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拜登5月23日在日本东京迎来他此次亚洲行的重头戏——宣布启动“印太经济框架”(IPEF)。美联社称,拜登的声明标志着IPEF参与国即将开始谈判,以决定框架的最终内容。虽然框架有待细化,但多家媒体在报道时认为该框架“剑指中国”的意味很浓或特别提及该框架成员国中“没有中国”。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23日表示,美方应切实按照自由贸易规则办事,而不是另起炉灶、另搞一套,冲击现行的区域合作架构,开地区一体化的倒车。
13个初始成员国
“这个框架是一个承诺,与我们在这个地区的亲密朋友和伙伴合作,应对确保21世纪经济竞争力最重要的挑战。”拜登23日在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联合召开的记者会上如是说。白宫发布声明称,这个最新的亚太地区经济构想包括13个初始成员国,占到世界GDP的40%,分别是美国、澳大利亚、文莱、印度、印尼、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西兰、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声明称,IPEF将帮助美国和亚洲经济体在供应链、数字贸易、清洁能源、工人保护和反腐败努力等问题上更紧密地合作。框架的“四大支柱”虽然早已公布,但细节仍需在成员国之间进行谈判,因此很难说该协议将如何履行拜登“帮助美国工人和企业”承诺、同时也更好地满足全球需求。
《华尔街日报》23日称,IPEF是自美国政府2017年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后,为与亚洲国家建立经济关系作出的最雄心勃勃的尝试。美联社称,由于忌惮美国国内的保护主义情绪等因素,IPEF并没有提供美国市场准入的优惠条款,在关税方面也没有做出承诺,因此其吸引力遭受怀疑。
“IPEF绝非传统意义上的区域经济贸易一体化框架理念,也不是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执政时期力推的双边自贸协定。”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所研究员陈佳23日表示,IPEF出台的目的十分明确,即建立一种机制来填补因特朗普政府退出TPP所造成的印太区域“真空”。另外,美国并不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这一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中,这些都促使美国力图通过IPEF来增加在该区域的经济架构中面对中国的存在感。
多国不想展示遏华姿态
虽然在白宫23日发表的声明中未提及中国,但多家西方媒体在报道此事时分析认为该框架针对中国。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也表示,IPEF为亚洲国家在上述重要事项上提供了“一个中国之外的替代选项”。
据美联社消息,20日,美国贸易代表戴琪接受采访时称,美国在亚洲“非常非常关注我们与中国的竞争”,“印太经济框架”将“有效反制”中国不断增长的影响力。
报道称,戴琪20日抵达泰国曼谷,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贸易部长进行会谈。在此期间,戴琪接受采访并谈及拜登此次亚洲行的重要目标之一——“印太经济框架”。
“我们带来的是一种强健而全面的经济与投资模式。”戴琪表示,该框架将包括供应链稳定、清洁能源、脱碳、税收和反腐败措施方面的合作。
戴琪表示,该框架将产生“增加机会”的效果。“我们不会就关税自由化问题进行讨论或谈判。但通俗地说,当谈到市场进入和市场机会时,这绝对是我们对话内容的一部分。”戴琪还宣称,在泰国的APEC会议上,与她交谈过的各国领导人都对这份全新的经济框架“充满热情”。
但是,一些初始成员国并不愿从“遏制中国”的角度理解IPEF。路透社称,该框架初始成员国将需要就希望遵守的标准、执行方式、国内立法机构是否需要批准以及如何看待包括中国在内的未来潜在成员国等问题进行谈判。
据韩国KBS电视台称,韩国总统尹锡悦23日下午以视频方式出席IPEF启动会议。报道称,由于IPEF被认为具有“遏制中国”的性质,韩国国内对于中国提出抗议或实施经济报复感到担忧。对此,韩国总统室表示,IPEF的重点是维持供应链稳定,“并非排斥中国等特定国家”。尹锡悦23日表示,IPEF的内容并未确定,现在处于制定印太地区经济贸易相关规则的过程中。
印度《经济时报》23日发文称,IPEF归根结底是美国主导的一项“政治安排”。印度此前对是否加入该框架也显得颇为犹豫。《德干先驱报》称,美印官员经过数日紧张的接触,在美国修改正式声明的文本,以体现出该框架仍处于磋商阶段且将继续向其他国家开放之后,印度最终同意参与IPEF的启动。报道称,印度之所以在加入IPEF一事上陷入两难境地,是因为它不愿被认为与美国联手遏制中国。
《日本经济新闻》23日称,在中美竞争的背景下,新加坡力争保持中立立场。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表示,新加坡参加美国主导的IPEF,是因为这是拜登政府认识到亚洲经济外交重要性的宝贵信号。新加坡也支持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和“全球发展倡议”,并是“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的成员。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的占比已增加,若不和中国发展贸易,不仅会付出很大代价,还会制造更多摩擦。他同时称,刚刚起步的IPEF并不能完全替代CPTPP。
“试图孤立中国,
最后只会孤立自己”
“拜登在亚洲的关键问题是,他受到美国国内贸易政治的制约”,政治风险咨询公司欧亚集团的中国问题分析师托马斯说,“亚洲国家想要的恰恰是拜登无法提供的,即更多进入美国市场的机会。”《日本经济新闻》分析称,对于参与国来说,IPEF缺乏美国市场开放的吸引力。此外,拜登政府不将关税减免谈判纳入IPEF的磋商领域,就无需国会批准。参与国普遍担心,一旦美国政权更替,协议能否得到切实遵守。
分析指出,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美国正在加紧构建围堵和遏制中国的“印太”战略体系,“印太经济框架”归根到底是服务于美国地缘政治利益的。但全球产业分工及亚洲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形成是世界经济数十年发展的结果,有其自身规律,是资本逐利性、相对劳动成本、各国经济政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分析称,美国作为全球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亚洲产业链供应链形成的过程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一过程不是由美国的战略家刻意设计的。现在美国的问题在于误以为中国四十多年经济的迅猛发展是美国“善意帮助”的结果,他们对此深信不疑,并且认为可以通过他们的干预改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
分析称,地缘政治冲突和人为干扰当然会影响经济发展,但中国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国内大市场逐渐完善,亚洲产业链、供应链中心的地位已经形成,RCEP已经启动。中国面对美国的战略围堵应该有信心,只要中国政府在国内外政策上不犯大的方向性错误,保持对外开放,美国就无法阻止中国的继续崛起。
汪文斌23日评论称,中方认为,无论什么名目的区域合作框架,都应该推进自由贸易,不应该搞变相保护主义;应该有助于世界经济复苏,不应该破坏产业链稳定;应该促进开放合作,不应该制造地缘对抗。“人为制造经济脱钩、技术封锁、产业断链,加剧供应链危机,只会给世界带来严重后果,美国也不能例外。美方应当知错改错,而不是一错再错。亚太成功的密码是合作共赢,不是零和对抗。试图拿一个什么框架来孤立中国,最后只会孤立自己。”(据《环球时报》、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