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邯郸起义:解放战争中影响最大的起义

  •     1945年10月30日,国民党新八军及河北军万余人在河北省磁县马头镇宣布起义。
        鉴于马头镇位于历史名城邯郸市附近,这次起义又被称为“邯郸起义”。

        这次起义是解放战争开始最早、影响最大的一次起义,它震动了全国,动摇了蒋介石的战略部署,促进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嫡系部队“摘桃子”,“杂牌”部队流血卖命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发出乞降照会的消息后,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喜讯传到国民党新八军及河北民军营地,官兵们一片欢腾。
        身为冀察战区总司令的高树勋,此时突然接到蒋介石的电报。高树勋接过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你部原地驻防待命,移地受降之事待议……”他心中顿生怒火:抗战期间,你的嫡系一直躲在大后方养精蓄锐,留下我们这些所谓的“杂牌”在前面流血卖命。现在抗战胜利了,你们抢占地盘,相反却要我们这些一线部队“原地待命”,由你的部队去“摘桃子”。
        高树勋毅然决定:利用蒋介石给他冀察战区总司令的头衔,兵出伏牛山,挥师北上,收编伪军,接受日军投降,到北平以北占领一块地盘,日后再作打算。
        恰在这时,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刘峙来电,邀请高树勋进攻南阳;第11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也来电邀请他去新乡,以便北进,打通平汉铁路,抢占北平、天津。经权衡比较,高树勋接受了孙连仲的邀请。
        高树勋率部队从驻地河南省南召县出发,日夜兼程,9月3日到达郑川附近的新郑。为了顺利北进,高树勋在新郑给蒋介石发去了一封电报,说明他要到北平、石家庄一带接受日军投降,请蒋电示。蒋对此虽大为不满,但又无可奈何,只好电令高树勋北进,“扫荡奸伪,监视日寇”。9月12日,高率部渡过黄河,进抵新乡。
        随着部队不断向北推进,高树勋深知,要穿过八路军控制的冀察根据地,绝非一件易事。因此,他派出使者王定南,带上自己的亲笔信,潜赴太行,去找当年他在河北保定任职时就曾有过交往的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联系。
        王定南晓行夜宿,直奔太行山区的晋冀鲁豫解放区。经过10多天的长途跋涉,这天经过新乡孙殿英的司令部所在地。因孙殿英与高树勋素有深交,于是,王定南就到孙部投宿。
        当天晚上,在孙殿英部搞统战工作的中共地下工作人员朱穆之,得知高树勋派王定南潜伏太行的目的后,立即向上级作了汇报,并建议和王定南接触,摸清情况。经上级同意,次日晚上,朱穆之找到了王定南。言谈之间,王定南得知朱穆之是中共方面的统战人员后,心里特别高兴,便把高树勋要给彭德怀送信的事说了出来。朱穆之表示一定尽力相助。

    平汉线战事一触即发

        朱穆之把王定南带到八路军在晋冀鲁豫根据地的一个交通联络站——河南林县任村。刘伯承、邓小平看过信后,王定南又详细介绍了高树勋这几年在国民党军队内部受排挤、遭打击的情形,并阐明了高想率部起义的初衷。
        此时,国民党第11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正在重庆被蒋介石召见,孙向蒋陈述,欲以第三十军、第四十军沿平汉路北进,让高树勋部开路,把高推向进攻八路军的战场上,以打通平汉路。蒋介石听后觉得正中下怀,于是电令高树勋:令你部暂驻新乡待命。同时任命高树勋为第11战区副司令长官。
        9月底,国民党第11战区所辖新八军、第四十军、第三十军云集新乡,完成了向北推进的准备。
        高树勋认为,眼下全长约300公里的平汉路,全被八路军控制,孙连仲要打通平汉路,谈何容易?!既然王定南已与共产党取得联系,不如甩开第三十和第四十军,自己率新八军单独北上,先到石家庄受降,然后去冀察边区再作打算。
        10月1日,高树勋决定再次派王定南与刘、邓协商借道北上的问题。高树勋为了实现自己北上的计划,在王定南与八路军往返联系的过程中,曾向孙连仲请求,允许其率新八军和河北民军北进。由于孙连仲对高存有戒心,没有答应。
        10月13日,就在《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正式公布的第二天,蒋介石颁布内战密令,要求各部队将领遵照中正所订《剿匪手本》,督励所属,努力进剿,迅速完成任务。
        10月14日,第11戡区所辖第三十军、第四十军、新八军由新乡出发,沿平汉线北进,18日进抵安阳。与此同时,国民党后续4个军也紧随其后,相继抵达郑州、新乡。平汉线战事已呈一触即发之势。
        10月16日,刘、邓下达平汉战役作战命令,决定集中太行、冀南、冀鲁豫三区主力部队,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国民党军沿铁路行进的左翼部队。与此同时,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从上党和冀鲁豫等地源源不断开赴平汉线,准备在邯郸古城与蒋介石的北进之旅一决雌雄。
        面对危局,高树勋清楚地意识到:借道北上已不可能,继续打下去后果更不堪设想。他只能等待派王定南和八路军联系的结果了。
        就在高树勋北渡漳河时,王定南来到了八路军晋冀鲁豫军区指挥部。刘伯承、邓小平在百忙之中会见了他。王定南把来意和高树勋的想法及顾虑向刘、邓作了汇报。邓小平对王定南说:“我们曾同意高率部北上,可高无法单独行动,现国民党三个军向解放区进犯,蒋介石的意图是让第11战区进占北平一带,以便国民党军队抢占东北。因此,党中央、毛主席来电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北进之敌,请你回去对高将军说,根据形势的变化和需要,不要到冀察区去了,我们希望他退出内战,就地配合我军阻止国民党的北进计划。”
        王定南告别刘、邓,于26日清晨回到新八军军部,向高树勋转达了刘、邓的意见。高树勋思考良久之后,紧紧握住王定南的手说:“定南,有劳你再赴共军处,请刘、邓二位将军派代表来谈,我高树勋同意就地起义!”
    起义演讲慷慨激昂引发共鸣

        10月27日,一辆吉普车载着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李达和军区联络部负责人靖任秋,向东南方向疾驰而去。高树勋同意就地起义后,王定南立即赶到晋冀鲁豫军区指挥部。刘、邓当即决定派遣曾是高树勋老部下的李达和他的老熟人靖任秋前去面谈。
        到达高树勋驻地后,双方就起义后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磋商。28日清晨,李达和高树勋告别后,返回指挥部,靖任秋仍然留在高部,继续协商具体工作。根据双方达成的条件,刘、邓重新调整了作战部署。
        10月30日晨,高树勋离开长官部,来到马头镇,在他的住处召集了原冀察战区参谋长廖安邦,河北民军总指挥乔明礼,新八军副军长马润昌,新六师师长范龙章等高级军官开会。高首先表明了准备退出内战、与八路军联合的立场。他看了一下大家的表情,见都默不作声,便问乔明礼怎么办,乔搪塞了几句,没有表明态度。接着,高把目光转向范龙章,问他有何打算。
        范龙章行伍出身,性格直爽,马上站起来回答:“我听高司令的,你怎么决定,我就怎么干。”他的明确态度,使屋里的紧张气氛缓和了许多。但副军长马润昌、二十九师师长尹瀛洲等态度暧昧。
        当天下午,高树勋召开新八军军部和原冀察战区校官以上干部训话,郑重宣布退出内战,立即举行起义。霎时,会场上寂静无声。
        高树勋接着说:“何谓起义?我认为就是伸张正义,走向新生。我决定起义并非贪生怕死,也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兄弟们,不是我高树勋无情无义,你们好好想想,我们出生入死,流血卖命,可是蒋介石又是怎样对待我们的?他们把我们当作四等杂牌、后娘养的,打仗放在前面,待遇却比中央军低好几等,而且还经常受到他们的排挤、歧视、侮辱……”高树勋慷慨激愤的讲话,引起了大部分军官的共鸣。
        高树勋率所部1万余人,于1945年10月30日在邯郸南码头镇起义。
        高树勋起义的消息传出后,正在北进的第三十军、四十军已成惊弓之鸟,准备向南突围逃跑。此时,刘、邓已命令各部队迅速出击,把不投降的敌人全部消灭。经过一场激战,国民党第三十军、第四十军大部被歼,只有少数残敌漏网逃窜……
        高树勋在战役的关键时刻率部起义,为我军迅速夺取作战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并开创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大部队起义的先例,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据《新周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