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东 巴润石 刘洋 李晓骁
俄罗斯通往欧洲的“北溪”天然气输送管道“爆炸漏气事故”还没有调查出结果,对俄制裁导致进口的俄罗斯天然气持续削减,已经让很多欧洲国家深陷能源短缺的烦恼之中。而美国此时却忙着“杀熟”,从对欧能源出口的买卖中大赚一笔。西班牙拉海恩网站称,美一直声称欧洲国家是盟友,但实际上从未尊重过欧洲的利益,并有意通过消耗战来牺牲欧洲——欧元贬值、通胀加剧、中产阶层陷入贫困、普通民众为能源危机增加开支,这些都让欧洲苦不堪言。同时,还有美国议员出于所谓“国家安全”原因,将枪口对准中国。
欧洲心知肚明
欧盟新闻网站EurActiv 10月初刊文称,一些欧盟国家对美国和挪威从能源价格上涨中获得空前收益的批评声音越来越多,并敦促欧盟委员会就“以更好的价格购买天然气”与相关国家谈判。实际上,这些欧洲国家早就知道美国在下一盘“能源大棋”。
俄罗斯《论据与事实》周报网站近日刊登题为《无忧无虑的陷阱——欧洲如何将自己逼入能源危机》的文章,回顾那段石油禁运导致欧洲能源短缺的历史时说:“欧洲与莫斯科的天然气合作始于1970年签订的天然气换管道协议——德国向苏联提供大直径管道及开发西西伯利亚大型油气田所需的设备,莫斯科则用天然气来回报欧洲。尽管双方意识形态上存在严重分歧,但这笔买卖对双方都有利,因此合作不断扩大。”
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看来,随着冷战的结束,欧洲和俄罗斯的能源关系逐渐成熟,两者之间各有所需。当时,欧俄形成互动:通过地缘政治的变化获得能源,同时利用能源供给关系来调节地缘政治关系。但近些年,两者之间出现了一些不利因素:一是来自美国的压力,因为美国想向欧洲推销自己的页岩气;二是欧洲自己要做绿色转型的引领者,所以加大了转型力度。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想通过能源供给关系影响欧洲的目的也越来越难以实现,反过来对欧洲对俄政策的影响也是一样的。
《外交世界》德国版今年6月的一篇文章反思说,自俄乌冲突升级以来,欧盟犯了两个错误:对俄天然气和石油的依赖骤减时,因应对计划不足,缺少“可靠和负担得起”的替代解决方案;违背欧洲的利益,一味赞同华盛顿的立场。德国前总理默克尔曾拒绝美国提出的放弃“北溪-2”天然气管道的要求。但德国新政府,尤其是绿党的反对,破坏了德国和欧洲能源政策的延续性。今年2月,美国总统拜登在和来访的德国领导人会晤时明确表示,未来德国的能源政策将在华盛顿而不是在柏林决定,“如果俄罗斯的坦克或军队进入乌克兰,那么‘北溪-2’将不再存在,我们将结束这一切”。
“在肉食动物的世界里,
欧洲不能成为食草动物”
为减缓能源成本上升对民众和中小企业的影响,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西班牙等国实施国家补贴措施。对美国能源依赖相对算少的西班牙政府为此也准备支出355亿欧元,占其GDP的2.9%。
“对俄罗斯能源依赖减少意味着对美国能源依赖的增多。”德国柏林一所高校的能源政策研究学者海克·克洛维特说,在能源领域,欧洲缺少战略自主,德国更是缺少长远的能源政策,如过早淘汰核电站。他认为,能源危机背后体现的是能源政治,欧洲现在被美国主导的能源议题所捆绑。自俄乌冲突以来,美国一直在强调与欧盟合作,实际上是要让欧盟更依赖美国。欧洲一些国家已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因分歧严重,要实现确保能源供给的统一战略还显得力不从心。
“当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批评欧洲大陆过于依赖俄罗斯和美国时,他想说,‘在肉食动物的世界里,我们不能成为食草动物。’”西班牙Antena 3电视台网站10月12日报道说,俄乌冲突升级后,欧洲越来越多的弱点暴露出来,这个大陆的大部分地区,能源方面高度依赖美俄等能源出口国,这让欧盟的决策者越来越意识到“建立一个能拥有自己资源的欧盟”是多么重要。文章说,事实上,欧盟对美俄之间直接爆发冲突的最大担忧就是欧洲大陆将面临没有安全、缺少能源和粮食的困境。
10月26日,欧洲环境署发布报告称,一些欧洲国家近期开始使用越来越多的传统燃料,产生更多碳排放,未来几年,欧洲需要持续进行大幅减排,才能实现此前设定的碳中和目标。还有分析人士担心,美国会以欧洲重启煤电为由,为自己逃避减排找借口。
“欧洲并不想在安全和能源上过度依赖美国,成为其附庸,但现实暴露了美欧关系中非常脆弱的一面。”欧洲智库的各种预测表明,俄乌冲突对欧盟的冲击将大于对美国的冲击。欧洲能源战略自主的概念,将不得不重新审视。
基辛格说过:
做美国的盟友是致命的
美国官方机构的统计显示,今年前5个月,欧洲国家进口美国原油约2.131亿桶,亚洲国家进口美国原油约1.911亿桶,“6年来欧洲首超亚洲,成为美国石油的最大买家”。同时,因在乌克兰危机期间大幅增加对欧洲的供应,美国在今年上半年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国。还有预测说,最迟到2030年,欧盟成员国从美国进口的天然气总量将超过此前从俄罗斯进口的总量。美国对欧洲能源出口增多的同时,价格因素已引发后者不满。不仅法国总统马克龙抱怨美国高价向欧洲提供天然气等能源“不是友谊的真谛”,欧洲议会议员、法国前交通部长马里亚尼也表示:“美国正利用俄乌冲突巩固在欧洲的经济霸主地位,法国已逐渐意识到这一点。”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全球创新与治理研究院研究员赵永升认为,面对日益升级的俄乌冲突,美国不能对与自身仅具有基于“利益”和“地缘”经济纽带的沙特等产油国发难,一些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也深知美国当下的这一软肋,因而可以“纯粹出于经济考量”,直接对美国发难,“响亮地”拒绝石油增产要求。但美国的欧洲盟友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卷入到冲突中来,因此在保障能源供给、控制油气价格等方面显得很被动。
“记得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过,‘做美国的敌人是危险的,而做美国的盟友则是致命的’。”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王义桅告诉记者,“‘亲兄弟明算账’,但美国的盟友却被忽悠成‘盟仆’。”他认为,在军事安全领域,欧洲传统安全基本依靠美国领导下的北约保护,但经济领域则不然,美欧是竞争与合作关系。冷战结束后,欧盟一直力推与美国建立平等伙伴关系,但还是在经济领域吃了不少亏,这也导致近年来欧美之间反倾销反补贴官司不断。
借口所谓“国家安全”,
限制对华出口天然气
不仅坑盟友,有美议员还对华“发难”。据美国“政治新闻网”10月26日报道,有美国议员出于所谓“国家安全”原因,呼吁限制对华出口液化天然气。不过,也有美政界、商界人士认为,对华出口液化天然气是正常的贸易行为。
“政治新闻网”报道称,中国能源企业是美国天然气出口增长最快的客户,去年美国公司同意出口的天然气中有近一半被中国买走。但随着华盛顿和北京之间的局势紧张加剧,美国两党议员都呼吁白宫考虑对向中国出售天然气实施新的限制。美国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共和党领袖麦考尔称,中国能源企业正在威胁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利益,让他“越来越担心”。一些国会议员要求对天然气交易进行更多审查。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马克·沃纳表示,商务部“应该审查这些交易,以确定这些公司是否应该被列入实体名单”。
《华尔街日报》称,咨询公司睿咨得能源分析师认为,对中国和美国来说,能源贸易是一种双赢关系。长达25年的合同让美国供应商有信心在墨西哥湾沿岸建造更多价值数以十亿美元计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从而提升美国出口更多天然气的能力。“政治新闻网”引述来自路易斯安那州的联邦参议员比尔·卡西迪的话称,他不认为中国购买美国的天然气会用在别处,美中液化天然气贸易“不那么令人担忧”。
据“政治新闻网”报道,一名白宫发言人早先表示,拜登政府今年已采取行动,限制美国与中国一些小能源公司的业务往来,但尚未收紧对大客户的限制。美国行业组织液化天然气中心执行董事里德尔表示,美国企业都是逐利的私营企业,它们能够像其他美国企业一样,把商品卖到中国,他不希望对华天然气出口的相关建议带来变化。(据《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