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如何打歼灭战

  •     “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都是毛泽东的歼灭战思想。

    直罗镇战役:红军预设“口袋阵”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驱二万五千里到达陕甘根据地的延安吴起镇。这是中国革命的一个伟大胜利,它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蒋介石对此极为恐慌,妄图乘中央红军立足未稳之际,将我军消灭。
        1935年底,蒋介石调集13个师和5个旅,对陕甘根据地发动“围剿”,意图彻底围歼红军主力。当时国民党军的“围剿”部队总兵力达4万余人,我军仅1.1万人。面对强敌,毛泽东和周恩来、彭德怀决定,集中兵力,先在陕西省延安地区鄜县(今富县)的直罗镇打一次歼灭战,再视情况转移兵力、各个歼敌,以打破这次“围剿”。在战前会议上,毛泽东部署了屡试不爽的诱敌深入战术,要求“利用有利地形,把敌人引进来,然后攻其不备,消灭敌人的主力”。
        对于毛泽东来说,直罗镇是个打歼灭战的理想战场。它三面环山,一条从西而来的大道穿镇而过,北面是一条小河,“敌人进到直罗镇,真如同钻进了口袋。”当时的侦察员后来回忆。
        在这个“口袋”边上,毛泽东调集了约5个师的兵力。他分析,国民党军先头部队109师极有可能冒进行军,抢先攻打直罗镇。
        11月20日下午,东北军师长牛元峰果然率109师一路孤军冒进,到达直罗镇。这为我军形成局部多打少的局面创造了条件。在6架飞机的掩护下,牛元峰本以为万无一失,没想到成了红军的瓮中之鳖。
        当天晚上,几路红军乘着夜色进入预定位置。毛泽东在距直罗镇不远一个山坡上的指挥所内下达命令:“这个仗,一定要打好!”“我们要的是歼灭战,不是击溃战!”第二天拂晓,红军突然从南北山上向直罗镇猛扑下去。激战至14时,109师大部被歼灭,其残部500余人退入直罗镇东南土寨坚守待援。
        此时,国民党援军已迫近战场。我军留少部分兵力继续围困109师殘部,调动其余主力全力向西迎击东援的国民党军第106、第111师。这场战斗不仅打退了国民党援军,还彻底粉碎了109师固守待援的希望。11月23日午夜,109师残部被迫突围,最后全部被我军歼灭,牛元峰在突围中也被我军击毙。
        经此一役,我军歼灭“围剿”部队一个师和一个团,俘虏5000多人,缴获枪支3500余支。战后,毛泽东在红一方面军营以上干部会议上作报告指出:“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陕甘边区的‘围剿’,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锦州战役:关门打狗

        解放战争期间,我军与国民党军的战力对比已远不比当初悬殊。此时期,毛泽东的歼灭战思路又有演进,在集中优势兵力的基础上,注重“扎紧篱笆,关门打狗”。
        日本投降之后,占领东北成为毛泽东和党中央优先考虑的一件事。本来要上任山东军区司令员的林彪,被毛泽东调往东北,后出任东北民主联军(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
        1947年12月,东北民主联军发起冬季攻势,到1948年3月,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万多人,把东北的国民党军压缩在锦州、沈阳、长春这3个互不相连的狭小地区内。地处东北地区咽喉的锦州,正处在口袋口的位置。
        1948年2月7日,毛泽东在陕北致电东北野战军:“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然而林彪认为,挥师南下攻击锦州,身后长春、沈阳的国民党军追击,恐首尾不相顾,所以坚持攻打长春。
        “毛泽东和林彪两人选择不同的进攻方向,说明了战术思路的不同。林彪考虑的是在保存自己的基础上攻击敌人,毛泽东的思路是先把国民党军南下逃入华北的锦州锁住,将国民党军关在东北,择机全歼。”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研究员任振杰说。
        时间来到1948年4月,林彪依然坚持优先攻击长春,毛泽东勉强同意。但林彪攻打长春并不顺利,歼灭战有拖成消耗战的危险,于是决定不继续在长春纠缠。8月下旬,林彪开始拟定南下作战的具体计划。此时,东北野战军经过休整补充,兵力增至70万人,国民党军队降至55万人。全国战局也在发生同样的变化——国民党军越来越少,解放军越来越多。
        9月,中央军委和东北野战军经过反复酝酿与磋商,终于将攻打锦州的作战方针确定下来。为阻止国民党军支援锦州,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在要道塔山抵住了国民党军数十次集团冲锋,歼敌6000余人,保住了阵地,为东北野战军攻克锦州创造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锦州城外,东北野战军主力部队正在攻城。
        经过激烈战斗,东北野战军全歼锦州守军——国民党军第6兵团10万余人。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被俘后说:“这一招非雄才大略之人是作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
        锦州战役胜利,代表我军关上了东北国民党部队回撤关内的大门,实现了毛泽东“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战略构想。它也促使东北战局迅速发展。锦州被攻克后不久,曾泽生率部起义,长春和平解放。接着,沈阳外围据点接连被攻克,沈阳守军13万余人全部被歼。东北战局、全国战局按着毛泽东的设想顺利推进。
    三所里战斗:迂回包围

        抗美援朝时期,面对比国民党军强大得多的美军,志愿军前线多次报告:我军实行战略或战役性的大迂回,一次包围美军几个师,或一个整师,甚至一个整团,都难达到歼灭任务。毛泽东的判断是:既然如此,那就分而歼之。
        1950年11月上旬,第一次战役结束,志愿军将敌军从逼近鸭绿江赶回至朝鲜北部的清川江一带。在毛泽东看来,我志愿军在朝鲜西北战线方面,已“给了敌人第一个打击,已经初步地立稳了脚跟”,要想转变朝鲜的战局,只要能再给该线敌人以一个至二个较大的打击,就能将该线的防御局面改变为进攻局面。
        怎样进行“较大的打击”?彭德怀决心诱敌深入。各部队从清川江边节节后退,故意向敌人示弱,还有意丢弃一些破旧枪械。所谓“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果然中计,认为志愿军“装备低劣,怯战败走”,命令部队向北冒进。
        11月25日,敌军进入彭德怀布好的口袋。当晚,志愿军部队突然发起猛攻,在德川歼灭南朝鲜军一个师全部,在宁远歼灭一个师大部,打开了两个缺口。所谓“联合国军”乱了阵脚,停止冒进,同志愿军形成对峙状态。
        这正是穿插分割歼敌的极好时机。毛泽东曾致电彭德怀:“只要我38军全军及42军一个师能确实切断敌人清川江后路,其他各军师能勇敢穿插至各部分敌人的侧后,实行分割敌人而各个歼灭之,则胜利必能取得。”彭德怀等按照毛泽东的电令,要求各部队分割包围,各个歼灭西线之敌。
        见势不妙,敌军开始从军隅里、价川一带通过三所里撤退。此时,志愿军能不能在三所里堵住敌军,是第二次战役西线作战意图能否实现的关键。
        第113师主力于11月28日上午8时到达三所里地区,堵死美9军南撤退路。11月30日,第113师配合志愿军各部队,已将被包围之敌分割在数个狭小的区域,17时向被围之敌发起攻击。
        战至12月1日晚,志愿军西线部队歼灭美第9军第2师主力、土耳其旅大部,重创美第9军第25师。三所里战斗再次在世界面前上演了“歼灭战的艺术”,让“联合国军”彻底知道被“追打、围打”的狼狈。12月6日,中朝军队收复平壤。
        1951年,志愿军与美军在朝鲜战场上进入相持阶段。5月26日,毛泽东在给彭德怀的电报中要求,目前只实行战术的小包围,打小歼灭战。第二天,毛泽东召见志愿军参谋长解方和第三兵团司令员陈赓时,又说:“每军一次以彻底干脆歼灭敌一个营为目标。”这就是“零敲牛皮糖”。
        此后,志愿军两次组织战术反击,均选择营以下兵力防守的阵地实施攻击,除个别未达目的外,其余均是攻则必歼。
        到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时,志愿军不但可以攻歼营以下建制兵力,而且发展到能一次性攻克李承晚集团4个师防守的阵地,并歼灭4个师大部。这就实现了毛泽东“经过打小歼灭战进到打大歼灭战”的战略构想。1953年夏,所谓“联合国军”不得不请求早日签署停战协定,结束朝鲜战争。(据《新周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