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1970年4月24日,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升空,中国从此进入了太空时代。52年来,中国航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中国太空探索目标指向更远的星辰宇宙。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日前表示,我国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以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的威胁,为保护地球和人类安全贡献中国力量。
“保卫地球”
小行星撞击是地球生命面临的重大潜在灾难性威胁,发生概率极低,但危害极大,人类该如何应对一直备受关注。2017年、2018年、2019年连续3颗小行星分别袭击中国云南省香格里拉、云南省西双版纳和吉林省松原地区,引发社会热议和学界对行星防御研究的重视。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家已经批复了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一号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圆满完成后,行星探测工程下一步就将开始小行星的探测,包括取样返回的探测任务等。行星探测工程计划在未来10到15年内完成。
吴艳华强调,中国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我们争取在“十四五”末期或2025年、2026年实施一次对某一颗有威胁的小行星,既进行抵近观测,又实施就近撞击,就改变它轨道进行技术实验。这样为未来人类真正应对小行星对地球家园的威胁,作出中国新的贡献。
这一消息立即吸引了国际媒体的关注。“中国正准备新的太空计划,以保卫地球免遭小行星危害”,俄塔斯社24日称,该项目的细节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可以明确的是,中国首先需要完善建立地基天基对小行星的监测预警系统。更关键的是,中国还将开发出一种技术或方法来防止和解除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威胁。他们可能用“动能撞击”的方法,使得可能对地球构成威胁的小行星从原轨道上偏离。
对于中国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一些西方媒体羡慕,也有媒体感到担忧。英国《每日邮报》日前曾报道称,中国正在寻求在太空中建造未来的“巨型系统”,包括能将电能传回地球的太空太阳能发电站、旅游综合体,甚至还有开采小行星资源的设施。
以色列《耶路撒冷邮报》24日称,中国宣布小行星防御项目显现出北京在太空领域的雄心。报道引述美国前中情局(CIA)太空分析师克里斯曼的话称,中国推动太空技术进步给自己带来许多潜在利益,比如从太空获得能源和稀有资源,还将推动中国在军事方面的进步。报道暗示,防御小行星撞击的“动能撞击”技术与反卫星武器技术类似。克里斯曼称:“中国正努力成为太空的主导力量,而美国则可能在这一领域落后。”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25日表示,中方始终本着为全人类谋福利的精神和平利用外空,中方组建近地小天体防御系统,旨在应对近地小天体撞击这一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风险。中方将继续通过联合国和平利用外空委员会等相关多边机制,同各国开展相关交流合作,为保护地球和人类安全贡献力量。
“中国将处于相关技术世界前沿”
对于“我国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一事,空气动力学家、航天技术专家黄志澄表示,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首先要对小行星进行探测,建立其编目,“这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研发周期很长,我们要着重发现对地球有威胁的小行星,并及时和精准地做出预报”。
中科院复杂航天系统电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李明涛称,小行星防御一般是通过主动手段,包括核爆、动能撞击、激光烧蚀、离子束牵引、引力拖曳、质量驱动等,破坏小行星的结构或者偏转小行星的轨道。
对于中国未来可能“对某一颗有威胁的小行星,既进行抵近观测,又实施就近撞击”的计划,黄志澄称,该技术挑战性非常大,因为要改变较大小行星的轨道需要很大的能量,必须有大推力的运载火箭。如果能实现,我国将处于世界小行星防御技术的前沿。
黄志澄强调,当前国际航天界对小行星的探测是一个热点,总的来说有三个目的,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对小行星的防御,防止其对地球造成损害。“较大的小行星一旦撞击到地球,其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几十枚核弹,不仅会对地球造成巨大损失,甚至会毁灭人类。因此当前对小行星的防御已经提到国际航天界的日程上来”。第二个目的是开发小行星,对小行星上有用的矿产资源加以利用,“小行星上有很多重要的矿产,如果将小行星上的矿产开发并取回来,可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服务”。第三个目的是学术研究,在对小行星的探测过程中,可以对天体形成的过程,以及人类生命的起源等进行基础研究工作。
目前,在小行星探测和防御技术方面,美国、日本、中国走在世界前列。2021年,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利用“猎鹰9号”运载火箭发射了一颗重约550公斤的航天器,准备进行“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这是人类首个小行星防御测试任务,是动能撞击技术在深空环境中的首次验证。预计所发射航天器将会在实验对象“迪迪莫斯”双小行星系统接近地球时,以约6.6公里/秒的高速去撞击这一系统中的较小的一颗小行星。NASA预计,航天器预计将于2022年10月撞击该小行星。NASA称,没有摧毁该小行星的计划,只是希望测试人类在受到小行星威胁时影响其运动轨迹的能力。
日本在小行星探测方面取得的成就也受到世界关注。2003年5月,日本发射了“隼鸟”号探测器,送往25143号小行星采集样本。尽管“隼鸟”号因出现故障于2010年才返回地球,但这是人类第一次把小行星物质带回地球。
2014年12月,日本又发射了“隼鸟2号”探测器。2019年,“隼鸟2号”在距地球3.4亿公里外的一颗名为“龙宫”小行星表面成功着陆。回收舱采集了岩石样本后,“隼鸟2号”探测器与回收舱分离,继续太空之旅,预计将在2031年左右抵达编号为1998KY26的小行星进行不采样探测。
俄方盛赞中国航天成就
据俄罗斯塔斯社4月24日报道,在第七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俄国家航天集团公司总裁罗戈津当天在相关活动中对中国航天取得的巨大成就表示祝贺,并称赞中俄在太空领域的合作。俄航天部门近日也表示,希望未来能在载人航天等领域继续与中方开展合作。
罗戈津回顾中国的航天发展历程说,在52年前(1970年4月24日),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这些年来中国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成为了世界领先的航天大国之一。”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高度赞赏俄中在太空活动方面的合作。”罗戈津在致辞中说,“我代表本人以及俄罗斯火箭和航天行业的全体职员,对中国航天日表示热烈祝贺。”
俄国家航天集团公司新闻办公室22日也表示,俄罗斯与中国拥有战略伙伴关系,俄方计划在载人航天领域与中方发展合作。该机构称,航天员在近地轨道保持持续存在是非常重要的,俄方专注于探索开展进一步工作的可能性,这可能会成为俄中国际合作的一部分。
就在前一天(23日),罗戈津在接受“俄罗斯24”电视台采访时警告称,未来很有可能因为反卫星武器的使用而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战。罗戈津说:“必须记住,击毁他国的卫星,这将是第三次世界大战。也就是说,这个战争借口是绝对完美的。”他强调:“中国和俄罗斯联合提出了禁止太空武器的条约,但美国非但没有回应这项提议,反而还发表了一些荒谬的言论。”
4月18日,美国副总统哈里斯在访问范德堡外空部队基地期间宣布,美国将停止进行直升式反卫星武器试验,并寻求将此作为“负责任的太空行为的新国际准则”。哈里斯还呼吁其他国家做出类似的承诺,共同将其确立为一种规范,并表示此举将惠及所有国家。
罗戈津当时发推反怼道:“我用俄语把她说的话翻译一下:美国已经完成了一系列反卫星武器的测试,并把它们投入美国太空部队服役。”
白宫当天发布的声明还特别提及俄罗斯去年11月的“破坏性直升反卫星导弹试验”,将矛头直指俄罗斯。美国太空司令部当时指责俄罗斯的反卫星武器试验在近地轨道上制造了一片“太空垃圾云”,威胁到国际空间站航天员的安全。俄罗斯当天便承认了这次试验,并表示这项活动严格遵守国际法,由此产生的碎片不会对太空活动构成任何威胁。
在23日的采访中,罗戈津再度表态称美国的声明不可信。“不要相信那些呼吁暂停试验反卫星武器的美国代表,美国已经进行并且完成了必要的测试,将这类武器投入使用,现在是出来假扮和平鸽。”(据环球网、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