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空长征”续写西昌航天发展新篇章

  • 蒲元 黄文强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一声枪响,拉开了我们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幕,人民军队就此诞生于血与火的战斗之中。其后广昌战斗彻底失利,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人民军队损失沉重,不得已转入战略转移——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工农红军开启了最深重的苦难与最耀眼的辉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创造奇迹的伟大远征。今天,在“长征”一词的诞生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阔步航天新的“长征”。从长征路到飞天路,一种精神贯穿了两部伟大的史诗,那就是忠诚奉献、敢打必胜、突破创新的红军长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忠诚奉献,履行太空征程使命任务。
    西昌航天人的忠诚,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对祖国航天事业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并将之转化为对本职岗位的热爱和坚守。毋庸置疑的,一线航天人的工作环境是艰苦,杨家沟、赶羊沟、菠萝沟……那是一条条没有社会依托的深山老沟,距西昌市有六七十公里的路程,所以他们自称为“沟里人”,外出叫“进城”,回来叫“进沟”。来自山西的系统工程师王迪,对航天事业有着满腔的执着与热情,研究生一毕业就投入到航天一线,在动力系统扎实历练,很快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动力系统工程师。一年到头,不是扎根在驻沟一线,就是在去任务一线的路上。某次任务“发射窗口”窄,不容有失,而恰在发射前,低温动力系统某减压阀发生故障,为确保能够准时发射,身为低温动力系统工程师的王迪,奋战在一线组织排故,连夜撰写排故方案、应急预案、系统风险分析,成功地排除故障,确保了火箭在发射窗口准时升空。在西昌航天人的队伍中,有许多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风华正茂,有的常年驻守在大山深处,有的每天与发射塔为伴……他们只知事业,不计名利;只求贡献,不想索取,这就是西昌航天人奉献与忠诚的可贵品质。正是因为他们的坚守奉献和对党、对国家的无限忠诚,我们的航天事业才能阔步新征程。
        敢打必胜,迎难而上创造中国航天奇迹。航天事业本身就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充满荆棘坎坷、充满风险挑战。西昌航天人在遇到困难时敢于迎难而上,遇到紧急险情毫不畏惧,不怕吃苦,不怕牺牲。早在1992年3月22日,长征2号发射澳大利亚卫星,点火后紧急关机。在此危急关头,西昌航天人冒着巨大的危险,逆着奔跑的人群向前,爬上仍有余温的发射台,固定火箭底座,连接短路插头、连接器,紧急卸下卫星组合体,连夜泄出推进剂,硬是将一枚点火后的火箭、卫星给抢救了回来,创造了当时世界航天史上的奇迹。今天西昌航天人的队伍中,依然有许多这样迎难而上,逆着光奔跑的“孤勇者”。青年航天人杨浩然,某次任务发生贮箱法兰盘推进剂滴漏故障,现场弥漫着推进剂的“鱼腥味”。作为系统工程师,他毫不畏惧,通宵达旦坚守在故障排查现场,直至故障排除。杨浩然说:“我们在筑梦天空的征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难题,我们要用长征精神不断激励自己,敢打必胜、奋勇拼搏,让‘长征’系列火箭走出一条跨越发展的不凡之路。”
        自主创新,建设未来一流航天发射场。中心组建以来,这里已经发射“长征”系列火箭共一百多次,取得了一个个中国“第一”,创造了一个个世界奇迹。回望过去,发达国家一直在高技术领域对中国航天进行封锁,然而西昌航天人秉承长征精神,从零开始、自力更生、不断超越,一步步将航天梦变成飞天现实。为了提高发射场测试质量,确保发射成功,中心摸索总结经验,形成了一套包括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精细化管理、质量确认制等在内的管理体系。如今,过冷加注、零秒脱落等前沿技术的研究,数字孪生技术、智慧发射场、辅助决策系统等创新课题层出不穷,无人值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也不断被引入发射场。西昌航天人勇于攻坚克难、创新突破,为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不懈奋斗,他们不愧是长征的接力者。
        今天,长征精神早已融入西昌航天人的血液,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难、永攀高峰,必将在探索太空的新长征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