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秘我国首次交会对接背后“难关”

  • 崔霞 李厦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是一个国家航天技术实力的集中体现。7月24日,问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组合体交会对接成功,历时13小时。而今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只用了7小时。要知道,在11年前,神舟八号飞船第一次跟天宫一号交会对接,历时2天,约48小时。历经11年,将交会对接的速度提高了将近7倍,这是如何做到的?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问天实验舱任务总师邹雪梅:这是我们首次实施大型舱段在轨的交会对接,总的来说整个交会对接过程控制非常精准,完成得很圆满。
        问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组合体的交会对接,是我国两个20吨级航天器首次在轨实现交会对接,也是空间站有航天员在轨驻留期间首次进行空间交会对接。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总师汪赛进:这次整个对接持续时间相对较长,标称的时间大概是13个小时左右。主要原因是入轨之后,问天实验舱跟组合体相距大概是有6000多公里。那么在远距离导引6次控制之前,就是整个过程(问天实验舱)在后面追击核心舱,那么就要进行一些平台的测试工作。
        解永春,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空间交会对接领域技术首席专家。从神舟八号我国第一次交会对接至今,解永春都是交会对接控制团队的领头人。1999年,解永春在导师吴宏鑫指导下,和同事开始了交会对接控制的理论研究。
        “交会对接”技术有很多难啃的硬骨头,在这些硬骨头中,控制参数的设计更是难中之难。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对接,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第一次空间交会对接。可是,鲜为人知的是,在任务前一天,解永春团队的方案才获得专家评审通过。
        2011年年初,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已经进入了倒计时。但恰在此时,随着仿真试验的进程,交会对接控制系统的技术问题不断暴露出来。在一次测试试验中,飞船姿态控制出现了振荡现象。
        眼看着离发射日期越来越近,解永春带领的团队打靶依然没有过关,上级领导把吴院士找来坐镇指挥。
        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顾问吴宏鑫院士:解永春这个人一有个优点,不服输、好强。你要说她不行,她绝不罢休。
        当时,离神舟八号第一次交会对接只有两天时间了。有领导提出,仿真试验再不通过就换人。
        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顾问吴宏鑫院士:我说不能换人,临阵换将是最大的忌讳,马上就要上去对接了你这时候换人,开玩笑,换了人能比她强嘛。所以我说,我相信解永春是能够做出来的,放心。我说做不出来我负责。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交会对接首席专家解永春:恰恰是在他狠狠批评我之后的那天晚上,我就想出了很好的办法。
        2011年10月31日,就在神舟八号飞船发射的前一天,解永春的参数设计方案通过了专家组评审。
        如今不仅是神舟载人飞船,天舟货运飞船、嫦娥五号甚至刚发射的问天实验舱的交会对接,控制参数设计都源于神舟八号时打下的良好基础。一个严厉的导师,一个倔强的学生,交会对接控制参数设计这块硬骨头,就这样被啃下来了。使我磨难者,必使我强大,如今,解永春很感激导师当年对她的严厉。
        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顾问吴宏鑫院士:人有的时候是需要压的。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交会对接首席专家解永春:我感觉确实是这样,好像有一点像能级跃迁,要是不压的话,你台阶是上不来的。(据央视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