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旧闻
-
·观 望
苏联解体和一架飞机有关?
-
1987年5月28日,晚饭后正在莫斯科红场散步的人们突然听到空中有飞机的引擎声。一架小巧的赛斯纳172型飞机降落在红场,引来了众人的围观。不可思议的是这架飞机不是从莫斯科周边飞来,而是来自千里之外的芬兰赫尔辛基。一架由新手飞行员驾驶的小飞机居然突破了苏联军队层层防空网,降落在了苏联的心脏地带。一时间世界舆论哗然,苏联军方颜面扫地,这架飞机变相推动了苏联解体。飞机大摇大摆地落在莫斯科红场做出惊天壮举的不是什么特技飞行员,而是19岁的西德青年马蒂亚斯·鲁斯特。此前,鲁斯特申请了一次环北欧飞行路线,计划5月13日从汉堡起飞,先向北飞到冰岛的雷克雅未克,然后飞到挪威的卑尔根,最后抵达芬兰的赫尔辛基。但是航线确定之后,鲁斯特突然决心干票大的。他所租用的赛斯纳172型飞机拥有极好的起降性能,也就是说不在机场也能降落。他知道此前有人创造过在巴黎市中心降落的壮举,于是他就想尝试一下能不能飞到莫斯科。在到达赫尔辛基后,他本该计划向西飞往斯德哥尔摩。然而在起飞后不久,鲁斯特故意关闭无线电设备,并降低飞行高度。赫尔辛基的雷达一下子失去了他的踪迹,甚至怀疑其已坠机。鲁斯特关闭无线电之后,立即掉头向东开始创造世界纪录的旅程。他越过芬兰湾,从今天的爱沙尼亚和俄罗斯交界处闯入苏联领空。赛斯纳172型刚刚进入苏联领空,就被防空雷达所捕获。但由于此前苏联防空军击落韩国客机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苏联政府下令军队不得随意对不明目标开火。所以苏军防空导弹才没有开火,苏军的畏手畏脚成为鲁斯特最大的保护伞。随即苏联防空军两架米格-23战斗机起飞,试图对其目视识别。可米格-23毕竟属于高空高速战斗机,追踪雷达反射面积极小、飞得非常慢的赛斯纳172型飞机非常困难。鲁斯特事后回忆,他发现有战斗机从他头顶高速掠过。之后战斗机驾驶员无法找到所谓入侵者,就没有继续向上汇报,这件事就被糊弄过去了。鲁斯特来到了普斯科夫市上空,再次被苏联雷达捕获。由于当天是全苏边防军日,有许多架飞机在空中飞行表演。鲁斯特这架赛斯纳172型飞机同时出现在雷达上,骗过了雷达操作员的眼睛。接着鲁斯特的小飞机飞过谢利格尔湖防空区。由于当天天气状况复杂,苏联雷达屏幕上连续七次出现假目标,于是把这架飞机也当成了虚警处理。鲁斯特驾驶飞机继续向前飞,已经到了非常靠近莫斯科的托尔若克市。偏偏在前一天一架轰炸机在附近坠毁,所以当天空中有许多搜寻残骸的直升机。而赛斯纳172型每小时200公里的飞行速度和500米高度与直升机非常接近,于是苏联雷达又将其视作己方飞行器而未予处理。这时能够拦住鲁斯特的,只剩下了莫斯科强大的防空系统。非常诡异的是,就在他即将到达莫斯科时,该防空系统指挥中心接到命令要进行15分钟的例行维护。于是鲁斯特就一路畅通无阻地进入莫斯科市中心,大摇大摆地降落在了红场上。对抗“小、低、慢”目标是世界难题降落红场事件曝光之后,西方媒体大肆炒作苏联防空系统是纸老虎,不堪一击。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大为震怒,撤掉苏联国防部长,苏联防空军总司令则被迫提前退休,还有多名军官受到处理,可以说对军方高层进行了一次大换血。从技术角度分析,难道苏联耗费巨资打造的强大军队只是摆设,毫无用途吗?鲁斯特所驾驶的赛斯纳172型飞机,的确存在雷达反射面积小和红外信号弱的特点。这样雷达很容易将其忽略,超音速战斗机也无法形成稳定的跟踪监视。就在鲁斯特降落红场不久,一名哥斯达黎加人驾驶一架小型飞机在美军驻巴拿马的霍华德空军基地降落后,才被美军人员发现。后来,法国退休飞行员马拉特雷驾驶着一架轻型飞机穿过了凯旋门,然后沿着香榭里舍大街和协和广场,擦过法国总统府而去。在鲁斯特事件里,苏联雷达至少成功捕获了赛斯纳172型,却由于一系列的巧合将其放过。雷达不是无法发现这样的“小、低、慢”飞行目标,但捕获之后又如何识别才是困扰全世界的问题。事实上,美国最先进的隐形战机也能在雷达屏幕上被显示出来,但很容易被看成是故障或干扰信号而被忽略。借机整顿军队,结果搞垮了苏联虽然一直有传言认为,鲁斯特降落红场是戈尔巴乔夫为了打倒苏军内反对派而与西德演的一出双簧。根据无非是鲁斯特本来被判监禁两年,却被提前释放。但事情已过多年,鲁斯特不过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上班族。但是不得不承认戈尔巴乔夫利用此事大做文章,鲁斯特降落红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摧毁苏联的“蝴蝶翅膀”。虽然一直有观点认为,苏联解体是因为军费开支过大,压垮了国民经济。与西方抹黑苏联的军工产业“只造大炮不造黄油”不同,军工产业事实上在苏联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即使到了1990年,苏联军工产业的民用品产量也占整个国民经济民用品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苏联人民使用的电视机、缝纫机、照相机、录像机和冰箱几乎都是由兵工厂生产的。鲁斯特降落红场让戈尔巴乔夫有理由对军工产业开刀,国防开支因此大幅减少。戈尔巴乔夫以破坏性的方式削减军费和军工产业投入,结果却使军工联合体中的民用产能部分先行崩溃。由于苏联高度僵化的计划经济模式和巨大的历史惯性,短时间内根本无法通过发展民营经济来弥补军工产业产能。结果由于军工产业的崩溃,加剧了社会商品短缺,从而引发了连锁反应。再加上戈尔巴乔夫进行政治改革,致使苏联分崩离析,这是鲁斯特当年头脑发热时怎么都无法预料的。(据《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