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运-20、直-20……,“大国重器”高飞离不开“大国工匠”的托举。千锤百炼,精益求精,在毫厘之间极限操作,他们让“20家族”翱翔天际。
胡洋是航空工业西飞机身装配厂数字化装配工程师,这位戴眼镜的“90后”曾参与运-20等多个型号军用、民用飞机的研制工作,是运-20机身数字化装配的领军人。
机身调姿是飞机制造过程的重中之重。它对精度要求极高:全长50米的机身,各个部位偏差不能超过0.5毫米!以往这项工作要十几个人通力合作,一个月才能完成。现在,只要两三个人,一天就可以完成。效率提高百倍的同时,精度能达到毫米级。实现了大飞机机身数字化装配“零的突破”。成绩的背后,正是胡洋带领的团队呕心沥血的付出,几年的时间,让很多小伙子熬白了头发。
如今,运-20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家的重大任务中,胡洋说:“每次听到‘胖妞’的消息,作为它的亲历者,这种自豪感是无法用任何语言来形容的。”
刘时勇是航空工业成飞飞机铆装钳工、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枭龙”、歼-10、歼-20等各型号上千架战机,都留下过他精湛的技艺。铆装最考验手艺的是制孔。几乎每个部件都要通过制孔才能铆接,某些精密部件的孔径精度必须控制在0.02毫米以内——相当于头发丝的1/5。战斗机体积小,内部结构复杂,操作空间十分有限。工人们经常只能趴、躺、跪,有时甚至还要被倒吊着作业。面对如此严苛的条件和高精度的要求,30年来,刘时勇一直保持“零失误”纪录,靠的就是“笨功夫”和钻研劲。
秦世俊是航空工业哈飞数控铣工,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曾参与过直-20等直升机的研制。制造飞机是秦世俊儿时的梦想,19岁时,心怀航空梦的他走进了飞机制造车间。如今这位“80后”,早已成为行业内的“大咖”。在哈飞的数控车间,秦世俊主要负责起落架和旋翼零部件的加工。这些直接关系到产品性能和驾驶员的安全。误差超过0.01毫米,零件就要报废。0.01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的1/10。
因此秦世俊常说:“精品与废品的距离,只有0.01毫米。”为了与这0.01毫米较量,秦世俊肯琢磨、爱钻研,早已把精益求精的追求融进了日常工作中。
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当自己参与研制的直升机,飞过天安门广场的那一刻,秦世俊激动万分!“作为一名产业工人,没有什么能比此时此刻,更能让我体会到职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据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