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 党史故事
“中国第一枪”延安诞生记
-
提起中国自制步枪,人们想到的往往是汉阳造、沈阳造、太原造等。其实,这些步枪都是依靠外国图纸仿制的。
中国真正的第一支自制步枪,即由中国人自己画图、设计、制造的无名式马步枪,诞生于1939年4月25日,是由陕甘宁边区机器厂枪械修造部完成的,该枪的主要设计制造者叫刘贵福。
毛泽东赠枪给美军驻延安观察组组长
“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国共开始了第二次合作,但后来,国民党政府逐渐停发共产党军队的军饷和武器弹药,致使共产党军队作战步履维艰。由于是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党及其所属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队伍,既不能打土豪,又不能剿劣绅,军饷只能自筹,武器弹药只好依靠缴获。为了获取枪支弹药,付出的代价很大。为此,中共中央、毛泽东发出指示,必须建立自己的兵工厂,自己动手制造武器。中国第一支自制步枪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由延安的兵工厂制造出来的。它比德国的突击步枪问世早了4年,比美国的小口径步枪问世早了27年,是世界枪械专家公认的世界轻型化步枪的始祖。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种枪的某些性能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比如,折叠式三棱刺刀在枪管下方,用按键扣合,拼刺时可随手甩出,有利于拼刺刀,等等。后来,该枪由刘贵福等在黄崖洞兵工厂作了进一步改进,加上了可调准星和防尘罩,被彭德怀命名为八一式马步枪,深受前方将士的欢迎。其中的一支,现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2018年,该枪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第一枪”。1944年8月,美军驻延安观察组最后一任组长克利福德·扬率观察组到达延安。毛泽东将一支八一式马步枪送给克利福德·扬。他见到这支枪后,惊讶地说:没想到在山沟沟里能制造出世界一流的新型步枪。中国第一支自制步枪发明和制造的最为难能可贵之处,是刘贵福等人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设备不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依靠“自己发明、自己动手、自己创造、自己制造”的创新精神,土法上马,在一双双布满血泡和老茧的手上制造出来的。土法上马,自主创新全国抗战爆发后,在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大批爱国人士集聚延安,中国第一支自制步枪的主要设计发明者刘贵福等人就是此时前往延安的。当时的延安物资极度匮乏,朱德一个月的津贴只有5元,然而却发给刘贵福一个月28元。兵工厂的厂长、政委和原来的工人吃的都是杂粮,而给刘贵福等新来的技术骨干吃的是白馍,这使得刘贵福等人感慨万分。1937年10月21日,毛泽东等致电周恩来、朱德:“我们必须在一年内增加步枪一万支,主要方法自己造。”之后,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把提高军事技术,建立必要的军火工厂作为当前紧急任务之一。”从此,刘贵福等人夜以继日地投入到马步枪的研制中。刘贵福没有套用现成的图纸,而是在参考了世界各国各种各样的步枪、马枪,还有中国的汉阳造、沈阳造、太原造等基础上,反复对比这些枪的优缺点,并根据八路军主要进行的是运动战、游击战、麻雀战等特点设计出来的。这些因素决定了八路军使用的步枪必须适应流动性、灵活性、方便性的作战特点,必须适应近战、夜战的作战形式。马枪短小、轻便、灵活机动,而步枪火力猛、射程远,只有将马枪、步枪的优点结合起来,既缩短步枪不必要的射程又克服马枪射程太短的缺点,减轻枪体重量(采用挖空式枪托),再配上折叠式三棱刺刀,才能便于携带,才能适合急行军、游击战、肉搏战。没有造枪的钢材,刘贵福与大家就用日军的铁路钢轨。钢轨上部用作造枪管,中部用作造零件,底部用作造刺刀,精打细算,物尽其用。在仅有的几台机器没有动力设备无法开动的困难面前,他们想出了用人力摇动转轮带动机器运转的土办法,即在每台机床前都安置一个自制的大轮子,工人摇起大轮子,用皮带带动机器旋转。制造枪管要用枪管深孔钻床,由于日军严密控制,买也买不到。怎么办?刘贵福和大家集思广益、土法上马,制造出了中国首台土洋结合的自制枪管深孔钻床。在一个长条板凳的前面架起一个石头磨盘,安上摇把,负责枪管钻孔的工人骑在长条板凳上,把枪管毛坯插在磨盘中心孔里,用肩膀将钻头顶在枪管毛坯的中心点。钻头是在一根细长的铁杆前端焊上刀头,另一个人摇动磨盘飞快旋转,带动枪管毛坯转动,钻头渐渐前进,进入枪管的内部,直至贯通。当时,延安没有专用的枪械金属零件表面防锈处理设备,他们又发明出一种巧妙、实用、简单的“烤蓝”工艺:在火炉里铺上一层烟煤,控制好适当的温度,把金属零件放在烟煤上,金属零件经过加热、烟熏、氧化,再反复用皮油在表面上擦,使金属零件表面形成一层黝黑锃亮的薄膜,达到了枪械金属零件的防锈要求,而且效果相当好。膛线(来复线)是枪管制造的一个关键环节。可是,没有膛线机,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加工出设计标准的膛线呢?刘贵福带领研发小组,尝试采用冷压法,反复研究、试验。尤其在对“中国第一枪”的改进期间,研发小组经过反复研究、试验,想出个土办法,就是利用纺机的原理,让木工自制了一台纺车式土镟床,利用刀具拉伸配合枪管旋转的切削操作,成功地按照设计缠角完成了规定导程360°的旋转膛线。由此,在反复讨论、试验、探索中,中国第一支自制步枪最终于1939年4月25日诞生了。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举办第一届工业展览会,因为当时未来得及命名,展览会标名为“无名式马步枪”。毛泽东主席在展览会上手拿新枪比试一番,十分称赞,高兴地说:“使上我们自己造的枪啦!枪造得很好嘛!很漂亮啊,要创造条件,多生产,狠狠打击日寇。”毛主席亲笔题词:“刘贵福同志你是生产战线上的英雄。”批量生产
1939年10月,中央军委派出300余人的工人行军营支援太行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刘贵福带着心爱的“无名氏马步枪”来到太行山。1940年3月,军工部决定统一步枪和手榴弹的生产。责成刘贵福在无名式马步枪的基础上设计新枪,并任命他为军工部一所(黄崖洞兵工厂)副所长。之后,彭德怀进一步指示军工部:统一步枪式样设计新枪。1940年“五一”节,新任军工部部长刘鼎到一所视察。刘鼎部长看后,建议再进一步与“捷克”、“三八”、“中正”、“汉阳”等步枪进行细致地对比,从中再挖掘一下其他步枪的优点。设计图纸经过了两次修改后,军工部正式批准进行试制。试制过程中,刘贵福终日和工人们一起,不仅具体指导,还常常亲自动手。过去,各修械所手工生产的步枪,连打几十发,甚至十几发子弹,枪管就不能用了,这也是刘贵福最关注的技术问题。他认为:“枪管的材料是道轨,含碳量不高,要在淬火上下功夫。”所以,这次他亲自负责淬火、攻关。经过大约四个月的设计、试制,新式马步枪终于赶在七月底总装完工。新枪口径7.9毫米,仅3.36公斤,短而轻,近似马枪,后坐力小,枪身和刺刀总长超过日本三八式步枪,有利于拼刺;三棱刺刀平时折叠在枪身下方,用按键扣合。拼刺时,向前甩动刺刀,就牢牢地扣合在枪口前;刺刀根部有架枪钩,部队可集体架在平地上;背带在枪的左侧;有通条插在枪身内;枪托内可存放小型修理工具;用道轨制成的金属零件经烤蓝处理,黝黑锃亮;用核桃木制成的枪托表面涂清漆,新颖美观。1940年的“八一”建军节这天,军工部领导和职工们喜气洋洋地到射击场观看实弹射击试验。清脆的枪声,乒乒乓乓地响彻山谷,打到100发没有问题,又打100发依然良好。全场爆发出热烈掌声,欢呼试验成功。据不完全统计,黄崖洞兵工厂从1940年至1945年,共生产八一式马步枪近1万支,子弹厂从建厂到1949年全国解放,共生产复装子弹778万发、全新子弹52万发,有力地支援了前线。(据《新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