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距离全面建成空间站更进一步。”半岛电视台24日的评论称。北京时间7月24日14时22分,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约495秒后,问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问天实验舱入轨后,顺利完成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7月25日3时13分,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13小时。这是我国两个20吨级航天器首次在轨实现交会对接,也是空间站有航天员在轨驻留期间首次进行空间交会对接。中国空气动力学家、航天技术专家黄志澄7月24日表示,中国发展载人航天事业并不想和任何国家进行太空竞赛。中国空间站是开放的,要开展大量国际合作。但中国空间站的发展确实改变了世界载人航天的格局,世界上出现了“双空间站”时代。
“最强”把“最重”送上天
长五B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吨级,无疑是发射我国迄今为止重量最大载荷——问天实验舱的唯一选择。
长五B火箭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刘秉介绍称,为了满足空间站建造过程中大舱段发射任务要求,长五B火箭实现多项独有关键技术的突破,其中包括20.5米的国内最大整流罩的分离技术、4.1米大直径的舱箭连接分离技术、1400千牛大推力直接入轨的精度控制技术,掌握这些技术,为空间站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此次发射任务也是长五系列火箭首次执行零窗口发射任务,也被认为是此次发射任务的技术难点之一。刘秉介绍称,零窗口发射任务要求长五B火箭必须在规定时间里分秒不差地发射,否则将无法把问天实验舱送达指定位置,从而需要耗费巨大代价调整轨道,甚至导致发射终止。为保证准时发射,长五B火箭型号队伍将各系统环环相扣的准备工作由“串联”变为“并联”,在距离发射2分半时,火箭就已完成发射前各项准备工作,随时可发射。
7月25日3时13分,问天实验舱成功对接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中国空间站就此迎来首个实验舱。据悉,问天实验舱作为迄今为止我国最大以及全世界现役在轨最重的单舱主动飞行器,舱体总长17.9米,直径4.2米,发射重量达23吨。“块头”和“分量”基本上等同于北京地铁13号线列车的一节车厢。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问天实验舱电总体主任设计师梁晓锋介绍称,从设计角度而言,核心舱和实验舱两个生活区的功能定位是一样的,但在细节上略有区别,“比如实验舱的生活区相对核心舱会稍大一点,同时也为每个睡眠舱配了舷窗。在成功对接后,中国空间站上就拥有6个睡眠舱,这将为两个航天员乘组轮换时,短期6人同时在轨创造条件,为航天员提供更加便捷、宽敞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此外,问天实验舱上配备的一对双自由度柔性太阳翼也刷新我国航天器在轨使用太阳翼的长度纪录。这种柔性太阳翼单个翼面展开面积约110平方米,差不多相当于一套三室一厅的面积。然而这种太阳翼不仅面积大,柔性也大,带着这样大的一对“软翅膀”进行交会对接,控制难度之高堪称空前。
此次问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对接也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在有人驻守的状态下迎来航天器到访。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问天实验舱GNC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宋晓光表示,此次对接任务有其独特的难点,在对接时作为追踪器的问天实验舱,尺寸和质量之大均是我国现有航天器之最;所采用的柔性太阳翼具有容易振动的特点,容易对航天器的控制精度和稳定度产生不利影响。上述因素都加大了此次对接的难度。
三位航天员
“搓手期待大房子到来”
地上的人鼓掌祝贺,“天上”的人也在“搓手”等待——24日同样在观看问天升空的还有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的三位航天员:陈冬、刘洋和蔡旭哲。他们专注又兴奋地观看问天实验舱直播的照片感染了不少网友。据了解,与天和核心舱相比,问天实验舱更重、更大,配置了与核心舱一样的航天员生活设施,将来可以与核心舱一起接受两艘载人飞船轮换期间6名航天员的生活。因此,24日不少网友开玩笑说,三名航天员正在“期待大房子的到来”。
法新社等西方媒体24日第一时间报道了问天实验舱发射成功的消息。报道称,这是中国空间站建设的关键一步。对已在天宫中的中国航天员来说,问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的对接是一个挑战,因为它需要连续的、高精度的操作。报道引述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天文学家乔纳森·麦克道尔的话称:“这是中国第一次将如此庞大的飞行器对接在一起,这是一个微妙的操作。2022年稍晚,中国还会发射一个新的实验舱。最终,中国空间站的能力会大大增强,有足够空间和动力进行更多的科学实验。”
据俄罗斯“生活”新闻网报道,俄罗斯十分关注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俄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航天工业立法监管专家委员会副主席瓦连京·乌瓦罗夫24日向中国同事表示祝贺。他表示,中国航天计划成功的关键在于具有前瞻性和丰富的经验。
路透社24日称,问天实验舱的发射是中国在今年年底前完成空间站建设的最后任务之一。“建成后的中国空间站约是国际空间站质量的1/5,将成为中国人的骄傲。”印度报业托拉斯称,中国未来可能成为唯一一个拥有在轨空间站的国家。“现有的国际空间站是多个国家的合作项目。观察家们说,一旦国际空间站在未来几年退役,中国天宫可能成为唯一在轨的空间站。”
25日10时03分,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成功开启问天实验舱舱门,顺利进入问天实验舱,中国航天员首次在轨进入科学实验舱。后续,中国空间站任务将按计划开展组合体姿态融合控制、小机械臂爬行和大小臂组合测试等在轨工作,并利用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和小机械臂进行航天员出舱活动。据知,在轨2个月后,问天实验舱将实施转位,与天和核心舱形成“L”构型,静待梦天实验舱的到来。
美媒对比中美航天事业:“龟兔赛跑”?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晚于美国和苏联,这是客观事实。但《纽约时报》24日的报道对中国既贬低又忌惮。报道引述太空书籍作家纳姆拉塔·戈斯瓦尼博士的话说,中国太空计划在复杂程度方面已经超过俄罗斯,在月球和火星探测计划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另一方面,报道引述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教授琼·约翰逊-弗里斯的话说,中国在太空做过的事都是美国已经做过的,“但它正在达到技术对等,这是美国非常关注的问题”。与美国这只“野兔”相比,该专家将中国的太空计划比作一只“乌龟”,“尽管近年来乌龟的速度大大加快了”。
黄志澄24日表示,将中美载人航天事业发展比作“龟兔赛跑”显然是不正确的。我们在载人航天上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美国,从2003年神舟五号将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到今年年底建成中国空间站,不超过20年。而美国从第一个宇航员上天到建成国际空间站大概花了将近50年的时间。世界上载人航天技术遵循着共同的发展规律,中国避免了国外的许多弯路,吸取了他们的经验教训。此外,中国空间站有后发优势,在许多关键技术上有所创新。(据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