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 旧闻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的武器从何来
-
众所周知,民国初年,中国曾陷入南北分裂、军阀混战时代。打仗离不开军火,清末遗留的兵工厂产能有限,从海外进口武器成为唯一途径。然而,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倡议下,世界主要武器生产国联合对华实施军火禁运,一禁就是10年,直到国民政府完成统一,方才结束……
列强禁止军火输入中国
1919年5月5日,正当巴黎和会、中国南北和会分别在巴黎和上海召开之际,北京外交团领衔(英国)公使朱尔典代表英国、美国、法国、日本、西班牙、葡萄牙、巴西、沙俄八国政府照会中国北京政府外交部,声明:由于中国南北尚未统一,各友邦反对重滋战端,故在中国成立为各省承认之统一政府前,将约束其国民,禁止向中国输入“军火及制造军火之器料”。照会还提到,荷兰、比利时、意大利、丹麦驻华公使亦有赞成。其后,列强便不顾北京政府提出的外交抗议,径自管束其国民,令之不得将军火售予中国人。(注:皖系军阀段祺瑞平息张勋复辟后,以再造共和的功臣自居,悍然解散国会,废除《约法》,要成立新国会。孙中山举起护法旗帜,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新政府,任大元帅职,开展护法运动。翌年,孙中山因受到桂系军阀的排挤而去职,广州护法军政府变成了岑春煊、陆荣廷等把持的政权。南北继续陷入分裂。1919年2月,北京政府总统徐世昌派出代表朱启钤,南方军政府主席岑春煊派出代表唐绍仪,在上海举行会议,商谈南北和解,是谓南北和会。)禁运协议的达成理由虽被列强统一口径称为“推动中国南北和议”,但其实,诸国各怀心事。西、葡、巴本就跟中国没什么军火贸易,参与禁运只是做个顺水人情;沙俄遭遇国内革命,自身存亡已成问题;法国在华支持和平运动,则是与其战时盟邦合作的延伸。真正值得追问其动机的,只有美、英、日三国。作为商业强国和国际贸易秩序的维护者,美英两国确实希望看到中国和平统一,这对他们在华商业利益是极大的利好,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甚至对中国抱有一定情感。而英国则有限制中国军事发展的心理。除此之外,提倡军火禁运对美英还有一额外好处:遏制日本在中国的势力扩张。欧战期间,趁列强无暇东顾,日本大肆在华培植合作对象,无论是袁世凯还是“倒袁”的护国军,都在军事上仰赖日本人的援助。民国初年,中国武器进口原呈列国竞售、德械居首的局面,到欧战末期,已为日本独占90%以上的份额。禁运协议显然不利于日本,日本之所以接受不利于自己的禁运协议,是多方面促成的结果。首先是1918年,积极介入中国内政的寺内内阁因米价风波辞职,继任的首相原敬转向与美英协调的外交路线。其次,当时中国与国际舆论都将日本视为在华滋造战端、阻止和议的恶势力,中国反日情绪尤其高涨。非禁运国趁机抢占份额禁运协议条款定义不明,诸国参与又各怀心思,本就存在缺陷。更致命的是,代表中国的北京政府从未接受协议,列强在法理上只能约束其国民的军售行为,而无权禁止所有运售中国的军火。到1924年后,虽有英国利用自己的地盘及影响竭力制止,还是有大批来自德国、捷克等非禁运国的军火输入中国,对禁运实效形成冲击。1919~1923年是禁运前期,这期间,对军火输华的遏制效果甚好,但讽刺的是,这一时期正是禁运之参与国在扮演禁运的主要破坏者。1919年10月,隶属北京政府陆军部的航空署向英商订购大批飞机。飞机虽名曰商用,但暗怀待订货交齐便“实我边防”和借机发展制机技术的军事目的。此外,日本在安东(今辽宁丹东)设置火药厂,美、日、丹麦等国售予中国军阀军工机器,也都引起过一时争议。最早给禁运带来大麻烦的,是经列强多番游说才“加入”协议的意大利。意大利加入禁运协议有一“保留条件”:从前的军火合同不在禁运范围内。鉴于此,意大利曾将大批军火运到中国。不过,意大利军火输华数目虽巨,但只发生一次。意大利的此次违禁并没有挫败列强的禁运决心。然而,从1922年开始,来自捷克、德国的军火输华愈演愈烈。(注:捷、德两国关非禁运参与国。)捷克军火输华,都是国际掮客借道欧洲主要航运国中转而来。捷克是内陆国,并无港口可供输出,结果在中国海关的记录里,完全没有它的记录,反倒是在中国从未见到其武器的波兰,因作为中转站被记作来源。捷克军火输华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二战:国民党军队是捷克轻机枪ZB26的最主要使用者。德国军火输华,其政府亦非幕后黑手。一方面,德国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已失去在华治外法权,没有资格管束其商民行为;另一方面,根据《凡尔赛条约》(注:一战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和约,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汉堡被划为国际自由港,德国政府没有足够权力控制那里的货物输出。结果,大批军火从德国运往中国,却没有人“应该”对此局面负责,因为德国对华所有军售都是纯粹的商业逐利行为。被军火改变的时局
商业输入的军火,它们的分配并不由中国境外的势力决定,也就很难影响到国内的政治局势发展。然而,尚有一种纯政治目的的军火输入,在列强禁运的背景下进入中国,即苏俄对广东革命政府与冯玉祥的“无偿”援助。这些军火的到来,打破了上世纪20年代中国的势力平衡,并深远地改变了之后的中国历史,而列强费尽心力执行的禁运政策,恰恰为苏俄渗入中国搭建了舞台。1920年,苏俄稳定在西伯利亚的统治后,开始找回沙俄在远东扮演的角色。他们与北京政府和奉天当局分别谈判,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并索回中东铁路的特权;第三国际派代表来华,苏俄红军也在1921年开进了外蒙,但苏俄在中国还缺少一个强有力的合作对象。一开始,他们想拉拢吴佩孚,因外蒙问题无法达成妥协,便在南方联络国民党,在北方联络冯玉祥。1924年9月22日,第一批苏俄输华军火自海参崴启航。10月5日,俄舰抵达虎门附近,在黄埔学生监督下起卸。1925年秋,俄援军火开始大批运至。为日本政府得到情报者就有三批,合计有步枪2.8万杆、机枪905挺(应有夸大)、炮90尊,此外还有子弹、炮弹及飞机机件。1926年,又有两批军火运来广州,此时已是北伐前夕。在冯玉祥一方,苏俄给予的军火多经陆路从外蒙送来,很难为列强掌握情报。根据被发现的两张收据,在1926年6月以前,苏俄将值630万卢布的军火交予冯玉祥,并准备继续付400万卢布的军火。军火内容难以查考,日本情报称有步枪、手枪、机关枪、各种炮、汽车和双叶飞机等。俄援军火大大降低了国民党组建自己军队的难度,提升了它的实力。国民政府顺利统一中国,俄援应为一大原因,全军采用一式步枪、饷弹充足,且拥有机关枪和炮队,在物质上就远胜于绝大多数军阀部队了。国民政府享受了俄援的优势,并借此东风一口气影响大增。但比较讽刺的是,1927年4月蒋介石宣布清党,与苏俄决裂。总的来说,国民政府应当算作列强10年军火禁运的受益者。(据《新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