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遏制40年来最高的通胀压力,美联储日前宣布了2000年以来首次50个基点的加息决定,国际市场风起云涌,负面效应激烈显现。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如今全球货币的表现和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表现截然不同。当年,各国都是低通胀状态,推行低利率和大规模资产购买,部分目的是通过较弱的货币来促进增长。如今,在新冠肺炎疫情与全球物价飞涨的影响下,俄乌冲突进一步使商品价格水涨船高,各国央行工作重心已从鼓励增长转向降低通胀。由于石油及多种原料商品都是以美元计价,美元升值使其他国家的通胀压力升高,各国央行不得不跟上美国升息步伐。高盛称,一个“反向货币战争”的新时代已经到来,体量较大的发达经济体的央行平均需要再加息10个基点,才能抵消本币贬值1%的影响。
欧洲央行已注意到欧元贬值的严重后果,然而基于欧洲较美国更依赖能源进口,欧洲各国央行很难追上美联储加息速度。一向不允许瑞士法郎大幅升值的瑞士央行现在也改变态度,瑞士央行理事麦克勒近日表示,强瑞郎有助抑制通胀。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当地时间5月5日宣布,将基准利率从0.75%上调至1%,以应对通货膨胀。这是2021年12月以来,英国央行第四次加息。
在亚洲市场,新加坡跟风美国。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为抑制通货膨胀,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双管齐下,让新元加速升值。自2021年10月中旬以来,新元名义有效汇率已经上升0.97%。
《日本经济新闻》说,日元对美元汇率已重返2002年以来最低水平。10日,日本财务大臣铃木俊一称,近期日元快速下跌是不希望看到的,正密切关注汇率波动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在美元升值压力下,韩元对美元汇率现“自由落体式”贬值。10日,韩元对美元汇率收盘报1276.4,较前一交易日下跌2.4韩元。韩国《中央日报》称,韩亚金融投资研究员全圭妍说,“出于对风险资产的规避心理,只要美元继续走强,韩币就会持续贬值”。
印度卢比9日下跌0.7%至77.4337美元,跌破3月份刷新的历史低点76.9812。10日,卢比对美元盘中汇率维持在77.32左右。彭博社称,知情人士表示,印度央行正在干预所有外汇市场。印度认为卢比面临的压力来自美元走强,而不是国内原因。印度约80%的石油需求依赖进口,而能源价格上涨有可能加速通胀、扩大经常项目和贸易逆差。
“并没有所谓‘亚洲货币战’的发生,”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贬值,完全是由美元指数走强引起的。
国际货币专家、太和智库研究院张超1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某个国家出现货币贬值以刺激出口,但是其他以出口为主的国家货币也集体贬值,则货币贬值对于某单一国家出口没有太大的作用。“亚洲货币集体承压,可能催生出亚洲货币抱团的现象,至少在现阶段需要抱团来解决大家都面临的贬值压力问题”。张超建议,在大宗商品结算的时候,可采用其他手段,或者换用其他非美货币来解决这个问题。
就在全球各地通胀飙升之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仍保持较低通胀率。今年3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升1.5%。2021年中国的CPI比前一年上升0.9%。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今年3月CPI同比上升8.5%,2021年上升7.5%,为1982年以来的最大增幅。世界银行表示,2021年在109个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中,约71%出现了5%或更高的通胀率,物价涨幅达到2020年底的两倍。
虽然市场预计即将公布的新数据会显示中国的通胀小幅上升,但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通胀不会超过政府设定的3%左右的2022年全年目标。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当前的消费需求疲软有关。但这也是因为中国正在大举采取措施,包括价格管控和贸易保护,以防止输入性通胀传导给中国消费者。
与美国等国相比,中国受需求引发的通胀影响较小,因为中国仍然更依赖投资而非消费来拉动增长。但目前的消费对中国的影响甚至低于正常水平。与此同时,中国有关部门对科技和房地产行业采取监管整顿,再加上部分城市实施防疫封控管理,整体经济数月来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即便如此,中国仍须应对输入型通胀,因为中国从国外进口大量石油、天然气和粮食,在俄乌冲突等不利因素造成的供应冲击下,这些商品价格已大幅上涨。中国有庞大的大宗商品战略储备,可以用来抵御价格压力。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经济学家伊莎贝拉·韦伯表示,中国还可以号召国有企业和国家储备体系发挥平抑价格的作用,消化部分进口必需商品价格的上涨,而不是直接转嫁给消费者。例如,当油价过高时,预计中国的炼油企业会自行消化价格上涨的部分影响,这相当于对车主提供汽油补贴。
在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查德·鲍恩看来,中国还通过贸易政策来稳定物价。去年,中国限制了国产钢铁出口并提高出口税,以抑制国内钢材价格飙升。与开始实施出口限制的去年5月相比,今年3月中国国内钢材价格下降了12%。
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果通胀成为全球普遍现象,那么其管控物价的策略能否长期维持下去。另一个风险是,其他国家可能效仿中国采取贸易保护。印度尼西亚最近对棕榈油实施出口禁令,这可能会对依赖进口的中国造成冲击。但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家庭在商品和服务方面的消费疲软仍将抑制通胀。(据《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