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盖利
美国向乌克兰输送了价值数亿美元的“标枪”反坦克导弹,却不肯提供“售后服务”电话。这种令人困惑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外国军援为何对乌克兰战局影响有限。
据美国“任务与目标”网站报道,6月的一天,美国华盛顿州国民警卫队的一名士兵接到一通越洋电话。电话那头,一名与他有过数面之缘的乌克兰军人表示,刚到手不久的美制“标枪”导弹出了问题,希望这名美国士兵帮忙解决。这次“一对一”的远程技术支持取得了成功,然而,还有更多乌克兰士兵正在被缺乏技术支持的美制武器困扰。
在俄乌冲突爆发前,美国及其盟友就开始向乌克兰提供“标枪”导弹。美国军方的预算文件显示,每枚导弹的成本约为20万美元,整套发射系统(包含导弹和可重复使用的瞄准装置)总价约为44万美元。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由于后期保障没有跟上,这些身价不菲的导弹无法在乌克兰充分发挥威力。
美国《华盛顿邮报》采访了曾在美国陆军服役的武器专家马克·海沃德,这名老兵协助乌克兰军队修理和维护进口武器,为后者答疑解惑。《华盛顿邮报》报道称,美国对乌军援,在实际交付过程中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些导弹存在故障,不得不从民用电器上拆卸零件维修;导弹附带的说明文件是用翻译软件制作的,错漏百出;本应与导弹一同交付的售后服务卡不见踪影,这张卡片上有技术保障热线电话。
《华盛顿邮报》援引海沃德的话说,美军自用的“标枪”导弹在出厂时都附有售后服务卡,以便使用者在武器出故障或需要维修时快速寻求帮助。而在乌克兰,他一连打开几个包装箱,都没有找到这张卡片。与他对接的乌克兰军人表示,根本不知道这款导弹有售后服务热线。
售后服务卡原本是“标枪”导弹系统的组成部分,终端用户如果无法自行排除设备故障,可以随时与后方的呼叫中心联系,获得技术指导。而乌克兰军队眼下无法和美军一样享受这项服务,这对导弹的作战效能损害很大。
《华盛顿邮报》设法弄到了“标枪”导弹的使用手册,看到了海沃德提到的电话号码。这款武器是美国两大军火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雷神公司合作生产的,《华盛顿邮报》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取得了联系。双方简单沟通后,这家军火商的媒体关系部门要求《华盛顿邮报》直接联系美国国防部。
五角大楼也没有透露太多有价值的信息,只是就“标枪”导弹的售后支持事宜提供了一些含糊的细节;至于送往乌克兰的导弹为什么缺少售后服务卡,官方没有给出任何解释。美媒猜测,这桩怪事可能是“沟通失误”引起的,乌克兰军方也不打算弄清问题的起因。显而易见的是,当前的情况对希望用“标枪”遏制俄罗斯装甲部队的乌克兰军队不利。
美国“战区”网站评论说,乌克兰军队从全球各地获得了数以万计的单兵反坦克武器,“标枪”导弹是其中的佼佼者,俨然成为美国与乌克兰特殊军事关系的象征。涉及后勤保障的问题也可能与供需失衡有关。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国会动用了《国防生产法案》确保“标枪”等重要武器稳定供货,但美国军方确保生产节奏的能力饱受质疑。
同时,对乌克兰士兵能否迅速学会使用美制武器的担忧逐渐浮现。“战区”报道称,随着战况激化,越来越多的新兵和志愿者加入乌克兰军队,这些人缺乏专业知识和训练,不熟悉陌生的美制武器。乌克兰军方多次要求美国提供“标枪”导弹的配套训练设备,尚不清楚乌方的要求是否得到满足。
迄今为止,西方国家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消耗了美国和北约相当的后勤资源,成本以数亿美元计。如此巨大的投入却无法保证将售后服务电话号码交到乌克兰军人手中,颇有讽刺意味。若“标枪”导弹等先进装备的技术支持进入正轨,它们将变得更有效、更致命。(据《青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