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战”中的加拿大华裔军人

  • 郑蔚

        在“二战”加拿大牺牲军人的公墓中,都可以找到加华军人的名字,而加华军人没有一人成为战场上的逃兵。
      在加拿大温哥华市的中国文化中心门前,有一个特殊的纪念碑:中间的柱子上,用汉字镌刻着“加华丰功光昭日月”六个大字;而左右两侧,则分别站立着一位华人劳工和一位加华士兵。
      这座纪念碑的身后,就是加拿大华裔军事博物馆,它承载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700多位华裔军人参军作战的历史。
    参战与否,投票表决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适龄青年”,已经是在加拿大出生的第二代、第三代华裔。他们从小在加拿大长大,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深受加拿大的影响,对国家非常忠诚。同时,他们又知道他们的祖籍国,正在遭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血气方刚的年轻人,都愿意从军,服务祖国,抗击法西斯。
      但是,并不是这些年轻人的父母都同意孩子们的选择。有的父母出于对子女的爱护,担心年轻人会在战斗中遭遇不测;还有的父母则认为,他们的子女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将来还是有希望进入社会的精英阶层。但一腔热血的年轻人,与他们的父辈想法不同。
      反对这些年轻华人参军的,还有当地的种族主义势力。当时,英属哥伦比亚省是整个加拿大中华人最多的地区,当时的英属哥伦比亚省省长帕托洛就曾致信联邦政府,反对华人加入加拿大军队,其理由是担心华人一旦参军,战后会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不再是“二等公民”。
      但是,法西斯的疯狂,使加拿大政府不得不改变他们的态度。1941年12月,日军袭击珍珠港,太平洋战火燃起,最初被派到殖民地香港的加拿大兵团人地生疏,在日军的进攻前无力招架,很快就全军覆没。血的教训,让加拿大政府开始重视亚裔的作用。要到亚洲去打仗,还要排挤亚裔,怎么可能取得胜利?
      至此,加拿大军队才开始欢迎华人加入。700多位参军的华人主要进入了加拿大的陆军、空军和海军,以及运输船队。
    加华军人,无一逃兵
      曾任该博物馆的馆长李悦后说,在所有掩埋二战中加拿大牺牲军人的公墓中,都可以找到加华军人的名字。他骄傲地说:加华军人没有一人成为战场上的逃兵。
      在加华军事博物馆里,有一位英俊的华人飞行员埃尔伯特·马的照片。埃尔伯特的父亲是当地一位有名的土地投资商,家里还经营着便利店、面包店和中餐馆。但他15岁时,也就是二战爆发前的1935年,父亲去世了。母亲带着父亲的遗骨和埃尔伯特的妹妹回到了中国。18岁时,他是英属哥伦比亚省拳击比赛业余组的冠军,夺得了“金手套”。那时,日军已经攻进上海。他就到美国加州学习驾驶飞机。3年后,他回到加拿大,在雷蒙顿地区培训加拿大空军的空中侦察和轰炸技巧。
      1942年春季,滇缅公路被日军占领,切断了中国从缅甸获取盟军援助的通道。当滇缅公路沦入敌手时,当时的中国政府希望美国再增加50架DC-3运输机,用于开辟“驼峰航线”。“驼峰航线”成为中国从南方获得外界支援的唯一通道。
      1942年下半年,飞越“驼峰航线”的美军“飞虎队”找到埃尔伯特,希望他加入。亲眼目睹过日军的残暴,埃尔伯特毅然同意,以他的特长支持中国抗战。从此,他成为这条世界上最危险的空中航线的最早的几位“探路者”之一。
      50年后的1995年,美军为埃尔伯特颁发了勋章,以嘉奖他在“驼峰航线”上的功勋。在中国抗战的最后3年里,他在“驼峰航线”上飞行了420次。
    义无返顾,终获尊严
      如此英勇的加华军人,还有道格拉斯·琼上尉。
      曾任该博物馆的馆长尹庆宗告诉记者,道格拉斯曾两次志愿从军。第二次参军后,他参加了一次名为“遗忘行动”的战斗任务。这一任务必须深入日军封锁线后方的丛林,分成2~3个战斗小组在敌后作战。这是个自杀性的战斗任务,当时参加行动的所有人被告知,别指望活到战争结束。但他们依然义无反顾地出发了。没过多久,美军在1945年8月初向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日本宣布投降了。于是,道格拉斯和他带领的13名兄弟从丛林中被救了出来,像英雄般地凯旋。
      但不是所有的加华军人都有这么好的运气。在加拿大空军中服役的雷泉吉曾胜利完成了29次轰炸德军的任务,在第30次轰炸中被德军战机击落。同机的两名飞行员跳伞逃生,而他却长空折翼,长眠在德国的土地上。
      李悦后指出,加拿大华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出色表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加拿大的历史。军队是个特殊的团体,尤其当敌我对峙、枪林弹雨之际,军队必须是一个彼此互相信任和依靠的集体,所有的偏见、歧视都必须抛弃。正是这战壕里的兄弟之情,帮助加拿大政府重新认知了华人。(据《文摘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