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化”并举开新篇

  • 蒋彬 戴柏权

        仲冬时节,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体能训练场上,官兵练兵热情如火。今年以来,该支队针对体能训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短板和弱项,主动创新组训、考核、评估方法,使军体训练呈现许多喜人变化。
    周期化组训 提高训练水平
        A组11分47秒,B组12分34秒……中队长林堉帆记录完官兵的3000米跑成绩后,将每组排名靠后的战士重新编组,并依据“周期化”训练计划表,调整各组下一阶段耐力训练内容和强度,随后开始爆发力和力量测试。 
        “不同水平官兵如何精准组训?训练强度如何把握?达到超量,恢复周期为多少?这些都需要用科学理论来支撑。”大队长曾康告诉笔者,以往组织体能训练时,部分骨干为了提升训练成绩,盲目施训、“一锅煮”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训练质量不高,还容易造成训练伤。
        为此,他们邀请院校专家为体能骨干进行授课辅导,引入周期化训练理念,将单个课目训练划分为准备期、演训期、过渡期三个阶段,并针对不同阶段的目标展开全方位教学,提升组训者的科学组训能力。 
        现在,各个课目都有了定制的周期计划表。上等兵张健新结合所在的分组,在耐力训练周期化配速表上找到自己的跑量安排,完成40分钟耐力跑后,紧接着进行了两组100米冲刺。据了解,完成准备期的全部训练内容后,他的3000米跑成绩较以往提升了近1分钟。
    智能化考核 提升考评实效
        “16,身体摆动,17,下颚未过杠,18,接触地面,考核结束,有效次数18次,80分”,在引体向上考核场,作训参谋秦文斌依托引体向上考评仪,圆满完成该课目组考任务。今年以来,一批集体质监测与智能评估一体的智能设备纷纷亮相该支队考核场,使训练考核质效显著提升。
        “过去组织考核,需要大量人员保障,效率偏低,精准度也不够高。”支队长陈忠敏介绍,该支队引进“智能化军事体育测试系统”,将各课目考核内容精准数据化,更好地协助考核员评判受考人员完成动作的标准程度,在提高评判精准度的同时,大大减少了考核员数量。
        笔者在考核场上看到,智能设备融合动作识别、人脸识别等技术,自动记录人体运动数据并同步打分。二级警士范嗣文热身后,连贯完成30米×2蛇形跑、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课目考核,计分员姜程直接登录训练考核系统,范嗣文的体能考核成绩评定分析一目了然。
        “将智能设备应用到训练考核中,组训、考核、监察、纠错均可实现高效作业。”作训科科长李彬说,他们将继续用好智能化考核平台,让科技更好赋能战斗力。
    可视化评估 加强训练调控
        “这次成绩折线图上,引体向上优秀率较上次提高近11个百分点,折线上升明显,前期各单位采取的针对性训练是有效的”,在训练形势分析会上,作训参谋陈思学结合可视化图表对成绩进行分析,引发与会人员热烈讨论。
        笔者了解到,此前的考核成绩都是通过一张“全要素”大表公布,面对密密麻麻的数据,官兵要想查看以往的成绩,对比各课目进展情况,往往无从查起。
        “心中有‘数’,行动才有方向”,该支队参谋长彭正忠介绍,支队推出 “数据可视化”评估模式,全面收集单兵、单位、单课目训练数据,设计反映单位成绩分布的柱形图,增强训练调控和干预的针对性;绘制单个人员成绩折线图和饼状图,各课目优势劣势一目了然,波峰波谷尽收眼底,为下步专攻精练提供针对性方向指引。
        训练场上,班长王浩正组织全班进行长跑训练。他说:“从饼状图上看,3000米跑占比最小,是我们的薄弱环节。从现在开始,要加紧训练,让‘饼状图’更平均。”
        排长朱海洋告诉笔者,采用“数据可视化”模式展示成绩,不仅让训练更科学、更有针对性,成绩的直观展示还激发了官兵的练兵热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