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陆基核导弹换代有何威胁
-
席亚洲
4月5日美国空军宣布,正由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开发的新一代的洲际导弹,此前叫做GBSD项目,正式命名为LGM-35A“哨兵”。并且宣布这种导弹将会装备W87核弹头,在2029年后按照1:1的方式取代现役民兵-3导弹。
不过除此之外,美国没有公布关于“哨兵”导弹的任何更多细节,射程、精度、制导技术等方面都没有新的内容发布。
当然这也正常,美国冷战后通过大肆宣传各种先进武器做出一副“公开透明”样子,同时也实现了一种让其他国家即使了解也难以追赶的态势,实际上是一种更加高级的保密手段。
但是现在时过境迁,他们发现自己在冷战后耗时多年开发的许多“次世代”武器装备都遇到了因为此前宣传太过分,导致各种性能参数和技术原理被对手新一代对标装备“针对性压制”的问题。所以现在美军也不敢再像过去那样托大,到处吹自己新一代武器装备如何如何,而是也开始虚虚实实,重视起保密问题来了。
然而保密归保密,这并不能影响大家通过研制“哨兵”导弹的目的和对现役民兵-3导弹的相关吐槽,来推测“哨兵”导弹可能要具备什么样的特点。
从发射井里发射东风-31AG
2021年,美国国会曾认真讨论为民兵-3导弹“续命”,以取代耗资巨大的GBSD项目。按照当时国会的讨论,民兵-3续命计划包括更新导弹上已经完全过时的电子系统和制导系统,比如陀螺仪,但弹体可能会继续沿用,只是进行翻新。
但是民兵-3导弹如果不换新的弹体和发动机,就意味着射程、投射重量方面的数据无法有大的改进。那这就解决不了美国空军最大的痛点了,那就是民兵-3导弹装载多弹头时射程不足的问题。
其实今天的民兵-3导弹本身就已经是冷战末年取消“和平卫士”导弹后被拿来“临时过渡”的产物。
我们知道,洲际导弹上的“弹头”其实不仅仅包括核炸弹本身,还有用于在再入大气层的时候保护核弹的装置,同时这个装置的设计水平也和导弹的命中精度直接相关,这就是所谓的“再入飞行器”。
民兵-3导弹的再入飞行器,今天主要是两种,一种是MK.12A型,一种是MK.21型。
MK.12A型再入飞行器当中配备有W78型核弹头,当量33.5万吨,装填核弹的再入飞行器重量约为317.5千克,圆概率误差219米,它是民兵-3导弹设计时的“原配”弹头。
而MK.21型实际上是为原本应该取代民兵-3的“和平卫士”开发的,它装备了新设计的W87核弹头,总重量在362千克以上,圆概率误差缩小到MK.12的一半,约为121米,当量为30万吨。
而今天的民兵-3导弹,根据美俄条约,有200枚携带MK.21再入飞行器,只携带50万吨的“加重型”单弹头,其余250枚携带MK.12A再入飞行器,虽然按照条约只携带了单弹头,但实际上美国为这些导弹都准备了3枚弹头,其中2枚列入“库存”数字——因为按照条约,双方各自有约2000枚弹头的限额,这个限额可以用来做“库存”弹头,也可以做战术弹头,美国因为财大气粗,主要以“库存”弹头来填满这个限额,为此每年要付出百亿美元以上的维护成本。
毕竟MK.12A已经非常老旧,精度也差,所以不管是开发新一代导弹,还是老弹升级,都已经不大可能继续使用下去,要替换成MK.21型。
但是如果给民兵-3导弹装MK.21再入器,即使是减重版,3枚弹头加上一个分导式的母舱,相比使用MK.12A就要增加相当一部分重量。冷战时期就已经有人指出,这样干的话,民兵-3导弹就无法攻击俄罗斯南部的一些关键目标了,而俄罗斯南部的纬度,显然还高于目前美国想要威慑的另一个大国的大部分国土呢。所以美国只能设法让每枚导弹都携带多弹头,以提高其核武器投送能力。
因此,美国陆基洲际导弹系统必须具备比民兵-3更远的射程,也就是说,它必须具备将若干数量的MK.21再入飞行器发射到13000公里之外的能力,而这是民兵-3无法做到的事情——或者说如果要把民兵-3改进到能够实现这个任务,那其实和研制一种全新的导弹就没区别了。
当然,目前来看,由于要沿用民兵-3导弹的发射井以节约成本,“哨兵”也不可能是“和平卫士”那样能携带最多11个MK.21再入飞行器,起飞重量高达88吨的怪物级导弹,而沿用民兵-3的发射井就意味着它的尺寸重量不能大幅度超过民兵-3,也就是起飞重量不会在民兵-336吨的基础上增长太多,预计其最大重量不会超过50吨。
这样看的话,从目前网上的“开源”消息数据来说,虽然发射方式不同,俄罗斯的“亚尔斯“是机动式部署,美国的“哨兵”是发射井部署,但两国陆基洲际导弹的起飞重量大致都是50吨左右,能携带多个弹头飞行12000~14000公里。
当然了,按照美国人的说法,DF-41可就不一样了,那是与“和平卫士”同档次的可怕导弹,起飞重量80吨,他们又推测我们拥有不亚于W87和MK.21水平的弹头和再入飞行器,所以就有了DF-41携带10个弹头的说法。
且不说他们对DF-41的看法是不是符合实际吧,但今年他们的涉华军力报告又声称,目前为“风力发电厂”配套的还有一种性能更强的DF-45导弹,如果是真的的话,咱们就挺高兴,是吧。
这么一看,似乎美国现有的400枚民兵即使1:1替换成“哨兵”,也就那么回事儿,也就相当于从发射井里发射东风-31AG嘛。
对短板略作补强
但我们别忘了美国的“三叉戟”和中俄不一样,它最长的那一根是它的海基核力量,美国海军核潜艇上的“三叉戟”导弹能够携带最多12个50万吨当量的W88弹头,而且由于俄亥俄级核潜艇本身就和中俄的核潜艇属于“二次反击”武器不同,它是美军的核进攻力量,设计上就是凭借静音性能悄悄靠近对手发射。所以它的威胁远比发射井里的400枚民兵-3或者未来的“哨兵”重要。
从这一点上来说,可以说美国海军核潜艇本身的性能,尤其是静音性,要比导弹的射程重要得多,相比之下,中国追求的是在相对安全的海域能够向美国本土发射,所以关键的是导弹射程,潜艇本身不是最重要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要研制新一代哥伦比亚级核潜艇而继续沿用“三叉戟”D5导弹,而我们则为性能差强人意的094型核潜艇配备了世界上射程最远的巨浪-3导弹的逻辑所在。
另外,美国的三位一体核力量和中国概念完全不同,它是奉行核进攻战略的,强调第一波核打击,而我们是奉行核反击战略,只要具备反击能力,顶多做到“按预警发射”,这就带来了双方在很多概念上的不同,不能拿美国人的概念来往我们的核力量身上套,那样出来的结果就成鸡同鸭讲了。
总的来说,“哨兵”虽然会相比民兵-3有比较大幅度的进步,但也一样未能改变美国三位一体核力量的基本布局,只是其中较短的那一根给补了一补,接下来我们还可以等着看,他们的空射核武器,也就是未来远程核巡航导弹LRSO会是什么样的一个状况了。(据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