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溪管道遭破坏是一个巧合?

  •     俄罗斯联邦总检察院9月28日表示,该院已就涉嫌破坏“北溪”天然气管道的“国际恐怖主义”行为刑事立案,俄联邦安全局据此展开初步调查。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同日表示,指责俄罗斯是“北溪事件”幕后黑手的说法是可以预见的,也是“愚蠢和荒谬的”。在各种猜测声中,波兰前外长西科尔斯基9月27日发布了一则“感谢美国”的推文令外界浮想联翩。不少分析认为,此事扑朔迷离,有可能成为一桩“罗生门”般的悬案。但令国际社会更加忧心的是,这一事件不仅导致俄乌冲突的战线延伸出一个新冲突点、让欧洲能源危机雪上加霜,而且有可能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
    俄罗斯:立案调查!
        俄联邦总检察院9月28日发表声明表示,该机构针对“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气管道遭破坏事件已采取措施。不晚于9月26日,在伯恩霍尔姆岛地区发生了蓄意破坏沿波罗的海海底铺设的“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气管道的行为,对俄罗斯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俄联邦安全局侦查部门根据刑法相关规定,对俄总检察院提供的与“北溪”天然气管道相关的涉嫌国际恐怖主义行为刑事案件展开初步调查。
        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9月28日表示,指责俄罗斯是“北溪”事件幕后黑手的一系列无端揣测是愚蠢荒谬的,俄方将坚持要求俄气公司参与相关调查工作。俄副外长格鲁什科同日表示,如欧洲国家提出请求,俄方有意考虑对“北溪”事件进行联合调查,但目前俄方暂未收到类似信息。
        瑞典方面对天然气管道泄漏事件的调查目前已转移到该国安全部门。瑞典安全局9月28日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瑞典警方在检察官办公室指导下对案件进行了初步调查。瑞典安全局已接管调查,因为该案可能针对该国利益。声明同时指出,不排除“外国势力”是事件幕后黑手。
        另据报道,丹麦能源署负责人9月28日表示,因两条“北溪-1”和“北溪-2”管道所发生的事件,管道内封存的天然气大多数已经泄漏,预计剩余天然气将于10月2日排空。他同时表示,丹麦警方已对事件展开调查。
        俄罗斯“北溪-1”项目运营方北溪天然气管道公司9月27日发表声明说,“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气管道三条管线9月26日数小时内遭到损坏“前所未有”,“昨日记录的压力急剧下降使我们确信,天然气管道的泄漏是由物理损坏引起的”。
        瑞典测量站9月26日在“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气管道发生泄漏的水域探测到两次强烈的水下爆炸。丹麦能源署9月27日证实,9月26日丹麦附近水域的“北溪-2”管道发现一个泄漏点,之后“北溪-1”管道又发现两个泄漏点,分别位于丹麦和瑞典附近水域。目前,瑞典和丹麦海事当局已在事发地点周围建立了5海里的安全区。
        当地时间9月28日,俄罗斯驻联合国副代表波利扬斯基表示,联合国安理会将于莫斯科时间9月30日22时举行关于北溪管道遭破坏的紧急会议。
        此前,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俄罗斯计划在9月29日就发生在“北溪”管线的挑衅行为召开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会议。
    谁是受益者?
        “愚蠢和荒谬!”据俄新社9月28日报道,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当天反驳了指责俄罗斯是“北溪事件”幕后黑手的说法。他表示,俄罗斯并不希望失去天然气供应管道,欧洲也是如此。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28日在社交媒体上宣布,俄方将就针对“北溪”管道的挑衅行为要求召开联合国安理会会议。
        “欧洲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事件”,俄罗斯《观点报》9月28日说,“北溪”管道泄漏事件对每个国家而言都是一个重大信号,现在所有的水下天然气管道都处于危险之中。
        俄国家能源安全基金会专家尤什科夫表示,事件发生的背景也值得一提。9月27日,乌克兰四地举行的“入俄公投”进入最后一天。同日,波兰政府在西波莫瑞省的戈莱纽夫举行波罗的海天然气管道项目启动仪式。该管道是一条从北海挪威大陆架向波兰输送天然气的工程,总长度约900公里,将于10月1日投入使用。
        俄罗斯《消息报》9月28日说,由于美国施压,欧洲国家政府不准备恢复与俄的能源合作,它们也没有合理的理由安抚对能源危机日渐不满的民众,就在此时,“北溪”管道出现故障了。“现在没有什么可以阻止美国使欧洲更加依赖其液化天然气,从而为美出口商带来更多利润,并削弱欧洲经济。”俄联邦政府财政金融大学副教授安德里亚诺夫分析说。
        在各种议论声中,欧洲议会议员、波兰前外长西科尔斯基9月27日发布的一条推文引发了广泛关注。他贴出“北溪”管道发生事故的现场图,并配文称:“谢谢你,美国。” “这是关于恐怖行为的正式声明吗?”扎哈罗娃9月27日晚些时候在社交平台上这样问道。
        在俄媒看来,“北溪事件”可能也有其他受益者。“北溪”管道损坏后,俄罗斯经乌克兰通往欧洲的天然气管道线的地位或将提升,俄《独立报》因此认为,乌克兰将获得额外收入以及对其他欧洲国家施加影响力的杠杆。
        9月27日晚至9月28日,丹麦首相以及数名欧盟高级官员先后表示,“北溪”天然气管道三处地点发生泄漏不是“一场巧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美国务院发言人普赖斯也都将此事描述为“明显的蓄意破坏行为”。
        也有一些国际关系专家9月28日对记者分析说,欧洲内部如今围绕对俄立场问题的矛盾十分尖锐,不排除其中一些强硬派国家为迫使德国断了对俄罗斯的念想而采取激进措施。
    一个“潘多拉魔盒”
    被打开了?
        “北溪”管道泄漏事件在多个层面产生负面影响。《华盛顿邮报》说,由于管道内仍有大量天然气,这引发了人们对甲烷释放危害环境的担忧,它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
        另外备受关注的是,欧洲的能源危机可能雪上加霜。《纽约时报》称,虽然此次事件不会对欧洲能源供应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提升了俄罗斯与西方之间发生能源战的风险,也加剧了欧洲人的不安。据俄罗斯《生意人报》9月27日报道,对“北溪”管道的检查工作可能需要数周时间,修复工作可能持续数月甚至几年,这基本排除了今年冬天通过“北溪”向欧洲供应天然气的可能性。俄学者康德拉季耶夫认为,消除事故后果的成本可能高达2亿至3亿欧元。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所研究员王晓泉9月28日对记者表示,此次事件将造成国际能源价格动荡,这一局面将冲击欧洲尤其是德国等国的经济和民生。“由于能源供应困难和价格高涨,大量企业或将面临亏损和停工,百姓将在寒冷的冬天受苦。一些国家的政局可能因为民怨上升而出现动荡,并给外部势力干涉内政造成可乘之机。”
        “破坏欧洲基础设施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俄《独立报》9月28日刊文称,“北溪”管道发生爆炸表明,乌克兰危机已直接转移到欧盟境内,究竟是谁组织了这场行动并非最关键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若可以破坏天然气管道,为什么不能炸毁德国的化工厂等设施?这些工厂都在使用俄燃料。文章认为,此次破坏活动的一个目的是使俄乌冲突国际化。
        王晓泉说,“北溪”天然气管道疑似被蓄意破坏或将开启袭击欧洲重要基础设施的恐怖主义进程,这标志着大国博弈和“混合战争”的升级与“超限”。他认为,袭击海底天然气管线没有相关国家政府以及大国的默许乃至操控是难以完成的。这一趋势很危险,将使大国博弈的烈度进入一个具有不确定性的危险区间。
    欧洲扛得了吗?
        一位匿名专家告诉记者,欧洲人对“北溪”管道被破坏产生的惶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北溪”管道被破坏是第一次,而且3条支线同时被破坏,是人为蓄意破坏,给人的心理阴影极大;二是这条输气管被破坏,等于阻断了俄罗斯向欧洲输气途径,也不知道啥时候能修好,怎么过冬令人发愁;三是担心战火会不会从乌克兰出境,延烧到其他地方。
        不过单就欧洲能不能过冬而言,看来还是很有准备的。欧洲经济可能会陷入衰退,但人冻不死。换句话说,欧洲能够扛过去这个冬季。截至9月17日,欧盟的天然气储备量已达到85.58%,正在赶上历史的平均水平,提前一个半月完成了预订的目标。原先预订11月1日前完成80%库容率的目标。这意味着什么呢?一是欧洲虽然严重缺乏能源,价格也高,但只要节约12%的消费量,人们就能过冬。二是这12%的节能量,可以主要缩减工业用气和用电,居民的基本生活不会受影响,但对欧洲的制造业会带来较大冲击,尤其是有色金属制造业、化工、钢铁等行业。另外受影响的地区,因对俄天然气依赖程度不同而不同。
        大部分欧洲国家都可以勉强过冬,但德国意大利这样对俄天然气严重依赖的国家,面临较大挑战,需要节能15%以上,对经济的打击更大一些。尽管欧洲人能够过冬,但也得承受高价的压力。要真正解除欧洲能源危机,最好的方式是敦促俄乌停战和谈,但欧洲仍在军援乌克兰,没有劝和促谈的意思。(据环球网、《参考消息》、直新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