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空军采购波音E-7预警机

  • 王若鸿

        近日,美国空军对外宣布,将采购波音公司研发生产的E-7“楔尾”预警机,以代替部分即将达到飞行寿命的E-3“望楼”预警机。这也是近年来继F-15EX之后,美国空军从波音公司采购的又一款“出口转内销”产品。
        根据此前美国空军提出的2023财年预算申请计划,现役31架E-3预警机中有15架即将退役,入驻“飞机坟场”封存。那么,这么多E-3预警机退役后留下的战斗力空缺,恐怕就要由新生代的E-7“楔尾”预警机来填补了。
    E-3预警机:廉颇老矣
        E-3是一种大型空中预警机。笔者曾经在2017年韩国首尔航展上与美国空军E-3预警机有过一番“亲密接触”,参观了其内部机舱设施。这架编号为75-0560的E-3大型空中预警指挥机隶属于美国太平洋空军第962机载空中控制中队,驻地为阿拉斯加埃尔门多夫空军基地,具体型号为E-3BBLock30。因此,对于E-3预警机,笔者有一些直观的感受。
        首先,从优势上讲,E-3预警机基于波音经典的B707大型宽体客机为平台进行改装,其内部工作环境的舒适程度比A-50等这类由大型军用运输机改装的同类机型好得多,舱内布局也更为合理。从前到后,机舱内的布局分别是驾驶舱、通讯区、数据处理区、主指挥控制区、雷达设备舱以及尾部的休息区。
        作为世界上第一代大型喷气式空中预警机,E-3在机舱结构布局上的设计非常出色。特别是在减轻机载人员工作强度以及提升长时间工作效率等方面,E-3预警机相比苏/俄同类机型做得更好。比如,E-3的B707大型宽体客机平台采用下单翼吊挂式发动机布局,而且主要的工作区都设在机身前半部分,这样就可以将舱内人员受到的喷气式发动机噪声干扰降到最小。而苏/俄A-50预警机采用了上单翼吊挂式发动机布局,舱内人员受到的发动机噪声干扰就更加明显。
        另外,E-3预警机利用原平台机舱尾部空间,设置了有6个座位和3个折叠床位的休息区。当然,笔者也在这里看到了用于加热食物的微波炉以及传说中采购价高达1280美元的电咖啡壶。对于执行长达10小时以上飞行巡航的机载人员来说,能够利用任务间隙在这里轮流休息片刻,有助于更好地完成工作。
        但是,从不足之处来看,笔者对于这架E-3预警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太老了”。该机原属于最早批次的E-3A基本型,装备时间应当在20世纪70年代末,服役时间已经接近40年。之后,虽然经过几次改进,后期达到了E-3BBLock30技术标准,但是机上的不少设备依然保持当年出厂时的状态。比如,该机的驾驶舱基本上就与当年的B707基本相同,而机上不同功能的控制台上,除了用于指挥控制的态势显示控制台经过改进,换成了液晶显示器,其他控制台竟然还保留着早就应被淘汰的CRT显示器(阴极射线显示器)。
        另外,E-3预警机的雷达设备舱紧邻休息区,无论是从电磁兼容和辐射屏蔽,以及电子设备散热、噪声等角度考虑,对于进行休息的人员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影响。
    E-10预警机:无果而终
        事实上,早在2001年,美国空军就提出了接替E-3的新一代大型空中预警指挥机,这就是曾经名噪一时的E-10项目。而且,当时美国空军对于E-10寄予厚望,提出了如今看来也非常苛刻的要求:以这款大型特种飞机代替E-3预警机、E-8C大型战场监视飞机以及RC-135大型电子侦察机等三个现役机型。为此,美国空军将E-10称作“多传感器指挥与控制飞机”(MC2A)。
        对于美国空军来说,以E-10一个机型代替E-3、E-8C和RC-135三个机型,可以大大简化大型特种飞机的装备体系,大幅降低后勤保障费用,对于部队编制改革也带来了很多好处。但是,E-3、E-8C和RC-135属于三种用途完全不同的机型——E-3用于对空探测指挥,E-8C用于对陆监视,RC-135则用于多频段无线电信号的侦测监听。所以,这三种机型即便能够实现机体平台(B767-400ER)以及部分设备的通用化,要同时装备可以完成各自使命的传感器,比如大型预警雷达、合成孔径雷达以及侦收天线等,也是非常困难的。
        后来,美国空军只好将E-10分为三个子型号,即A、B、C,分别对应E-8C、E-3和RC-135三个机型。其中,用于代替E-3的就是E-10B。E-10的三个子型号共享机体平台以及部分设备,通过安装不同用途的传感器来实现各自的专门用途。但是,即便如此,E-10研发计划在克服诸多技术难题的同时,也面临着费用严重超支的风险。
        于是,在2006年遭到陆海空三军高级将领逼宫而被迫辞职前夕,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拉姆斯菲尔德叫停了E-10研发计划。由此,E-10B这位美国空军E-3预警机的“接班人”也就随之无果而终了。
    E-7预警机:临危受命
        E-10研发计划取消后,美国空军继续对现役的31架E-3大型空中预警指挥机进行改进以及延寿。但是,由于飞行小时数不断增加而带来的后勤维护保障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从基本型E-3A改进到E-3BBLock30的这批生产年代较早的E-3预警机,其出勤率已经降低到美国空军无法接受的地步。另一方面,亚太地区对于美国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如果美国太平洋空军因为E-3出勤率低而失去了空中预警指挥能力,那么无疑将是一场灾难。所以,至少从美国太平洋空军的现实需要来看,急需补充全新生产的空中预警机。
        从性能上来看,E-3最为理想的接班人还是当初计划中的E-10B,也就是采用B767-400ER大型宽体客机为平台,加装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研发的MESA多功能有源相控阵雷达。不过,这一方案注定了需要耗时很长,研发成本和风险也比较高。所以,美国空军经过权衡,还是选择了波音公司的货架产品——为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研发的“楔尾”中型空中预警指挥机,并赋予其E-7的编号。
        不过,在“楔尾”中型空中预警指挥机的研发上,波音公司进行的并不顺利,经历了几次波折。根据合同规定,首批2架“楔尾”中型空中预警指挥机应在2006年交付澳方。结果,波音公司一直拖到2009年。为此,波音公司不得不向澳方支付了超过3亿美元的违约金和罚款。到了2012年,澳大利亚订购的6架“楔尾”预警机才全部交付完毕。
        此后,土耳其、韩国和英国也分别向波音公司订购了多架“楔尾”预警机。(据澎湃新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