人也同日出发。12月4日,到达桂林后,便立即着手组建北伐大本营。1922年1月间,孙中山把北伐军组成7个军团,共4万余人。2月3日,他以大元帅名义颁发动员令,由李烈钧率领滇、黔、赣各军为第一路,兼攻赣南和鄂东;由许崇智率领本部粤军为第二路,联合湘军直攻武汉。但是,表面上形势大好,革命阵营内却暗流涌动。这一次让孙中山受挫,也是其一生受伤害最深的恰恰就是他亲手扶植的陈炯明。要实现抱负,非恢复广东不可
随着革命的进行,孙、陈二人观念上的分歧愈来愈深。陈炯明深受立宪主义的影响,强烈反对军治、党治,大力提倡民治,推崇联省自治。而孙中山则坚定反对联省自治。对于孙中山的“北伐”和“统一中国”,陈炯明一开始就表示反对。孙为争取陈参加,曾任命他为北伐军左翼总司令。但陈炯明以广州为革命政府的核心地区不能离开为由拒绝了。他不但不出兵北伐,对于北伐所需饷械也不予供给。更有甚者,他还和湖南督军赵恒惕结成同盟,阻止北伐军假道湖南。为了给陈炯明以警告,孙中山下令撤销粤军总司令部,准陈炯明辞去粤军总司令、广东省省长、军政府内政部总长职务,只保留军政府陆军部总长职务。陈炯明愤然不平,于当天深夜离开省城回到惠州。孙中山于6月1日回到广州协调处理此事,陈炯明部下叶举炮轰总统府和观音山,孙中山化装成中医,穿越包围圈,抵达海军司令部,登上“楚豫”号军舰避难。次日,孙中山与夫人宋庆龄在黄埔会合,转登“永丰”舰(后改名“中山”舰),游弋珠江,困守无助,蒙难50多天,直至8月9日,孙中山获悉北伐军返师失利,才乘英国战舰“摩轩”号离穗赴沪。受到伤害回到上海的孙中山一时心灰意冷,每每想到陈炯明叛变一事,都不免感到刺痛。就在孙中山来到上海的当月,苏俄政府派出的驻华全权大使越飞来到中国。越飞在北京一面进行紧张的外交活动,一面于同月下旬派代表携函到上海与孙中山接洽,力促国共合作。至此,孙中山的思想完成了又一次转变,开始确立“联俄容共”的思想,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他开始出手改组国民党。当然,要实现这些抱负,“欲得凭借,则非恢复广东不可”。所以,孙中山将驻扎福建的北伐军改名为“讨贼军”,于1923年1月4日发出通电,讨伐陈炯明,“为国家除叛逆,为广东去凶残”。1月16日,陈炯明被逐出广州,退往惠州。2月21日,孙中山由上海返回广州,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这一次,孙中山考虑的是借鉴苏联的政党政权建设模式,依靠忠诚于自己的中国国民党重新建立全国政权,“以党治国”。(据《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