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斯科”号事件向各国海军发出警告

  • 张昊天

        俄罗斯黑海舰队旗舰“莫斯科”号在乌克兰沿海起火沉没,已造成至少1名船员死亡、27人失踪。俄方并未公开导致这艘万吨巨舰沉没的确切原因。乌克兰方面表示,“莫斯科”号被乌岸防部队发射的两枚“海王星”反舰导弹击中。这一事件的很多细节目前仍被迷雾笼罩。外媒评论说,“莫斯科”号的沉没凸显了大型舰艇在未来战争中面临的风险,对各国海军的运作方式或将产生长远影响。
    舰艇沉没大多有偶然因素
        “莫斯科”号沉没事件存在诸多疑点,外界最主要的两点质疑是:如果它确实是被导弹击中的,那么巡洋舰为何没能及时探测到来袭的威胁?为何两枚导弹就能击沉一艘排水量高达1.2万吨的主力舰?
        关于第一个问题,在俄罗斯官方没有明确解释的情况下,海外社交媒体上流传着一种猜测:“莫斯科”号遇袭时正忙着跟踪乌克兰无人机,舰载雷达无法顾及突然出现的导弹。
        英国“海军新闻”网站分析说,这种猜测缺乏坚实基础。无人机对舰艇的威胁相对较小,且“莫斯科”号的远程防空导弹能同时拦截6个目标,应付一两架无人机并不难。这艘巡洋舰拥有多部对空雷达,可以跟踪两位数的目标,即便一部雷达有盲区,也可以多部协作,互为补充。“海军新闻”指出,“莫斯科”号的沉没更像一系列疏忽叠加的结果,“防御反舰导弹不是按下电钮那么简单”。情报部门必须提前了解敌方手里有什么样的武器。舰载火炮、导弹和传感器必须正确设置并得到良好维护。舰艇探测到来袭导弹后通常只有几分钟的反应时间,交战流程必须由训练有素的指挥官和操作员完成。
        关于第二个问题,公众通常认为,一艘装备精良的大型战舰不应该禁不住区区两枚导弹的攻击;但必须承认,如果导弹命中的位置恰好位于弹药库附近,破坏力就会成倍放大。
        一些军事专家认为,“莫斯科”号存在这方面的隐患。在接受美国“sandboxx”网站采访时,美国海军退役军官杰里·亨德里克斯说,“莫斯科”号搭载了16枚P-500重型反舰导弹,巨大的发射管布置在舰体前部两侧,“它们极易被火灾和爆炸波及,反过来伤害舰艇自身”。相比之下,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军舰大多将弹药安置在甲板下,可以在发生火灾时迅速放水淹没弹药库,避免出现连锁反应。尽管如此,亨德里克斯说,“莫斯科”号的遭遇仍然要求各国海军不断升级现役舰艇,以适应新的战争环境。
    各国海军面临“不对称威胁”
        无论实际情况怎样,以首都命名的舰艇在军事行动中沉没,都让许多第三方人士吃惊,并促使他们思考:如果乌克兰可以用两枚导弹击沉对方的旗舰,那么,我们自己的舰队面临类似情况时的表现如何?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员科林·高对美国“突破防务”网站表示,高性能反舰导弹在国际市场上很容易买到,很多国家已经拥有“强大的反舰武器库”。这些导弹不一定要击沉舰艇,只要造成足够的破坏、迫使对方退出战斗,就完成了任务。科林·高指出,2006年,以色列一艘护卫舰曾被黎巴嫩真主党发射的导弹击中而失去战斗力,“那起事件及‘莫斯科’号的遭遇强化了这样一种观念:在今天的海战中,较弱的一方可以对强大的敌手构成不对称威胁。”
        如果交战双方实力近似,情况会如何?亨德里克斯认为,“莫斯科”号的沉没,凸显了将海军资产进行分散化部署的重要意义。他告诉“sandboxx”网站,让万吨巨舰在黑海这种封闭水域执行任务,风险和收益不成比例。“我们经常强调,永远不要派巡洋舰去做本应由护卫舰做的事。”他说,美国海军准备建造新一代“星座”级护卫舰,这种舰艇更适合以分布式方式部署,而不是像在传统的航母编队里那样,所有军舰都聚集在航空母舰附近。“眼下应当探讨的是,如何把部队分解开来,让舰艇散布在尽可能广阔的海域……这种策略的前提是,对手拥有大量反舰导弹,在周边区域开展行动非常危险。”
        退役美国海军上将詹姆斯·法戈在接受“突破防务”采访时指出,“莫斯科”号沉没恰逢马岛战争40周年。在1982年的那场冲突中,英国和阿根廷都有军舰战沉。在英军“谢菲尔德”号的案例中,舰员们没有及时发现来袭导弹,军舰被命中起火并沉没;在阿根廷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上,舰员们无法控制鱼雷爆炸造成的进水,表明舰艇战备状况不佳。法戈说,至于“莫斯科”号,“除了猜测,我没有掌握任何事实,但我觉得情况似曾相识”。
        “莫斯科”号已成为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损失的价值最高的资产,也是马岛战争后在军事行动中沉没的吨位最大的战舰。4月底,有消息称,俄罗斯海军已派出110岁高龄的“公社”号救援船前往事发海域,试图打捞沉入海底的敏感设备和重要物资。由此看来,“莫斯科”号的故事尚未结束。(据《青年参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