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葩台当局将奇葩捧为“台湾的骄傲”

  • 补刀客

        来自《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最新报道,让台湾岛内绿营颇为兴奋。
        报道煞有其事地“聚焦”进入乌克兰参战的“台籍志愿军”,既强行把乌克兰危机与台湾问题挂钩、渲染了一波“中国威胁”,又帮“抗中谋独”的岛内“台独”势力博了一波“同情和支持”。
        但事实呢?
        这支所谓“台籍志愿军”据说一共也就10个人左右。他们在台湾时有的是做导游的,有的是送外卖的,但进了乌克兰,立刻就被华邮这样的美国大媒体和岛内一众绿媒大加吹捧,说他们体现了台湾“助人助己精神”,收获了“宝贵战场经验”,甚至还争取到了“多国士兵自告奋勇的支持”。
        岛内绿营和外部“挺独”势力能把这么奇葩的几块料捧为“台湾的骄傲”,本身就够奇葩的了。
    奇葩的几块料
       《华盛顿邮报》7月3日专门为乌克兰战场上的所谓“台籍志愿军”做了一篇“大文章”。
        “警惕中国威胁,台湾人加入乌克兰对俄作战”。短短一个标题就暴露了目的,显然是想把乌克兰局势与台湾问题挂钩,顺便强化台湾以及外部势力对大陆“武统”的“担忧”。
        光看标题,还以为这支台籍志愿军规模有多大呢。实际上,连华邮两名记者也没弄清楚到底有多少人加入了乌克兰国际志愿军。但据受访者说,满打满算也就10人左右。
        哪怕就这几个人,也足够华邮“深入挖掘”了。
        报道精准锁定了用以“展示台湾人赴乌参战意义重大”的几个典型。其中一个是来自桃园的庄育玮。
        这个人现在51岁,之前在台湾做导游,上世纪90年代曾在台湾当兵。3月进入乌克兰后,他在哈尔科夫前线附近参与巡逻,还干帮厨、搬运补给和挖战壕等其他一些事。
        报道着实给了庄姓男子一个自我阐述“高尚情操”的机会。他说,“台湾不能只当巨婴,哭喊要别人帮忙,自己却不愿帮别人” “你若想要别人帮你,必须先伸出援手”。
        他还自我感动了一把,说基辅挡住俄军围攻,让他顿时“对台湾燃起希望”,并称“帮助乌克兰就等于替台湾争取时间”。
        展示台湾人“助人助己精神”后,第二个例子来了:曾接受过台湾“蛙人”训练的27岁男子陈廷伟。
        这个人在报道中出场,是为了证明来乌克兰前线既让台湾人“积累了宝贵的战场经验”,还“争取了他国人民对台的支持”。
        什么“宝贵战场经验”呢?陈廷伟讲述了他和同队士兵怎样提前“不到一分钟”逃离了被俄军轰炸的壕沟,保住了命,由此他“在战场上得到的最重要经验就是敏捷性”。
        敏捷性……说白了,就是尽快开溜?
        另外争取到了什么“他国人民支持”呢?陈说当他告诉别国士兵自己来自台湾时,那几个士兵承诺,如果中国“武力收复”台湾就“台湾见”。
        这个陈廷伟一转头就把几个外国士兵当成他们国家的“全权代表”。他对华邮记者描述,说“来自波兰、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和乌克兰的人们”都向他表达了这个意思。
        《华盛顿邮报》这篇报道一出来,岛内一些媒体如获至宝,并在转载引介过程中进行了更多的夸张美化。
        有台媒就称,“多国士兵受台籍志愿兵奋不顾身援乌感召”,“自告奋勇直喊”如果大陆“武统”台湾就“台湾见”。那架势,就好像到时候如果不“台湾见”,“多国士兵”就得悔恨得抹脖子自杀一样。
        其实,华邮报道中还提到一个26岁的潘姓新竹男子。他挑了台军的一些毛病,比如跟在乌克兰军队中所见所闻相比,台军对有特殊技能的士兵不够重视,“在台湾,我们的电子战专家跟传统部队相比低人一等,台军现在仍在鼓励使用刺刀”。
        当然,这个人和他说的话没出现在台媒的翻译转述当中。
        实际上,配合美国等西方国家借着俄乌冲突渲染台海局势紧张,尤其是炒作大陆“军事威胁”,这样的动作美欧媒体可没少做。光是为了“支持民主自由”跑去乌克兰当“志愿军”的这几个台湾人,甚至同一个人,就不止一次出现西方大媒体上了。
        在华邮这篇报道之前,6月20日,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网已经对一个名叫李成零的台籍“志愿兵”进行了专访报道。“很巧”,这个李成零,也出现在了华邮3日的报道中。
    美国高层心知肚明
        把台湾与乌克兰做联系加以炒作,不光是美国媒体所热衷的,也是华盛顿的高官们时不时就会主动提及的。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在接受BBC采访时,就中国是否会武力攻打台湾先是给出了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可能会、应该会、或许会,这些是描述此事的关键词。”
        “可能” “应该” “或许”……接下来,米利就这些关键词表达了三层意思。
        一是“在能力方面,我认为中国显然正在发展一种能力。”二是“他们是否会攻击,这是一个政治选择,是一个政策选择。那将基于中国如何评估届时的成本风险收益。”三是“目前没有任何迫在眉睫的迹象或者警示”,美国正在“非常、非常密切地观察局势”。
        看看,他们不是挺明白的吗?
        这也正是中国大陆一直的态度: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决心有能力挫败任何外部势力干涉和“台独”分裂图谋,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地区和平稳定。与此同时,用什么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其他任何国家无权干涉。
        再往前倒一下,就会发现,同样是米利,曾在5月3日公开臆测解放军的“攻台能力”。
        满打满算不过两个月时间,米利就从暗戳戳为我们设定所谓“武统”时间表,到了“武力攻台”是“可能” “应该” “或许”的事情……
    自作多情的台当局
        华盛顿把台湾当做棋子的用意如此明显,民进党当局却是恨不得借着俄乌冲突实现“台湾问题国际化”。
        “外交部长”吴钊燮,这半年很忙,忙于接受国际媒体采访,在国际社会发声,渲染俄乌冲突对台影响,以及所谓“中国威胁”。
        吴钊燮自认为,与中国大陆“有一海之隔”,“在全球高科技供应链扮演关键角色”是台湾的两大优势,妄图以所谓“全球民主阵营必须团结”赢得国际社会的更多支持。这个套路,和之前《华盛顿邮报》提到的寥寥几个台湾人“帮助”了乌克兰,以后台湾就会获得民主国家“援助”一样的逻辑,过于自作多情了。
        乌克兰问题,归根结底是大国博弈背景下的外交和安全问题。而台湾问题是不折不扣的中国内政问题,两者当然不能被混为一谈。
        “台独”势力极力想要趁俄乌冲突将台湾问题国际化,并借此“正名”为“国家”的企图,是不可能实现的。(据环球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