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林肯对华演讲说一套做一套

  • 拜登政府首次系统性的对华政策阐述于5月26日晚登台。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题为“投资、结盟、竞争”的演讲中将中国称为“国际秩序面临的最严重的长期挑战”。如外媒此前所料,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美国试图强调中国仍是其“最重要的地缘政治挑战”。展示对华强硬的同时,布林肯又称,美国并不寻求“新冷战”。然而,美国总统拜登在刚结束的亚洲之行期间宣布启动“印太经济框架”(IPEF)的场景仍历历在目,该机制被多方视为“排华小圈子”。26日接受记者采访的国际问题专家认为,美国或许想要作出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以吸引更多国家加入其阵营。毕竟,国际舆论最近出现很多对华盛顿拉帮结派不满的声音。新加坡总理李显龙26日就表示,亚洲国家若被迫选边站,分成亲中或亲美两个阵营,那么不会有好结果,“亚洲国家与中美的各种安全安排和经济合作,都必须能相互融合”。
    美媒:对华关系的表述变了
        5月25日宣布布林肯将发表对华政策演讲的消息时,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赖斯称,美中关系有可能改变国际格局,“在许多方面,未来十年将是美中竞争的决定性十年”,这就是为何华盛顿在关注俄乌军事冲突的同时,也继续关注中国带来的“长期挑战”。布林肯在26日的演讲中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美国广播公司引述他的话称,尽管美国认为俄罗斯当前对国际稳定构成“最严重、最直接”的威胁,但中国带来“更大的威胁”,华盛顿正调动资源以及盟友、伙伴,以遏制中国在世界各地日益增强的影响力。他声称,美国难以直接改变中国的发展轨迹,其重点是塑造中国周边的战略环境。
        美联社称,布林肯阐述了对华竞争的“三大支柱”,并声称全球对俄罗斯向乌克兰发起军事行动的反应可作为一个模板,以应对中国塑造不可预测的新世界秩序。《国会山报》26日说,布林肯在演讲中改变了拜登政府此前对华关系的表述——从“合作、竞争、对抗”到“投资、结盟、竞争”。他称,美中之间的竞争“不是一场新冷战”或“将世界划分为僵化的意识形态阵营”,“这场竞争是关于捍卫和振兴国际秩序,以维护核心原则”。布林肯提到,美国一直在与中国合作,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以减少误判的风险。
        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王义桅5月26日对记者表示,任何国家都同意要遵守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什么叫规则,各有各的理解”。“布林肯再度表达了美国对所谓国际秩序的看法:构建一个反映美国价值观以及凸显其主导地位的秩序,”国内一名国际问题专家26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演讲的核心目的是动员其印太地区和欧洲的盟友以及伙伴,针对中国进行战略竞争。”
        在备受关注的涉台内容方面,布林肯强调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其一个中国政策没有变,他宣称,变的是大陆“日益增强的胁迫行为”。中国驻美国大使秦刚26日撰文说,美国政府一面声称一个中国政策没有改变,不希望与中国发生冲突对抗,另一面却把台当作“第一岛链战略支点”来遏制中国,不断虚化掏空一个中国政策。美方的错误做法严重助长“台独”分裂势力的嚣张气焰,正把台海变成危险的火药桶。
        对于布林肯的演讲时机,中国社科院美国问题专家吕祥26日对记者表示,在俄乌军事冲突的背景下,跨大西洋关系以及涉及整个欧洲的事务都需要美国倾注很大的精力进行处理,加上美国如今应对俄罗斯的手段有限、效果也并不显著,西方舆论质疑其是否有能力抗衡中国的影响力,所以华盛顿需要就如何实施“印太战略”向美国国内及其盟友作出一个表态。
    美国务院将成立“中国小组”
        5月26日,布林肯宣布美国国务院成立“中国小组”。美国《国会山报》26日说,这是一个跨部门的综合团队,负责协调和执行美国当局在各个问题上的政策。布林肯说,中国带来的挑战的“规模和范围将考验美国外交,这是我们以前从未见过的”,作为其议程的一部分,他决心“为我们的部门和我们的外交官提供应对这一挑战所需的工具”。
        布林肯26日称,拜登政府并不寻求与中国“脱钩”,“美国不打算切断中国经济与我们或者全球经济的联系”。最近,华盛顿正激辩是否削减对华加征关税。据彭博社报道,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总法律顾问25日称,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评估可能将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但一些商品关税的撤销或调整可能在评估结束前落实。
        “我希望美中能有正面交涉,期待两国能在一些非常重要的议题上找到共同基础。”布林肯演讲前,伊利诺伊州联邦参议员德宾对“美国之音”这样表示。但他或许要失望了。吕祥认为,尽管布林肯的讲话分为三部分,但主要围绕的仍然是“竞争”。“布林肯试图将中国塑造成一个不能惹的强硬形象,美国在装可怜。”
    李显龙:逼亚洲国家“选边站”
    不会有好结果
        布林肯26日声称,美国并不寻求“将世界划分为僵化的意识形态阵营”,但华盛顿最近一系列的做法都引发外界对其“划分阵营”遏制中国的疑虑。“这是排除并对抗中国的东西。”这是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26日对美国日前宣布启动的IPEF的评价。他接受日本NHK电视台专访时还提到美国向南海派遣军舰等做法,强调如果突发意外事件,那么将对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马哈蒂尔表示,应该避免美中之间矛盾激化,维护地区稳定。
        同一天,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日本“亚洲的未来”国际交流会上发表演讲。香港《南华早报》引述他的话说,像中美这样的大国在与亚洲国家开展经济合作时,应该展示它们在区域的参与不只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而是也能为伙伴带来实际利益,取得双赢。
        围绕地区国家在中美关系中扮演的角色,李显龙认为,两国竞争“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所有亚洲国家,一些国家更亲近其中一方很正常,但大多数国家不希望被迫在中美之间做出选择。如果亚洲国家分裂成两个阵营,分庭抗礼,不会有好结果”。他希望实现“一种更稳定、更缓和的格局”——其他国家可以同时与两个大国开展合作。但这也主要取决于中美关系如何发展。李显龙表示,如果只从个别国家的角度来看待区域安全,那么最终可能会导致军备竞赛并陷入不稳定。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23日表示,中方同地区国家一样,乐见有利于加强区域合作的倡议,但反对制造分裂对抗的图谋。美方应切实按照自由贸易规则办事,而不是另起炉灶、另搞一套,冲击现行的区域合作架构,开地区一体化的倒车。
        汪文斌强调,亚太成功的密码是合作共赢,不是零和对抗。亚太应该成为和平发展的高地,而不是地缘政治的决斗场,企图把亚太阵营化、北约化、冷战化的各种阴谋都不可能得逞。试图拿一个什么框架来孤立中国,最后只会孤立自己。
    世界需要的不止是美国的“漂亮话”
        总体而言,这场演讲显得相对“收敛”,特别是与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的“新铁幕演说”相比,少了咄咄逼人的好斗姿态,甚至还说了一些“漂亮话”。比如,布林肯表示愿意加强与中国“建立全方位问题的沟通渠道”,华盛顿“不寻求改变中国政治制度”“不是要阻止中国发展”“不打新冷战”“不寻求经济脱钩”“不支持台独”,等等。对于这些,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听其言而观其行”,我们将拭目以待。
        当然,这并不是布林肯讲话的全部内容。那些“漂亮话”往往都还带着后半句内容:北京对国际秩序构成了“最严重的紧迫性长期性挑战”,要确保中国“遵守国际规则”“将塑造中国周边的战略环境”,寻求“改变中国”是为了“要捍卫人类的尊严和权利”,美国对台政策不变但“改变的是北京日益严峻的威胁”。这些外交辞令翻译过来,依然是要求中国臣服于华盛顿的霸权需求。可以说,这份对华政策演讲延续了华盛顿心口不一的风格,它既想要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又希望在实际行动中处处以美国利益为先。
        我们当然希望华盛顿避免与中国陷入“新冷战”等表态是严肃的,然而最大的问题在于美方总是说一套做一套。美国总统拜登在刚刚结束的亚洲行中宣布启动被认为是“排华小圈子”的“印太经济框架”,还在“四方安全对话”会议后发布了一份多处针对中国的联合声明。美方在很多场合都大谈“不打新冷战”,但在实际操作中又四处以意识形态划分“阵营”,将多元世界粗鲁地划分为“民主”与“威权”的对决,蛮横要求其他国家选边站队,难道这不是在为“新冷战”做铺垫吗?
        之所以显得不那么“好斗”,原因其实布林肯自己也提到了,那就是美国直接影响中国“意图”和“野心”的能力有限。值得一提的是,布林肯在演讲中没有表达的,才恰恰是美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比如他强调美国依然是多元的、有活力的社会,然而大背景却是美国种族主义泛滥、枪支暴力频发等痼疾难除;他大谈盟友伙伴关系,但事实是美国正在全球范围内经历一场信誉危机。可以说,布林肯表述很积极的领域,恰恰是隐含着美国困局的地方。
        不管怎么说,相比起他的前任而言,布林肯的对华政策演说显得“更稳重”一些,至少它仍谈及中美可以合作的诸多领域,表示“能合作时竭力合作”。这几年,选择与中国对抗的政策,并没有让美国“再次伟大”。中方的对美政策是一贯和明确的,而且历来说到说到,关键看美方能否言出必行。中美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不仅对两国人民是好事,对整个世界也是福音。(据环球网、观察者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