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是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后第一位访问中国的欧盟机构领导人。他表示,欧方珍惜在中共二十大后不久即同中方进行最高层次面对面会晤的机会,愿本着相互尊重和坦诚的精神,同中方就欧中关系各方面重要问题促进对话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此次是米歇尔2019年12月出任欧洲理事会主席后首次访华。不少媒体注意到,中欧之间近来互动频密,除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外,多位欧洲国家领导人在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期间与中国领导人会面。1日接受记者采访的中国专家认为,在欧洲深陷能源危机和欧洲制造企业外流的趋势下,欧洲高层看上去已达成一定共识:希望能继续与中国保持接触,并通过对话来澄清误解,寻求沟通,促进相互理解。
有关中欧投资协定
米歇尔此次访华受到西方媒体高度关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日称,自从欧盟领导人4年前访华以来,很多事情都在发生变化。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以及中国和欧洲议员之间针锋相对的制裁令双方关系紧张。但米歇尔此访为欧洲和中国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接触提供了一个“及时的机会”。欧洲新闻电视台1日说,米歇尔此行的目标是探讨与中国在关键问题上加强合作,给欧中关系增添新动力。欧盟官员告诉美联社,米歇尔此访为期一天,但他将表达欧方想增加对华出口的愿望。
正如欧洲官员所说,米歇尔提到,欧方愿同中方继续推进欧中投资协定的进程,增强供应链稳定互信,深化欧中各领域互利合作。
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中国和欧盟双边贸易额达到7114亿美元,同比增长6.3%。CNN 1日报道称,欧洲许多顶级公司都渴望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投资。欧洲政策中心副主任卡斯特罗对CNN财经频道表示,欧洲并不寻求与利润丰厚的中国市场“脱钩”。中国欧盟商会秘书长亚当-邓尼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称,“欧洲公司在这里(中国)做得非常好,长期前景非常积极。”
“中方高度重视发展对欧关系,致力于深化双方互利共赢的合作,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维护国际经贸规则和秩序。”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1日提到中欧投资协定时强调,“这是一份平衡、高水平、互利共赢的协定,有利于中国,有利于欧盟,有利于世界。中欧双方应共同努力,推动协定签署生效,早日惠及双方企业和民众。”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赵晨1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可以看出,布鲁塞尔的实际决策或者执行部门仍有较强的意愿去推进中欧投资协定的批准进程。但由于意识形态和欧洲议会的阻挠,以及俄乌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短期内该协定的批准并不乐观。不过,从长远来看,中欧投资协定有望恢复。
赵晨认为,在经贸问题上,中国领导人强调了经济全球化和中欧经贸关系的互利性,鼓励更多的欧洲企业来华投资,同时也提出了中方的关切,即反对把经贸科技交流政治化武器化,希望欧盟排除干扰,为中国企业提供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
“欧盟坚持战略自主”
在1日的会谈中,米歇尔特别强调,欧盟坚持战略自主,致力于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推进欧洲一体化。欧盟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会干涉中国内政。欧盟愿做中方可靠、可预期的合作伙伴。欧方愿意同中方办好下阶段高层交往,通过加强直接对话合作,减少误解误判,加强沟通协作,更好共同应对能源危机、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
评论员管姚分析称:近段时间以来,中国领导人与欧盟或成员国领导人会面沟通,战略自主是必谈话题,无论见朔尔茨或马克龙,中方都在反复强调支持欧洲保持战略自主。比如在京会见二十大后首位来访的西方大国领导人朔尔茨,中国领导人就强调指出,希望欧盟坚持中欧关系不针对、不依附、也不受制于第三方。
一些西方媒体注意到,在米歇尔到访中国的同时,法国总统马克龙正在华盛顿与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会谈,就《通胀削减法案》问题向对方摊牌。而欧盟第二号外交政策官员——欧盟对外行动署秘书长桑尼诺将在华盛顿与美国常务副国务卿舍曼就中国问题举行一年两次的对话。德国智库Merics专家斯特克认为,这可能更加会给人留下跨大西洋关系出现裂痕的印象。
为期两天的北约外长会刚刚在罗马尼亚首都落幕,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布加勒斯特公开扬言,“北约成员国已就应对所谓‘中国战略挑战’达成共识,将采取一系列后续行动,包括一致协调对华技术出口管制,对中国投资实施安全评估等等”。北约成员国大多也是欧盟成员,面对大西洋对岸霸权国的美式针对、制约乃至霸凌,欧盟究竟能保持多少战略自主与独立性,这恐怕是米歇尔与他的同事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以及一众欧盟成员国,需要认真回答的。而米歇尔谈到的欧方愿同中方继续推进中欧投资协定进程相关事宜,便是能有效检验欧盟能否在对华政策上实现独立自主的“验金石”。
最近几周,一些欧洲国家政府正在抨击美国的经济和对华政策。《南华早报》引述一名外交官的话评论称,大多数欧盟国家“不希望被迫作出选择”,“不希望世界分裂为两个阵营”。
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忻华1日表示,今年上半年以来,拜登政府频频向欧洲发出各种各样的示好信号,希望拉拢欧洲共同对中国实施某种战略协作,把欧洲绑上美国与中国开展战略竞争的“战车”。但当前欧洲持续与中国接触,说明欧洲虽然在安全上对美国和北约的依赖无可避免,但在其他领域,尤其在经济上想要实现战略自主的决心正在增强。
马克龙的“咄咄逼人”
有消息称,在米歇尔之后,欧洲还有意大利总理梅洛尼、法国总统马克龙等多名领导人计划或正在制定计划访华。
另一边,当地时间11月30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开启了对美国的国事访问,这是马克龙2017年上台以来第二次访问美国,也是他在拜登就任美国总统后首次访美。但访问首日行程刚刚开始,马克龙就对拜登政府的《通胀削减法案》(IRA)提出了严厉批评。
英国《金融时报》提到,马克龙11月30日晚间在法国驻美大使馆发表讲话时重申了这一观点。他表示,虽然他赞同拜登在《通胀削减法案》中的目标,但该法案将降低欧洲对企业投资的吸引力,对欧洲的产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马克龙强调:“过去几个月做出的选择,尤其是《通胀削减法案》,是会让西方分裂的选择。我们需要协调并重新同步政策议程。”
法新社指出,白宫将这一法案视为重振美国制造业和推广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创性努力,但欧盟国家却对此极为不满,认为此举将使欧洲公司处于不利地位,相当于在“搜刮欧洲投资”。欧盟多国政府甚至威胁要补贴本国产业,对美国发动“贸易战”。
不过,马克龙的严厉批评并未让美国政府改变态度。白宫新闻发言人让-皮埃尔在11月30日晚些时候回应称,美方认为《通胀削减法案》的条款“有助于全球清洁能源发展”,“这为欧洲公司提供了机遇,也给欧盟能源安全带来好处”。
“灭火”还是“化缘”
这是马克龙时隔近四年再次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也成为唯一一位对美国进行两次国事访问的法国总统;这也是拜登政府自2021年上任以来,首次以国事访问规格接待外国领导人。
据法国政府发言人此前介绍,马克龙访美行程可能涉及的议题包括能源和太空领域合作、伊核协议谈判、俄乌冲突、粮食安全、气候问题等,这点从马克龙所率领的代表团成员就可以找到线索。除“第一夫人”外,陪同马克龙一同赴美的不仅有法国数位政府高官,还有商界领袖和宇航员,随行阵容庞大凸显出法国方面的重视。
有观点认为,这表明马克龙此行并不仅仅是一场普通的外交访问,而是希望进一步推动跨大西洋合作范围,探寻合作空间,寻求改变法国在双边经贸关系中“吃亏”的地位。
由于《通胀削减法案》的出台,相比于留在欧洲,将产业转移到美国对于企业家而言是更为经济且明智。毕竟,如今的法国乃至欧洲,能源价格和通胀水平双双高企,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担。就在访美前夕,马克龙在总统府爱丽舍宫设宴款待众多欧洲企业家,劝说他们要将产业留在当地,然而效果并不显著。汉莎航空、西门子等跨国企业纷纷转移阵地,让原本就陷入困境的欧洲制造业的处境“雪上加霜”。
因此,在马克龙此次出访的“待办清单”上,排在第一位的事情就是为法国乃至欧盟争取更有利的经贸地位,包括劝说白宫、国会领导人放宽相关措施,甚至参照对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情况给予欧盟的部分企业一些“特殊地位”(豁免权),从而避免“贸易战”真正开打。这样看来,马克龙的“美国行”,既是为欧盟救火,也是为法国“化缘”。 (据观察者网、环球网、直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