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军高层盛行“宫斗剧”

  • 白孟宸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陆军的指挥体系堪称是参战国中最为扭曲的一个。在看似完善的体系之下,充斥着“下克上”和“独断专行”,各级将领之间尔虞我诈,互相掣肘、拆台。
    矛盾重重的关系
      二战日本陆军几乎没出什么名将,但山下奉文是个例外。“马来之虎”的威名一度让盟军闻之色变。有趣的是,山下奉文虽然有功,却始终得不到提拔。1944年日本在东南亚一败涂地之时,山下又突然被调回马来半岛,美其名曰“组织防御”,实际上被拉出来为日军在东南亚暴行“负总责”。
      不过,山下也确实是个战争罪犯。马来战役中,山下为了替日本攫取经济利益,大肆虐杀和抢劫马来华侨。1945年12月,战犯法庭判处山下奉文绞刑。山下死后,他的部下在私下经常为他叫屈,认为有两个人坑了山下。一个是东条英机,另一个就是辻政信。
      东条英机和山下奉文的矛盾由来已久。二战期间,日本陆军中最剪不断的派阀矛盾,就是统制派和皇道派延续几十年的恩怨。山下奉文同情皇道派,而东条则是统制派的中坚力量。在二战期间,据说东条曾多次在昭和天皇面前说山下奉文的坏话,导致山下奉文在马来立功后,天皇却始终冷落他。
    争风吃醋的同学
      日本的陆军军官培训体系基本是照抄德国。完整的陆军军官教育流程为13岁进入陆军幼年学校,然后进入陆军士官学校(简称陆士),再考入陆军大学校(简称陆大)。陆军士官学校用来培养军官,而陆军大学校负责培养参谋及高级将领。
      因为日本人太过重视“出身”,所以围绕陆士和陆大,在日本陆军内部惹出了很多争端。首先,是进入陆士之前的经历问题。陆军幼年学校毕业生为了提高身价,将自己称为“候补军官”。
      好不容易熬到毕业,“恩赐”又成为毕业生们彼此记恨的主要原因。日本皇室为了体现重视教育,就有了各种“恩赐品”。在恩赐品中,发放最多的是银怀表。当时日本毕业生中的优秀者,都会得到天皇恩赐的银怀表。在日军的军校,恩赐一般授予毕业生的头两名。除了银怀表外,各军校优等毕业生还会受到诸如“军刀”“指挥刀”等恩赐品。这些优等生在进入军队后,会被称为“银怀表组”或“军刀组”,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同僚的羡慕嫉妒恨。
    推卸责任的主帅
      日本在千年的封建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下属为上级承担责任的体系。在决策时,上级仅是对下属意见表示首肯,事成之后,上下一起享受成果,失败时则由下属来单独负责。
      但是,当参谋自认为能力远超过上级,而上级又执拗地固执己见,就可能出现两方彻底结仇的情况。石原莞尔在担任关东军参谋副长时,与时任关东军参谋长的东条英机多次出现公开意见对立,最终导致二人决裂。1944年石原莞尔为刺杀东条出谋划策,很大程度上是缘于两人的私怨。
      山下与其参谋辻政信结怨,同样因为山下鄙视辻政信的能力和品质,对他提出的妙计不但不予采纳,还屡屡公开驳斥,逼得辻政信躲到第一线部队,并不断利用与东条的旧谊,在背后恶意中伤山下奉文。而山下也多次公开骂辻政信是奸贼和小人,主帅和参谋至此彻底失和。
      马来战役中,当英美盟军投降后,辻政信又力主屠杀华侨,并且亲自制定屠杀计划。其实,所谓参谋发号施令,很大程度上是主帅放任的结果。在等级森严的日军中,上级可以很容易地压制下级意见。不过,从结果看,让参谋上蹿下跳,至少相当程度上为主帅保留了好名声。仍以山下奉文为例。即便他已经被判为战犯,仍不断有人为他开脱,认为是担任参谋的辻政信自行其是,才导致了对马来华人的大规模屠杀等罪行。由此可见,无论是参谋还是主帅,在推脱罪行之时,还真是没有什么分别。(据《文摘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