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伪满组建前的政治闹剧:一掷千金,互相收买

  • 喻大华

        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制造伪满洲国傀儡政权的过程中,各方势力角逐博弈,纷纷将金钱作为筹码,一掷千金,互相收买,演出了一幕幕可憎可笑的闹剧。 

    国民政府临时抱佛脚

        1931年,日本关东军少壮派军官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三省,然后企图建立傀儡政权,以此愚弄国际舆论,达到统治中国东北的目的。经过权衡,他们选中了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决定以之作为“元首”。11月2日,关东军司令本庄繁的亲信土肥原来到天津,游说溥仪。
        土肥原一到天津,国民政府就掌握了他的行踪,得知其与溥仪会面,顿时紧张起来。
        当时,溥仪被日本人保护在天津的日租界内,与国民政府的关系十分僵化。一方面,1924年冯玉祥发动政变,废止了辛亥革命中临时参议院制定的《清室优待条件》,将他驱逐出宫;另一方面,1928年政府军将领孙殿英盗掘了乾隆和慈禧的陵寝,也未妥善处理,溥仪因此衔恨在心。
        “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政府急于示好,通过宋子文联系曾做过溥仪英文教师和顾问的庄士敦,希望他出面沟通,但庄士敦拒绝帮忙。此时得知土肥原面见溥仪,蒋介石心急如焚,立即派人前去面洽,以金钱为诱饵,向溥仪伸出了橄榄枝。
        1931年11月4日,国民党监察院委员高友唐来到静园,向溥仪通报了南京方面的条件:国民政府愿意恢复“优待条件”,支付优待费,并提出了两个支付方案:或者—次性“买断”——付给一笔整数;或者按月支付。如果选择前者,请溥仪开价,以便商酌;如果选择后者,国民政府将每月支付2万元,交换条件是溥仪不与日本人合作并移居上海或国外。
        但正像俗话讲的“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这样做不仅不会有效果,反而勾起了溥仪的新仇旧恨。溥仪对国民政府开出的条件严词拒绝。
        高友唐走后,日军即在天津租界戒严。11月10日傍晚,溥仪乔装改扮,在日本军人护卫下,离开天津,潜往东北,走上了一条通敌叛国的不归路。
    有人送钱要当“总理”

        溥仪被驻天津日军用汽艇送到大沽口外,然后换乘日本商船。溥仪是孤身前往,随身携带了手枪和一些体积不大的珍玩,还没抵达东北,手枪就送给了同船的日本浪人,珍玩也让船长拿去“代为保管”。所以,当溥仪在营口港上岸的时候,用“身无长物”来形容,真是一点都不过分。
        几天后,溥仪的随从自天津赶来,由于经济状况不佳,除了带来了衣物用品外,并没有带来多少现金。溥仪先住在汤岗子(今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汤岗子镇),后移居旅顺(今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一行人的吃、住、行均由关东军负责,所以,生活没有问题,但对习惯于一掷千金的溥仪来说,还是感觉不便。 
        窘迫的日子没过多久,吉林的熙洽就给溥仪送来了大笔的现金。
        熙洽是出生在沈阳的满洲正蓝旗人,先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弟弟,所以,他是皇族,清末官派到日本学陆军,回国服务于东北军,“九一八”事变前,任东北边防军吉林的副司令。事变发生后,由于吉林省军政长官张作相在锦州为父亲治丧,群龙无首,熙洽自作主张,投降日军,宣布吉林“独立”,并谋求清朝“复辟”。    
        熙洽向溥仪送钱,有着现实的利益诉求。此时关东军密谋建立傀儡政权,“元首”当然非溥仪莫属,但“总理”一职尚无着落,熙洽觊觎的是这个位置。在他心目中,溥仪还是真龙天子,自己跟皇帝同宗同族,肥水不流外人田,应该得到照应,况且自己在“九一八”事变后首举降旗,在关东军那里也是红人,届时溥仪一言九鼎,关东军顺水推舟,“总理”一职就梦想成真了。当然,为了保险,熙洽从吉林省财政厅提出巨款,派人送给溥仪,既表忠心,也有利益交换的考虑。
        熙洽送了多少钱呢?《郑孝胥日记》记载(郑孝胥后来出任伪满洲国国务院总理),熙洽于1931年11月26日、12月15日、1932年1月22日三次给溥仪送钱,分别是3万元、2万元、8万元。  
        熙洽到溥仪这里花钱买官,纯属烧香找错了庙门。溥仪无权无势,空有一顶皇帝的高帽,仅是关东军手中的招牌而已,日本人表面对他还算客气,背地里根本不拿他当回事,至于“总理”人选,从未征求过溥仪的意见。熙洽最终没能当上“总理”,但他也不太心疼巨款打了水漂,反正是吉林省的公款,不是自掏腰包。
    溥仪掏钱收买日军

        溥仪手里有了巨款,在尽情购物的同时,还有他的打算,不知是身边“智囊”的建议,还是溥仪自己的“觉悟”,他指示拿出一部分钱,去向关东军行贿。
        据《郑孝胥日记》1931年11月26日记载:罗振玉(清朝遗老,后在伪满任职)从沈阳回到旅顺,说熙洽给溥仪3万元,溥仪让拿出其中的2万元去犒赏关东军,但关东军司令本庄繁推辞说皇帝也不富裕,哪好意思花皇帝的钱,于是,就把这笔钱带回来了,交给皇帝。
        溥仪行贿本庄繁,目的有二:一则显示高高在上的派头,以皇帝身份“犒”一下关东军;二则希望本庄繁收钱后能为自己所用。本庄繁虽然谢绝了溥仪的贿款,并不表明日本人个个清廉。在旅顺软禁期间,溥仪身边的日本人没少揩油,仅据《郑孝胥日记》记载,天津驻屯军的汉语翻译吉田忠太郎收了溥仪的3000元,吉田的老婆收了400元。旅顺的日本官员、宪兵以及后来成为溥仪亲信的日本浪人工藤铁三郎都得了不少好处。    
        溥仪出手豪奢,但也有吝啬的时候。他潜往东北,是秘密动身,甚至保密到连皇后婉容都不知道的程度。婉容随后由川岛芳子送来旅顺,执行软禁任务的日本宪兵不让婉容进见,婉容大哭大闹,川岛芳子—筹莫展,转求工藤铁三郎去劝溥仪掏钱贿赂宪兵。
        溥仪对婉容十分反感,本来避之不及,哪里愿意“烧香引鬼”?工藤不明真相,苦苦相劝。溥仪无奈,勉强拿出一点钱来,可能是力度不够,日本宪兵收钱后只同意夫妻团聚一个晚上。婉容认为一晚不够,又大闹了起来,但溥仪不再掏钱,川岛芳子和工藤铁三郎也束手无策。
    溥仪签字画押

        溥仪在软禁中度日如年之际,关东军正紧张地忙于伪满洲国的制造。
        1932年1月28日,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来到旅顺,向溥仪通报了日方的初步意见:建立“满蒙自由国”,或名为“满蒙共和国”,推举溥仪任“大总统”,任期7年,如果条件成熟,可以考虑改“总统”为“皇帝”。
        溥仪顿时火冒三丈,坚持要复辟清朝,反对取消皇帝称号。板垣征四郎反唇相讥,双方争执激烈。会谈后,溥仪宴请板垣征四郎,并赠送了古董珍玩,这无疑是争取回旋的余地,满足自己当皇帝的夙愿。板垣征四郎换了一副面孔,收下礼物。表达了谢意。
        板垣收礼后也做了疏通,最后关东军为了照顾溥仪的情绪,决定“国号”中不出现“自由”“共和”之类的字眼,使用较为笼统的“满中国”称谓,另外,元首也不叫“大总统”,改称“执政”。
        2月23日,板垣征四郎再次前来旅顺,面见溥仪,通报了这些决定,还讲了“满洲国”的人事安排,将来“日满关系”的基本原则,以及“国都”“国旗”“年号”等。溥仪仍坚持不接受“执政”头衔,要求实行帝制。板垣征四郎退下后,脸色阴郁。
        第二天,板垣征四郎找来了郑孝胥和罗振玉,让他们向溥仪转达这样一句话:“军部的要求再不能有所更改,如果不接受,只能被看作是敌对态度,只有用对待敌人的手段做答复!”
        听了郑孝胥转达的板垣征四郎的恫吓,溥仪瘫倒在沙发上,他终于明白了,若不答应关东军的条件,张作霖的下场就是前车之鉴,想到这里,只能垂头丧气地表示了屈服。 
        1932年3月6日,溥仪在关东军安排下离开了被软禁三个多月的旅顺,乘火车前往长春出任伪职,途中,板垣征四郎拿来了一个简短的文件,请溥仪照抄一遍。文件的内容是将“满洲国”的治安、“国防”委托给日本并负担相关费用;“满洲国”任用日本人担任官吏,具体人选由关东军指定;日“满”之间要订立正式的盟约等。
        其实,溥仪已是笼中之鸟,但关东军依然不放心,—定要他留下字据。溥仪踌躇了一会,让郑孝胥执笔,写好后自己签字盖章,然后交给板垣。这时,“别开生面”的一幕出现了,日军士兵拎来了一个沉重的皮箱,放到溥仪面前。板垣说这是关东军的一点心意,一共20万日元。这20万日元是溥仪卖国的第一笔收入。(据《同舟共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