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伪军四大军事集团的来源与派系

  • 胡博

        自“九一八”事变爆发开始,伪军就成为中国现代军事史上无法回避的话题。在1931年到1945年这十四年中,伪军从东北开始逐步发展坐大,最终形成了四个较大的军事集团。

    伪满洲帝国军

        伪满洲帝国军是中国现代史上出现的第一支伪军。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边防军中一些素有野心的实权派开始实行“自治”,他们在日军的掩护下大肆屠杀抗日武装和民众,成为日军占领东北的帮凶和扶持溥仪登基建立伪满洲帝国的始作俑者之一。
        在这些伪军中,实力较大的主要有如下数支:其一为东边镇守使于芷山,拥兵4团;其二为延吉镇守使吉兴,拥兵3团;其三为洮辽镇守使张海鹏,拥兵4团;其四为东北边防军驻吉副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熙洽,拥兵5个旅。
        上述四大军事集团,再加上1932年2月被日军劝降的东北边防军代理驻江副司令长官马占山及所属6个旅、2个独立团,构成伪满洲帝国军的雏形。
        由于伪满军派系的日益复杂化,主导伪满军的建设和训练工作的日军决定消除这种派系隔阂。
        从1936年开始,遍布伪满军各军事机构、部队的日本军事顾问开始了对伪满军的改编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开办军官学校重新培训军官,并以重新筛选伪满军官为名,借口不符军官标准而淘汰了大量旧派军官。
        为了压制残留在伪满军中的旧军官势力,日本还从伪满军中挑选一些年轻、在思想上靠拢日本的军官调往日本的陆军大学和士官学校学习。日军寄希望于这些军官学成毕业后能够通过伪满军事教育的方式来逐步消除伪满军派系隔阂,并进而形成一支“少壮派”来全面改革伪满军。
        令日军没想到的是,这些青年军官在军中根基并不牢固,部分军官甚至自组反日组织,更甚者已与军统取得联系。这些情况的发生,使日军没能真正完成原本的设想。
        在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时,由于伪满军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派系团体,大量伪满军在苏联军队的攻势下迅速瓦解溃散,鲜有成建制接受国民政府改编者。
    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军

        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的前身是1933年7月由日军策动、部分蒙古王公参与组建的伪蒙疆政府联合委员会,以及李守信的察东特别自治区。
        伪蒙军初定编组2个军,第1军军长由李守信担任,第2军军长由宝贵廷担任。其中第1军,由原察东警备军改编成立,属汉人为主的军队,第2军计划由蒙古人为主,但即便在伪满军支援了大量蒙籍官兵的情况下,依然因兵员和装备不足等原因被缩编为师,宝氏降任师长,由德王兼任名义上的第2军军长。
        伪蒙军成立之初,就将汉人与蒙人清楚地划分为2个派系。对此,以蒙人为主的伪蒙政权十分不满,德王等人一直试图弱化第1军,以突出蒙军。但因蒙军实力单薄,需要由汉军来继续维持政权的稳固,同时也需要对抗在察、绥地区的傅作义部国军,德王等人又不得不依赖李守信为首的汉军为他们效力。
        李守信对于将自己的部队并入伪蒙政权,其实很不情愿,但既然是日方决定的事情,他只得遵照执行。两军合流之后,汉、蒙之争十分激烈。德王想要免去汉军的几名师长,改以亲蒙汉人来接管,李守信毫不示弱,进而发生了当蒙军被傅作义部包围而不去救援的事例。
        这种现象直到1944年日军强行干涉,才得到了改变。结果是李守信被架空,部分汉军师、团长或是调升虚职,或是“届龄退役”,或是因“暗通国府”被撤职逮捕。之后的伪蒙军队指挥权仍然只是在名义上听命于德王,实权被操纵在总参谋长宝贵廷处。
        抗战胜利之后,伪蒙军主力被傅作义收编为“自新军”暂编骑兵第2集团,由伪蒙军的创建元老宝贵廷担任指挥官。至此,伪蒙军才算得到了真正的“统一”。
    华北绥靖军

        华北绥靖军的由来,源自1933年长城抗战后所签订的《塘沽协定》。根据协定内容,冀东地区被设定为“停战区”,区内不能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驻防。对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想出一个办法,从东北军中抽调出2个团改组为“河北省特种警察队”第1、第2总队,进驻“停战区”,以应对突发事变。
        北平军分会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手握冀东2个行政区实权的是亲日派殷汝耕。在日军的大力扶持下,殷汝耕于1935年12月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并将特种警察队扩编为拥兵5个总队的冀东保安队。“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名义上仍然属国民政府,但实际已经与独立无异。
        1937年12月14日,也就是日军攻占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之后的第二天,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北平成立,这标志着华北伪政权正式出炉。与此同时,临时政府治安部成立绥靖军,作为华北伪政权的军事武装力量。
        这一时期的华北伪军来源较为复杂,主力源自原冀东保安队和伪满军抽调入关的一小部分“志愿官兵”,其余还有华北地区的国民政府军残部、地方武装,以及原北洋政府时期的大量失意军人。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治安部总长齐燮元、次长王永泉,以及参事秦华、高胜岳等人。
        这使华北伪军产生了两个派系:一为齐燮元的绥靖系,一为李福和等人的“剿共”系。然而“剿共军”很快就宣告瓦解,李福林的第1路在部属的反正下覆灭,李氏本人也被反正官兵击毙。
        在此情况下,绥靖系不得不加快建军速度,否则堂堂一“国”,竟无国防力量,说出去岂不笑话?
        1939年10月,在齐燮元等人的操持下,华北治安军(1942年12月改称华北绥靖军)宣告正式成立,辖3个集团(每个集团辖2个团)和2个独立团。
        1940年3月伪临时政府改组为华北政务委员会,并入汪精卫的伪国民政府,但华北绥靖军仍然自成一系,受政务委员会节制,只在名义上隶属于伪国民政府军政部。至抗战胜利时,华北绥靖军已发展至14个集团、6万余人。
        抗战胜利后,绥靖系的部队都接受第11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的改编,第12、第13集团则重新返回晋绥军,被第2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改编为山西省防军。
    伪国民政府军

        1940年3月,以汪精卫为首脑的伪国民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汪精卫是政客出生,他并没有可靠的、长期支持他的军头,这使伪国民政府成立后,几乎“无军可用”。
        为了建立军事武装力量,汪精卫在日军的帮助下收容各方实力派。这使伪国民政府军的山头可以用“峰峦叠嶂”来形容。伪国民政府成立之初,设立了参谋本部、军政部、海军部、军事训练部、参军处等几个重要军事部门。其中参谋本部由北洋政府时期的旧军人所把持,军政部由东北军系和西北军系分立,海军部由东北军系和闽系分立,军事训练部由东北军系所属的东北讲武堂毕业生把持,参军处则是各失意军头的聚集场所。由此可见,光军事部门的山头就多达5个。
        汪精卫只能效仿孙中山那样从零开始建立“亲军”。建立“亲军”的基础就是设立军官学校,为“亲军”培养骨干。于是,伪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应运而生,汪氏靠此陆续成立了3个警卫师,并起用在战场上与日军作战被俘的黄埔生来警卫师担任高、中级军官,以此培养出自己的“黄埔”系。
        3个警卫师在官兵素质、武器装备等方面皆属伪军中的上上之选,因此在抗战胜利后,警卫师的主力被国民政府收编入王牌军第74军,另一部则成为新四军的有生力量。
        在掌握军事武装之余,汪精卫也不忘发展情报系统,这就产生了以丁默邨、李士群为首的“军统”系。
        除此之外,伪国民政府军又以刘郁芬的西北军系和鲍文樾的东北军系最为可观。在西北军系中,孙良诚的第2方面军、吴化文的第3方面军、张岚峰的第4方面军、庞炳勋的第5方面军,以及郝鹏举的徐州绥靖公署直属各师都属其中。这些人在冯玉祥的西北军时代互为同僚,在加入汪伪政权后虽然都属伪国民政府军中的西北军系,但都自行其是,互不相干。
        伪国民政府军建军初期,东北军系中主要占据的是军训系统,大量东北讲武堂毕业生在这个系统中任职。该军系规模虽大,却并无实际兵权。
        除了上面几支较大的派系外,还有第1集团军李长江的“苏北游击系”、第2集团军杨仲华的“江苏保安系”、武汉行营叶蓬的鄂军系、广州绥靖公署陈耀祖的粤军系、皖南方面军张昌德的川军系,等等。
        伪国民政府的辖境虽然拥有华北、华东以及华南的众多省份,但汪氏的实际控制范围仅有南京及江浙的小部分地区,其余各处名属南京“中央”,实则实行地方自治。(据《国家人文历史》)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