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5月10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日内瓦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考虑到新冠病毒的特性以及对未来的预期,世卫组织认为“清零防疫政策是不可持续的”。谭德塞的这番表述被众多外媒争相报道,并被视为这是对中国现行防疫政策的“批评”。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场合,另两位世卫组织专家也对中国的防疫政策发表了更加全面的评论,其中一位专家就指出,“中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坚持采取严格措施来遏制新冠病毒传播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些内容却被很多西方媒体回避了。相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当下我国还不具备放开的条件,“中国历来主张‘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因此,坚持动态清零,避免疫情大规模流行造成严重后果,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现实选择。”
中国主张“动态清零”是为赢得应对新冠病毒的窗口期
外媒报道称,在5月10日举行的世卫组织新闻发布会上,谭德塞表示,新冠病毒正在进化,其特性正在变得更具传播性,随着这种变化,改变相关防控措施将是非常重要的。谭德塞同时表示,世卫组织已与中国专家讨论了这个问题,并表示“这种方法是不可持续的”。
对于谭德塞的这番表述,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陈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需要进一步明晰其所说的“不可持续”究竟指什么,“这需要世卫组织或其本人来澄清‘不可持续’究竟是在多长的时间跨度之内。”陈希同时认为,中国主张“动态清零”是为了赢得应对新冠病毒的窗口期,在这个窗口期内做好疫苗接种、分类收治,以及公众心理建设等相关迎接开放的准备工作,这一政策是必要的。
“动态清零”
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现实选择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5月5日召开会议,会议强调,目前全球疫情仍处于高位,病毒还在不断变异,疫情的最终走向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远没有到可以松口气、歇歇脚的时候。我国是人口大国,老龄人口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总量不足,放松防控势必造成大规模人群感染、出现大量重症和病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将受到严重影响。要深刻、完整、全面认识党中央确定的疫情防控方针政策,坚决克服认识不足、准备不足、工作不足等问题,坚决克服轻视、无所谓、自以为是等思想,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
在4月29日国新办举行的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强调,我国“一老一小”疫苗接种率总体上还不够高,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冲击,如果采取与病毒共存的所谓“躺平”的策略,医疗卫生资源将会面临严重挤兑风险,大量有基础病的患者、老年人、儿童、孕妇等人群的身体健康将会受到威胁。同时,对经济社会发展也会产生严重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须要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坚持策略和措施不动摇。
一位匿名疾控专家告诉记者,放眼全国,中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群体占比较大,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整体也偏低,60岁以上老年人全程接种率才80%左右,而美国65岁以上老年人的全程接种率已经到了90%以上,“中国历来主张‘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因此,坚持动态清零,避免疫情大规模流行造成严重后果,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现实选择。”
为质疑“动态清零”,
外媒将世卫专家的表述断章取义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谭德塞,还有两位世卫组织专家也就中国的防疫政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这两位专家的表述并未被外媒完整展示。
其中,世卫突发卫生事件规划执行主任瑞安表示:“我们必须平衡防疫措施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这并不是一件容易兼顾的事。”瑞安也认为,坚持采取严格措施来遏制新冠病毒传播是可以理解的。记者发现,很多主流外媒都回避了瑞安的上述观点。
而在回答路透社记者提问中国“动态清零” “究竟是好是坏”时,世界卫生组织首席流行病学家玛丽亚·范-克尔霍夫也表示,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动态清零”是为了尽可能控制病毒传播。
在5月11日举行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回应相关话题时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因时因势不断调整防控措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今年3月以来,中国疫情防控经受住武汉保卫战以来最为严峻的防控考验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中国政府的防控方针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我们的防控措施是科学有效的。中国是世界上疫情防控最成功的国家之一。这是国际社会有目共睹的事实。
最后,我想强调,中国政府从自身国情出发制定并实施“动态清零”政策,因时因势不断对防控措施进行调整,宗旨只有一个,就是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同时以良好的防控成效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中国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实现“动态清零”。我们也有充分的信心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为全球团结抗疫作出更大贡献。(据《人民日报》、《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