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 旧闻
民国总统徐世昌日记里的“做官秘密”
-
他进士出身,当过翰林院编修,主持过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也是袁世凯“小站练兵”的高参。在清末,他出任军机大臣、东三省总督,民国初年当过国务卿和大总统……作为清末民初的风云人物,见证这些的,是他五十多年上百本,近200万字的日记,文字间完整地记录了他的宦海沉浮。
仕途不顺,袁世凯送来机遇
徐世昌,1855年生于河南卫辉,字卜五,号菊人,晚年又号水竹都人、东海居士等。自幼丧父,母教甚严。虽家境贫困,但仍然典当以延师教子,并亲自督课,且重德育。徐世昌回忆说:孩童之时,若有三份食物,便想得到其中两份,母亲就会严斥:“今日如此,长大又当如何?!”宁可将食物扔掉,也不让他食用。等到年纪稍大点,每交一个朋友,母亲必察其人品如何,如果是贤才,就款以美食,否则,立刻要求他断绝往来。正是在母亲的督促下,徐世昌后来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做编修。不过,“板凳要坐十年冷”,徐世昌在翰林一住9年,始终籍籍无名。直到第十年,即1895年12月,事情才出现了转机。徐世昌与袁世凯是旧相识,关系非同一般。当时,袁世凯已然发迹,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举荐,以道员身份(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到天津小站训练新式陆军。他仿照德国军队的建制,组成了一支近7000人的“新建陆军”。为了控制这支新军,袁世凯开始网罗八方人才,困在北京、日暮途穷的盟兄徐世昌首先进入了他的视野。1897年7月,袁世凯征得徐世昌同意后,拟了一道条陈,亲自赶往北京,面陈光绪皇帝,奏请外放徐世昌,以翰林身份兼管新式陆军稽查全军参谋军务营房处帮办,实为秘书长角色。同时,袁世凯特地奏请光绪皇帝,保留徐世昌一系列含金量不高但却体面的职务——翰林院编修、国史办协修、武英殿协修。这一年,徐世昌已整整42岁,但是,机遇不怕晚。在小站的两年,徐世昌迎来了自己人生的重要一段。徐世昌本是文人,在小站要发挥特长。他自学军事及英语,先后编写了《新建陆军兵略存录》及《操法详晰图说》13册,筹划全军的训练及教育。正因为徐世昌在袁世凯小站练兵中的重要作用,他成了袁世凯的得力助手和军师,新军上下皆称其为“徐相爷”。袁世凯不在军中,徐世昌便是当然长官。因为徐世昌的幕人相助,袁世凯带出了日后影响中国政权的北洋集团。有人说,其实徐世昌才是北洋军队的灵魂,话虽有些过,但足可见徐世昌的作用。做官秘诀唯有“谨慎”1898年,发生了戊戌变法。袁世凯一度被维新派寄予希望。康有为曾派学生徐玉甫到小站游说袁世凯,两人“相谈甚欢”。为此,不少人认为,戊戌变法失败主要是因为袁世凯出卖了维新派。但根据《徐世昌日记》推断,当时徐玉甫可能没直接见到袁世凯。而是袁世凯长子袁克定来了,见了徐玉甫。第二天,徐玉甫便赶回京城。这想必是得到了袁世凯方面的某个重要信息。不过,徐玉甫走后第三天,小站就进行了以防守为主的夜间演习。根据日记,这是徐世昌在小站两年间唯一一次夜间演习。“这说明徐玉甫的到来,让袁世凯和徐世昌感到某种危机。”此后,袁世凯进京,谭嗣同夜访法华寺,要求袁发动兵变,抓慈禧,救光绪。这是戊戌变法史上最惊心动魄的一幕。当天徐世昌也在北京,日记中写道:“闻英舰逼近大沽。”大有山雨欲来之势。在巨大压力之下,袁世凯回到天津,徐世昌则和南开大学创始人严修见面。徐世昌已经预见了维新派前景不妙,告诉这位维新派挚友尽快脱身。显然,徐世昌也好,袁世凯也罢,一开始就对维新派有相似的预测。甚至,徐世昌针对局势,还曾帮袁世凯做了如下分析:“当今皇上虽是一国之主,但毕竟亲政时间短,又没有培植出自己的势力,身边只有一帮手无寸铁的书生。相反,太后历经同光两朝,朝廷重臣、封疆大吏、带兵大帅,哪个不是她的心腹?孰优孰劣,结果分明。”结果众所周知,1898年9月21日早晨,慈禧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变法运动彻底失败。之后,徐世昌与袁世凯一道离开小站,回翰林院供职。但徐的名望与地位已经今非昔比,在短短的五六年间,他从一个穷翰林扶摇直上,一路升到军机大臣、尚书、总督、钦差大臣,升迁之快,在清代历史上堪称异数。“水晶狐狸”,也是也不是
徐世昌有“水晶狐狸”的绰号,形容其圆滑。但不能不说,这是他的性格使然,既谨慎,又有士人的格调。比如他和袁世凯的友谊就是这样。徐世昌和袁世凯关系至深,仕途上一直多有扶持。早年,袁倾慕徐的才气,徐看好袁的志向。袁世凯曾送100两银子给徐作为进京考试盘缠。而1911年,清廷搞“预备立宪”,请徐世昌当协理大臣,徐坚决请辞,逼清廷用袁世凯。辛亥革命爆发后,又是徐世昌出面邀袁世凯出山。不过,到了1915年,袁世凯野心膨胀,蓄谋称帝,徐世昌却认为帝制不得民心。二人逐渐产生裂痕。袁世凯称帝后,称徐世昌等四人为“嵩山四友”,仿汉高祖时“嵩山四皓”,但徐并不买账,在日记中暗骂袁:“志为帝王之人多,则国乱。”徐先去山东,又到河南。就是为了躲袁。最终,称帝闹剧仓皇收场。袁世凯病危时,曾电召隐居河南辉县的徐世昌见最后一面。而这一次,徐世昌没有推辞,急急而来。当时,袁世凯说:“菊人来得正好,我已是不中用的人了。”徐世昌在当天日记中悲伤地写道:“数十年老友一旦怛(音同达)化,为之痛哭。”类似的事也发生在徐世昌继任总统之时。1918年,军阀段祺瑞、冯国璋为争总统之位相持不下,徐世昌手无一兵一卒,却因各方妥协而被拱出,成为“理想人选”。日记记载,徐世昌对这个总统之位颇感踌躇,甚至面见前清废帝溥仪,请示能否当总统。在得到溥仪的肯定答复后,才欣然接受总统之位。不过,徐世昌当总统之后,正值南北军阀混战。他提出“偃武修文”,希望谋求南北和解,结束内战,副总统之位留给南方。他由此得罪了直系军阀曹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爱国学生走上街头游行。徐世昌为防事态扩大,答应了学生“惩处卖国贼”的请求。1922年,直奉大战爆发。直系得胜后,曹锟逼走徐世昌,迎回黎元洪当总统,自己在幕后控制。徐世昌被迫离开总统府,迁居天津英租界。大事不糊涂,宁死不当汉奸徐世昌下野之后,虽然不关心政治,但是大事不糊涂,很有气节。当时有人策划拥立清朝皇帝归位,动员徐世昌当拥立清帝归位的带头人,徐世昌根本不为所动,并且不止一次对说客说:“你们不要来了,我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我原来和袁世凯关系很好,后来袁世凯称帝,我们就开始疏远了。我当过民国大总统三年半,我咋会去迎驾清朝皇帝呢?”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徐世昌的老朋友曹汝霖专程从北平到天津,游说徐世昌说:“南京是亲英亲美派当权,让日本在中国权利受损,日本才和中国打仗的。大总统假若能够出山,和日本签订亲善条约,日本就会撤兵。”天津汉奸市长潘毓桂让徐世昌的侄子徐一达告诉徐世昌,只要徐世昌答应担任华北的领袖,就把北平市长的位置给徐一达。徐一达谢绝传话,徐世昌最后知道了,对徐一达说:“国破了,让我去当华北领袖,不就是当汉奸?那是要留千古骂名的。”徐世昌叮嘱侄子离开天津,千万不要去当所谓的北平汉奸市长。徐一达于是离开天津去了上海,以躲避就任汉奸职务。1938年,日本板垣师团长和土肥原约徐世昌定期见面,徐世昌以有病为由,拒不见面。土肥原找到徐世昌的学生金梁去拜见徐世昌,对徐说:“板垣师团长和土肥原想拜见老师,请老师出任华北领袖,只要你同意,就再请宣统皇帝正位。请徐大总统千万不要失去这个机会。”徐世昌说:“我多年有病,精力已衰,不能就任那个什么华北的领袖。”金梁说:“我来是为了老师的晚盖,人人都个晚盖,望老师有以自见。”(注:晚盖是“以后善掩前恶”的意思。)徐世昌听到金梁这样说,很是愤慨,老泪纵横说:“没想到遇到这样的学生,没想到这个年纪,还有汉奸学生让我当汉奸!”说罢拂袖上楼,从此再也不见学生金梁。1939年春末,徐世昌得了膀胱炎。1939年夏天病故,享年85岁。(据《新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