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条“探亲”路,他走了36年

  • ■ 卢军 刘宝瑞 张佳琦

    主人公小传

        孙兆群,61岁,中共党员,山东省淄博市人。1979年11月入伍,曾参加边境自卫防御作战,荣立一等战功。退休前任原陆军某预备役炮兵师副师长。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在1985年的一次战斗中,他和战友们约定:“战争胜利后,活下来的人一定要为牺牲战友的父母分忧尽孝。”从战场归来,负伤痊愈的他开始悉心照料16位烈士的亲人,用行动诠释着军人的大爱大孝,先后荣获第二、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994年,原济南军区授予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好干部”荣誉称号。1997年10月,被民政部、原总政治部表彰为“爱民模范”。

    “谁活着回去,谁就代牺牲战友去孝敬父母”

        初夏的山东省曹县郑庄乡六合村,草木葱茏,绿树成荫。
        夕阳斜照,落晖洒进农家小院,映得整个屋子格外亮堂。屋内,干净整洁的陈设,从里到外透着利索劲。
        “这是我哥扈轶群,这张照片是他们在上战场前照的。”坐在沙发上的扈丽萍,翻开手里厚厚的相册,指着照片上的人向记者介绍。
        照片是几名戎装小伙子的合影。钢盔下一张张青涩的脸,满是自信与轻松,丝毫看不出大战在即。
        这是烈士扈轶群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张照片。
        “当时全家人都悲痛欲绝,是兆群哥给我们带来了一丝安慰。”扈丽萍告诉记者,当年,得知哥哥扈轶群牺牲的消息不久,便收到了一封手写的认亲信,信中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二老双亲:
        我是您儿子的副连长。在战场上我没有照顾好他,但我和他是生死与共的好兄弟。他为国尽忠,不能再为您二老尽孝了,我这个当大哥的想替他把没尽完的孝心尽完,请二老答应我,收下我这个儿子吧!
        落款:“兆群儿”。
        就是从那时起,孙兆群走进这个家,成为家里重要的一分子。扈丽萍参军入伍、退役安排工作,就连找对象结婚,也是孙兆群跑前跑后张罗。孙兆群把扈丽萍当成了亲妹妹,扈丽萍也把孙兆群视为亲哥哥。
        “假如我不挑选他们做突击队员,也许他们还能活下来。”已过花甲之年的孙兆群,说起当年依旧心绪难平,“我欠下的这笔债,只能用这一生来偿还。”
        1985年,在南疆自卫防御作战的一次战斗中,身为突击队长的原67军199师大功七连副连长孙兆群,带领战友们仅用25分钟,便夺回了被敌人占领的阵地,全连荣立集体一等功。令人痛心的是,战斗中,他所在连有16名战友为国捐躯,永远留在了战场上。
        “就在那一战之前,我与战友们相约,活下来的人一定要为牺牲战友的父母分忧尽孝。”抚摸着与战友的合影,孙兆群热泪横流……
        1986年6月,负伤痊愈的孙兆群随部队凯旋。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主动和16个失去儿子的家庭建立联系。“16位烈士有14位家在山东,1位在江苏,1位在湖南……”孙兆群从烈士们的档案中抄下他们父母的姓名和详细地址,把补发的1352元工资分成16份,分别寄至16位烈士家中。随汇款单寄出的,还有16封“认亲信”,扈轶群家便是其中之一。
        “谁活着回去,谁就代牺牲战友去孝敬父母,这都是跟战友们约好的。这是我们的生死之约!”孙兆群喃喃道。
    “战争让我们失去了一个儿子,
    但也得到了一个儿子”
        孙兆群至今珍藏着烈士公衍进给父母的一封家信。
        烈士在信中这样写道:如果我能生还,一定穿着整齐的军装,给你们敬一个漂漂亮亮的军礼。
        公衍进牺牲了,孙兆群一直想替他补上这一缺憾。公衍进的家在沂蒙山区农村,当年交通十分不便,孙兆群几次未能成行,这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那年,孙兆群终于辗转来到烈士家。一进门,他先恭恭敬敬地给二位老人敬了一个军礼,了却烈士当年的遗愿。
        母子相聚,百感交集。这浓浓的深情,这盈盈的爱心,荡漾在烈士父母的心头。
        冬去春来,寒来暑往,孙兆群用自己的一举一动,滋润着烈士父母干涸的心田。
        “刘富民的母亲有腰痛病,扈轶群的父亲有紫色尿袋综合征,吴明玉的母亲患头疼病,马家朋的母亲患有哮喘病……”翻开孙兆群那本泛黄的记事本,烈士亲人的身体状况记录得细致入微,不少地方还做着标注。36年过去了,在他的精心照顾下,他们中健在的最大的已103岁高龄,最小的也已82岁。
        近几年,对于健在的老人,孙兆群承担赡养义务;对于离世的老人,孙兆群尽孝送终。
        2019年5月,烈士顾克路的父亲顾天金因病去世。老人生前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立过功,负过伤。当年前线战事激烈,他毅然把不满17岁的儿子顾克路送到了部队。在那场战斗中,顾克路壮烈牺牲。在儿子的追悼会上,老人将全部的抚恤金捐给了连队。没过多久,又把小儿子顾克安送到了部队。
        当年身经百战的英雄,终究抵不过岁月的侵蚀。弥留之际,老人对陪护在床边的孙兆群念叨:“兆群,我是个军人,我走的时候就让我穿着当年的军装吧。”
        孙兆群眼含热泪握着老人的双手说:“爹,您放心,我来办。”
        为了却老人的遗愿,孙兆群想方设法,四处托人找当年的军装。顾克路的母亲庄凤云看在眼里,心疼地劝他:“兆群,找不到就算了吧。”
        孙兆群说:“爹是老革命,我得让他圆了最后的心愿。”最终,他费了很大劲才从几个仓库里找齐了当年的军装。
        料理完老人后事,孙兆群又和战友为庄凤云老人凑了几万元养老费。2021年10月,庄凤云去世时,他又是忙前忙后操办了老人的后事。
        对烈士的亲人们来说,孙兆群是一道温暖的光。36年来,孙兆群用坚定信念与无悔付出,照亮了16个家庭,弥补了他们丧子的缺憾。时间流转,从责任到习惯,这份特殊的亲情已超越了血缘。
        1996年春节,孙兆群陪同5位烈士的母亲到上海参加华东6省1市春节联欢晚会。在晚会转播现场,5位老人眼里噙满泪水动情地说:“战争让我们失去了一个儿子,但也得到了一个儿子!”
    “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请你理解支持”

        “医疗包、水壶、钥匙、手机……”陶琳嘴里一边念叨着,一边麻利地收拾好物品,快步跑下楼。此时,孙兆群已经将车开到路边等她了。
        这天,孙兆群接到刘富民烈士母亲的电话,老人说她腰痛病又犯了。夫妻二人稍作商议,决定立刻驱车过去看看……
        夫“倡”妇随,是这些年孙兆群和妻子陶琳的常态。
        1987年,卫校毕业的陶琳嫁给战斗英雄孙兆群。谁也没想到,刚沉浸在新婚喜悦之中的新娘,被新郎的一番真情“表白”搞蒙了。
        “今天我有了妻子成了家,而我那些战友们却永远没有这一天。今后我要为他们的父母做一些事,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请你理解支持……”看着面前这个带着哭腔的大男孩,陶琳有些感动,点头应了下来。
        从那一刻起,陶琳明白:这个家不只是他们两人的,也是那16位烈士的。虽然偶有怨言,但她打心底里支持自己的丈夫。再后来,家中又多了儿子,探亲的路就成了3人并肩同行。
        那年暑假,大手拉着小手,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骄阳似火,不一会儿汗水就浸湿了衣服。
        “不急,马上就到了。”父亲的安慰让孩子心情平静下来,用力地点了点头,那只握着父亲的小手攥得更紧了。
        “我在国防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第一次带儿子去看望烈士家人,回来还让他写了心得体会。”回忆起当年,孙兆群说,我这样做是让儿子明白当前生活来之不易,知道那些爷爷奶奶不容易,我们要帮一把。
        孙兆群时时刻刻惦记着烈士的双亲,他们也同样牵挂着“兆群儿”。
        1995年10月,孙兆群因患脑炎住院,吴明玉烈士的母亲知道后忙托人四处打听治脑炎偏方,听说核桃仁能补脑子,就把自家收的半筐核桃全收起来,还嫌不够又找邻居买了一些,一点点铺开晾干留着给兆群儿。
        第二年开春,孙兆群来看吴妈妈。老人看到病愈的他开心得不得了,用锤子砸、用门框夹核桃给他吃。不承想,很多核桃都发黑了,心心念念留存的核桃变了味,吴妈妈急得直掉眼泪。孙兆群连忙安慰她说,核桃放久了都这样,还能吃。吴妈妈这才破涕为笑……
        36年的“长征”,有苦涩,有感动,有泪水,有欣喜。2019年8月,孙兆群受邀回到老部队第80集团军某旅做报告,当他在台上平静地讲述自己的过往时,台下的战士有的低头沉默,有的抬手抹泪,二级上士吕彦霖更是热泪盈眶。
        今年春节,休假回老家烟台牟平的吕彦霖,专门登门慰问参战老兵,为他们送去大米、油、面等生活物资,和他们拉家常、询问生活状况。面对村民们投来的赞许目光,听着大伙表扬的话语,吕彦霖腼腆地说:“我离老英雄孙兆群还差得远着哩!”
        在孙兆群的感召下,这个旅先后涌现出了为家乡捐赠10万余只口罩的退役士兵李乾、在公交车上紧急救治晕厥乘客的女兵徐艳丽……“他们都是好样的。”得知老部队有这样的战士,孙兆群很是欣慰。
        36载风风雨雨,36载执着如初。说起下一步打算,孙兆群动情地表示:“这条‘探亲’路,我将永远走下去……”(据中国军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