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看点
西方科技公司深度介入俄乌冲突
-
樊巍 宋浩宁
从2月24日开始的俄乌军事冲突曾被外界认为会“速战速决”,然而八个多月后,冲突仍在继续。能让乌克兰与军事大国俄罗斯持续“掰手腕”的,除了西方国家为基辅提供的军事援助外,西方科技公司的深度介入也发挥了出人意料但却非常关键的作用——从商业卫星到无人机,从手机应用程序到社交媒体,西方科技巨头甚至是初创企业不仅帮助乌克兰保持网络平稳运行,还帮助基辅搜集情报、打信息战和心理战。新兴技术和传统武器以及舆论战的结合,打破了冲突双方的力量平衡,让“科技地缘政治”成为这场冲突的一个关键词,而这种现象值得高度重视。
幕后运作,参与网络攻防
早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前,西方国家的政府和科技公司就在努力加强乌克兰的网络防御,保证乌互联网的稳定和畅通。美国网络司令部司令兼国家安全局局长中曾根透露,美国政府专家在冲突开始的几个月前就已前往乌克兰。微软和谷歌与乌克兰的合作甚至更早。在许多情况下,率先防护乌克兰互联网各个层面的是西方科技公司,而不是乌克兰和西方国家政府。互联网的骨干网,即维持其运行的电线、服务器等设施非常脆弱,而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等几家西方企业在维护乌克兰骨干网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冲突爆发后,SpaceX首席执行官马斯克迅速回应乌政府的请求,向乌克兰提供网络连接。截至9月,SpaceX和一些国家向乌克兰捐赠了约2万个装有小型碟形天线的地面终端。微软向乌机构提供网络许可证和服务,将乌关键软件服务转移到云端,以确保其连续性。这些行动使得乌克兰能够顺利进行日常数据传输,并帮助战斗人员获取情报数据。许多分析人士预测,俄乌冲突中会出现大量网络攻击,然而截至目前没有什么重大事件发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西方商业公司的“幕后工作”。中曾根证实,微软的威胁情报中心在发现以及解决针对乌克兰的网络攻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微软声称,仅在2月23日至4月8日期间,俄罗斯就发起近40次攻击,但乌克兰与西方私营科技公司以及情报机构合作,迅速修复大部分被破坏的地方。微软一名高管表示,该公司已向乌克兰提供价值数亿美元的财务和技术援助。谷歌则扩大其“盾牌计划”,为150多个乌政治组织以及新闻出版机构等提供保护。此外,亚马逊也把乌克兰机构的一些网络服务放到亚马逊云端上,以保护其免受攻击。乌克兰曾呼吁切断俄罗斯与全球互联网的联系,但遭到一些大型公司的拒绝,然而总部位于美国的Cogent通信公司和Lumen科技公司等决定停止向莫斯科提供互联网骨干网服务,致使俄罗斯主要的电信运营商,包括第二大光纤骨干运营商TransTeleCom(TTK)等,都不得不为其互联网流量寻找替代传输方式,而这进一步影响了莫斯科在冲突中的通信和情报获取能力。赋予乌克兰太空军事能力在俄乌冲突中,西方科技公司赋予了乌克兰原本不具备的太空军事能力,而这场冲突也被称为“第一场双方参与的太空冲突”。乌克兰军方从PlanetLabs和Maxar等西方商业卫星公司获得的光学以及合成孔径雷达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可以全天候为乌军提供情报支持。大量具备超高分辨率和快速重访能力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每隔几小时就能提供有价值的目标成像。新技术与传统军事装备协同工作,为乌军反击俄军提供了重要力量。在这个过程中,SpaceX的“星链”卫星互联网星座作用突出。根据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的报告,“星链”为乌克兰炮兵系统共享数据软件GISArta提供通信支撑。这款被誉为“炮兵优步”的软件,可以处理来自无人机、智能手机和商业卫星的数据,从而在多个炮兵部队之间分发射击诸元,实现打击力量的整合。曾为美国国防部撰写第一份人工智能战略的对冲基金经理麦考德表示,俄乌冲突是第一场“宽带战争”,“星链”没有依赖小带宽、低速数据传输,而是给乌克兰带来了“难以置信的优势”,尤其是在传输高质量视频方面。除商业卫星外,人工智能也成为俄乌冲突中的核心要素。尽管在战争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极具争议,但美国人脸识别初创公司ClearviewAI依旧向乌克兰提供了技术支持。ClearviewAI的工具可以识别视频中的人脸,将其与该公司数据库中来自公共网络的200亿张人脸图像进行比较,从而识别出潜在的间谍以及已经去世的人。这些信息在乌克兰的宣传战中进一步发挥了作用。在此次冲突中,人工智能还在处理关键信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美国Primer公司的一款工具可以进行语音识别、转录和翻译,从而被用于捕捉并分析俄罗斯信息。今年3月,几名在乌克兰遭遇炮击的俄罗斯士兵间的对话,被该软件获得后公布出来。这些通话不仅显示出俄军士兵的惊慌失措,而且暴露出他们的位置以及之后撤退的方向。此外,乌克兰政府部门开发了一款名为“数字敌人”的手机应用程序,允许用户报告炮击造成的损失或俄罗斯军队的行踪。瑞士名为Threema的加密聊天服务允许乌用户将这些数据发送给军方,而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已经成为美国政府人工智能顾问的谷歌前首席执行官施密特表示,乌军方每天会收到数千份这样的报告,然后用人工智能程序进行过滤。对俄罗斯进行战略数字封锁“此前,在脸谱上发布赞扬新纳粹主义民兵组织,或者呼吁对俄罗斯人使用暴力的内容,可能会让你面临封号。而如今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发布上述内容都已被默许。与此同时,曾经享有‘言论自由’的俄罗斯官方媒体账号却在欧洲被屏蔽。这些举措表明,互联网平台应该奉行的政治中立原则正在发生变化。”《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报道揭开了西方互联网公司助力乌克兰开展舆论战的内幕。当俄罗斯和乌克兰的炮弹雨点般落在对方阵地上时,另一场“硝烟”正在网上弥漫,而“参战”的除了俄乌双方外,还有推特、脸谱等西方社交媒体平台以及谷歌、微软等科技公司。在西方国家宣布对俄罗斯实施一系列严厉制裁后,一些网络技术公司也紧随其后,纷纷出台限制措施——谷歌宣布旗下视频网站“优兔”禁止今日俄罗斯电视台(RT)和俄罗斯卫星通讯社(Sputnik)账号面向欧洲发布信息;“元”公司出台与“优兔”类似措施;推特则给消息源为克里姆林宫的帖文打上标签。此外,微软不再展示RT和Sputnik的产品与广告,并在其应用商店中下架RT相关应用程序。社交媒体长期以来都是收集和分享信息的地方,也是散布真假信息的场所。《纽约时报》称,在这场互联网信息战中,亲乌一方通过大量展示战争中伤亡人员的照片,帮助基辅塑造“坚强幸存者”的形象,同时将俄罗斯塑造成“无情侵略者”,对莫斯科进行谴责。作为回应,俄罗斯加大了对西方互联网公司的反制力度。当地时间10月11日,俄罗斯金融服务管理局将脸谱母公司“元”列入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组织名单。“科技地缘政治史”上的关键时刻“它们实际上是在‘开枪’!这是非同寻常的。”美国纽黑文大学国家安全教授马修·施密特以此控诉西方科技公司加速介入军事冲突的行为。西方企业在此次俄乌冲突中的表现说明,私营公司参与军事冲突的程度正在发生变化。此前西方军工企业一直在各地区战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制造坦克、飞机和武器等,但它们并不经常参与战场行动,而现在一些西方科技公司已经成为冲突的参与者。俄乌冲突是“科技地缘政治”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军事专家张学峰认为,西方科技公司以特定形式参与并影响俄乌冲突,既是一种新趋势,也符合一条“老规律”,也就是最先进的技术往往被优先运用在军事领域。对于科技公司,这有利可图。比如SpaceX的“星链”在此次冲突中作用突出,起到了很好的广告效应,为后续和美国军方的合作奠定基础。虽然SpaceX这次为乌克兰提供了一些免费的服务,但未来和美国军方合作肯定不会免费。对于军方而言,可以通过科技公司获得某一特定领域的军事优势。还有观点认为,在数字时代,舆论战以及认知战的作用值得高度重视。在此次俄乌冲突中,谷歌等西方科技巨头不再“中立”,对政府在战时如何使用其平台以及什么类型的言论违反规定作出明确的价值判断。如今国际舆论场由西方国家主导,这已然造成俄罗斯难以发声的困境。军事专家宋忠平表示,需要高度重视媒体平台在舆论领域的作用,无论是通过国家媒体,还是通过自媒体,要加大对己方观点和真实情况的宣传,夺取舆论制高点。(据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