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骞
拉美人民学了学汉语,美媒又开始酸了。4月23日,美国官方喉舌媒体“美国之音”用中英双语发文,炒作中国在拉丁美洲的教育影响力不断增加,将“妨碍”该地区的“学术自由”,渲染拉美的孔子学院与中国政府之间的密切关系,暗示其可能涉及情报搜集等工作。
有趣的是,这篇炒作文章试图采访了一些“当事人”来证明其观点,然而却翻了车。受访者之一阿根廷拉普拉塔国立大学孔萨尼教授直接表示:不认为孔子学院会影响学术自由。还有受访学者称,当地学生进孔子学院学习普通话大多只是为了做生意而已。
该文章开头即引用“批评人士的警告”称,尽管孔子学院对很多学生来说是学习中国语言及文化的地方,但是它们实际上是中国在拉美高校施加影响力的软实力游戏。这样一种对抗的、阴谋论的视角为文章奠定基调。
文章介绍,自2006年以来拉丁美洲的孔子学院一直在增长。拉美和加勒比地区23个国家都有孔子学院,有些国家还不止一所,它们大部分都位于大学校园内。这些学院教授普通话,资助在中国举行的夏令营,支持文化活动,并为留学中国提供奖学金。
为此,文章“忧心忡忡”地渲染称,中国在寻求“制造拉美地区新一代的领导人”,在影响拉美的“学术自由”,迫使当地大学减少对所谓“敏感话题”的讨论:如新疆问题等。
文章还援引美国国务院一名发言人的话宣称,孔子学院与中国的情报部门的关系强烈,暗戳戳地污蔑中方会借孔子学院搜集情报。
为了让文章看起来更加可信,笔者还采访了拉美高校涉及孔子学院事务的学者。然而,正是这些“当事人”的发言让文章“翻了车”。
受访者之一孔萨尼教授是阿根廷拉普拉塔国立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院长,同时自2009年拉普拉塔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以来就是阿方主任。
孔萨尼认为,大学与孔子学院之间的关系不会影响到学术自由。他说自己所在大学的学习项目,讨论话题不会受到检查。他还表示孔子学院的中国教师在课堂互动中十分谨慎。“教师们很谨慎。他们不教授政治或经济,只教语言。”
厄瓜多尔基多圣弗朗西斯科大学国际化主任贝拉斯科解释说,学生们对普通话的兴趣主要受与中国做生意以及拿到中国留学奖学金的驱动。
他说:“与进口(生意)有很大关系。我们知道通过奖学金在那里(中国)获得硕士学位的人都有兴趣(在中国)寻找,比如说,一家能够帮助他们制造他们想要的东西的工厂,或者直接从那里(中国)进口产品……当然他们也对学术部分感兴趣。”
在美国人忧心与警惕的同时,中国和拉美国家的合作共赢正如水到渠成般地展开。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岳云霞研究员表示,中阿就“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的签署谈判已久,成果来之不易。在中国与拉美建交国中,如今只有四国尚未签署“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阿根廷作为拉美大国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具有标志性意义,取得了(拉美大国的)突破”。(据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