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 旧闻
“西安事变”后被误会诱杀的中共密使
-
西安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的分水岭,它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由此拉开了中国从长期内战到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序幕。但其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深深地掩藏在厚重的历史帷幕后面。
被俘后被中共民族大义感动
高福源(1901—1937),字绍卿,祖籍直隶(今河北)盐山,1901年出生于辽宁营口马家屯村(今大石桥市博洛铺镇神树村)。其父高玉麟曾任袁世凯时期的管带(骑兵营长)。高福源1921年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后考入东北讲武堂第五期学习。毕业后,历任东北军连长、张学良卫队营长、少校团副等职。1933年2月21日,热河抗战爆发。不久,承德失守,热河抗战失败。张学良引咎辞职,出国考察。出国前,张学良将高福源升任东北军第六十七军一〇七师六一九团团长。高福源领悟当中深意,此后,为了能够早日收复祖国疆土,他从严治军,狠抓训练,深得部下拥戴。1935年9月20日,蒋介石在西安设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任命张学良为副司令,调东北军入陕甘“剿共”。10月29日夜,东北军一〇七师六一九团在榆林桥战役中,被徐海东指挥的红十五军团歼灭,团长高福源和不少士兵被俘。这位长城会战中的猛将,想不到自己没有死在抗日战场上,却成了内战中红军的俘虏,他认定必死无疑。但是,共产党不但没有杀他,而且给他悉心治伤,然后又请他当红军军事学院的教官。其间,彭德怀司令员还把他请进了自己的窑洞。他在瓦窑堡参加了东北军军官学习班。高福源被红军领导人的民族大义所感动,主动要求回去劝说张学良将军。1936年1月,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联名发出《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高福源读到这消息,大为振奋,他立即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为他是东北军高级将领,中共中央指示让他秘密宣誓入党。身负特殊使命返回东北军1936年2月,中共中央宣布开始东征抗日。红军东征抗日,必然要借道穿过东北军辖区,于是,高福源受中共中央的秘密派遣,返回东北军进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兵运工作。高福源回到洛川东北军军部后,与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和军参谋长赵镇藩进行了长谈,并密电张学良。次日,张学良乘飞机亲临洛川。高福源见到张学良将军,向他递交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给他的信件,然后陈述了共产党的联共抗日方针。张学良采纳了高福源的意见,命他速返苏区,请红军派一名正式代表与东北军会谈。1936年4月起,张学良开始了和中国共产党的秘密接触。4月9日,张学良驾机飞抵延安会见周恩来,同机的还有王以哲、刘鼎。1936年9月,中国共产党与东北军正式签订了《抗日救国协定》,双方正式结束敌对状态,中国工农红军、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西北军形成了拥护“民族统一战线”的“铁三角”。1936年6月1日,为了对抗蒋介石剪除地方实力派的“削藩”行动,陈济棠、李宗仁在广州发出通电,痛陈“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对中国土地的践踏,决定率所部北上抗日,收复失地。事变发生后,蒋介石急令中央军与湖南、江西地方军队阻击粤桂联军,大战一触即发。然而不久,广东将领、飞行员纷纷向南京政府投诚,并对两广所谓的“北上抗日”说加以抨击。接着,“南天王”陈济棠垮台,李宗仁也不得不对蒋介石表态归顺。8月中旬,“两广事变”在国内抗战舆论的推动和中共密使云广英等人的积极斡旋下,得以和平解决。蒋介石眼见“兵不血刃”便使当时叛逆性最强、实力最大而位居国内半独立的诸省之首——粤、桂、湘三省伏首听命,甚为得意。于是,命令将预备征讨两广的中央军悉数北调,用来西北“剿共”,并准备将“剿匪不力”的张学良及其部队调离。张学良闻讯,心中惶惑不安,秘密与杨虎城商量对策,酝酿以抗日为由,对蒋实行“兵谏”。促成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面对蒋介石调兵遣将“进剿”西北红军的严重态势,高福源等中共党员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兵运,努力促成了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抗日的局面。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由南京飞抵西安,严令“进剿”红军。张学良当面表示反对,并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遭蒋拒绝,两人大吵。蒋随即飞往洛阳,调集军队向西北集结待命。10月29日,张学良飞抵洛阳为蒋介石祝寿,劝蒋联共抗日,又遭蒋拒绝。蒋介石坚决拒绝张学良北上抗日的主张,强令其“剿共”,否则就把他的部队撤离到东边去。12月2日,张学良再次飞抵洛阳见蒋介石,要求释放被国民党当局逮捕的抗日救国会“七君子”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章乃器、王造时、史良和沙千里,遭到蒋的推诿搪塞。三番五次请缨抗日均被拒绝,要求释放抗日救国会领导人也遭推诿,张学良确认蒋绝无抗日意向,只有实行“兵谏”这一条路了。12月4日,蒋介石飞赴西安。12月11日晚,蒋介石邀请张学良、杨虎城和蒋鼎文、陈诚、朱绍良等参加晚宴。当晚,张学良和杨虎城分别召见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高级将领,宣布第二天清晨进行“兵谏”,然后从容赴宴。席间,蒋宣布了蒋鼎文为“西北剿匪军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为“晋陕绥宁四省边区总指挥”等换将的任命书。命令中央军接替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剿共”任务。12月12日凌晨5时,张、杨发动“兵谏”,东北军到临潼的华清池捉蒋,蒋从卧室窗户跳出,摔伤后背,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被发现活捉。十七路军还扣留了在西安的陈诚、邵力子、蒋鼎文、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等国民党军政要员。第二天,张学良派高福源赴开封面见河南省主席商震和绥靖主任刘峙,陈述西安事变的原因与目的,向他们宣传张学良“决心结束内战,拥护蒋委员长一致抗日”的主张。历史误会下的错杀
西安事变的行动总指挥是东北军一〇五师师长刘多荃。刘多荃,奉天凤凰(今辽宁凤城市)人,是高福源的上司。在中共和多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下,12月25日,张、杨释放了蒋介石,张还亲自送蒋回南京,西安事变遂得以和平解决。蒋回到南京后,背信弃义将张扣留,因此,西安事变余波再度汹涌激荡。为救回张学良,东北军内部出现了两派:一派主张对南京使用武力,一派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主战派和主和派矛盾十分尖锐,最终酿成了“二二事件”——1937年2月2日,以张学良的警卫营长孙铭久为首的少壮派突然下手,杀害了东北军的高级将领——主和派的第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等人,并坚持不让东北军撤出西安,还准备对抗陈诚率领的中央军进驻西安。自己的军长被枪杀,刘多荃非常悲痛。枪杀王以哲军长的于连长,后被刘多荃密令处死。同时,他又听到密报,说杀王以哲军长时,时任旅长的高福源是指挥者。2月4日,刘多荃发电报让高福源到师部开会,同时密令驻西安的高福源部下、二团团长葛宴春“待高一到,立即逮捕,就地枪决!”高福源全然不知是诱计,接到上峰的电令,仅带两名卫兵就驱车赶前往西安。他到师部门口刚下车,预先埋伏好的士兵就蜂拥而上,将他绑至院内枪杀,随行人员也遭到灭口,一并推入枯井中掩埋。高福源被诱杀时年仅35岁,死后下落不明。中共中央曾派特工调查高福源的去向,一时也没结果。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其尸体在中共地下党的协助下被找到,由高福源的家属和堂弟高福洪偷运出来,掩埋在西安东城门外的城墙脚下。但死因未明。高福源是否真的参与了枪杀王以哲事件?实际上,这是绝不可能的。因为高福源是王以哲的亲信好友,同时也是公认的红军信使,是当时沟通红军和东北军的桥梁。他回到东北军见到张学良,就是通过王以哲这个渠道。张学良和高福源这次见面后,陕北红军和东北军开始了密切的联系,张学良的思想和立场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可以说,高福源既是中共密使,也是张学良的“信使”,他穿梭于两军之间,为建立双方友好关系立下了汗马功劳。历史就这样给刘多荃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他在一念之间,即把一个抗日名将、一位中共重要密使,葬送在了枪下。(据《新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