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 焦点
大手笔买“战斧”,日本放出信号
-
据日本时事通讯社2月27日报道,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当天在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会议上表示,日本政府计划采购最多不超过400枚美制“战斧”导弹。对引进“战斧”一事,日媒普遍认为,这是美日同盟强化的一个重大信号,而日本将在国内外展现出调整“轻武装路线”这一极度依赖美国的既有方针,日本战后至今以来的安全政策将面临重大改变。美方则自去年起就对于这次出售“表现出了积极态度”,据美日两国消息人士透露,强调“综合威慑”和“与盟国合作等方式加强威慑力”的五角大楼方面已基本同意,而美国政府方面则处于“最后协调阶段”。日本强调“反击能力”据日本广播协会(NHK)2月27日报道,日本政府计划引进美制“战斧”巡航导弹,具体数量将在今后决定,最多不超过400枚。日本政府一直希望装备远程导弹,获得“以自卫为目的打击敌导弹发射基地”的所谓“反击能力”。在众议员预算委员会2月27日召开的理事会上,日本执政党透露,政府计划通过采购美制“战斧”巡航导弹获得这一能力,目前最多采购400枚,实际数量将在今后决定。执政党就预算案提出日程将在2月28日的预算委员会会议上实施总结质询和表决。在野党方面曾要求政府就行使所谓“反击能力”列举具体事例,对此日本政府表示,“明确具体在何种情况下采取何种应对措施,可能会危害国家安全,因此展示案例是很困难的。”美制BGM-109“战斧”巡航导弹是美国一款技术成熟的全天候亚音速巡航导弹,射程超过1250千米,飞行高度较低,使用包括卫星导航在内的制导方式,曾作为远程精确打击武器在海湾战争中一战成名。“战斧”家族最初由通用动力研制,当前型号现由雷神公司制造。要盾也要矛时间回到今年1月13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上任后首次访问白宫,拜登和岸田向外界展现出一种看似轻松的气氛。美日首脑在会谈后发布声明,称印太地区面对越来越多挑战,并表示“强烈反对在世界任何地方通过武力或胁迫来单方面改变现状的任何企图”,声明点名中国、朝鲜和俄罗斯。日本决定保有打击敌方导弹发射基地的“反击能力”,这是其新版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也是此轮日美互动中探讨的重要内容。上智大学全球研究学院教授前嶋和弘表示,日本正在面对二战后最严重的安保环境,在此背景下修改安保三文件,正朝着“既有盾,也有矛”的方向迈进。向拜登当面说明这一安保战略变化是首脑会谈的重点。日本决定拥有反击能力仅是第一步,至于使用的时机和方式仍不明确。去年底,岸田文雄被媒体问及,是否只有在日本实际受到打击后才会行使反击能力,他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表示“这触及敏感的安全问题”。此后,日本防卫相浜田靖一就反击能力公开表示,“对我国的武装攻击发生时就可以行使自卫权,不必等到遭受实际损害。”为提高反击能力,岸田文雄在白宫亲自向拜登表示,日本将采购美制“战斧”巡航导弹。根据日本防卫省2023年预算案,将投入2113亿日元预算采购这种导弹。据《读卖新闻》报道,日本将在2027年前购买500枚美国“战斧”巡航导弹,而在运用过程中,需要美国军方共享卫星和传感器的信息,以快速识别敌方导弹的发射地点。
“战斧”巡航导弹将是日本获得“以自卫为目的打击敌导弹发射基地”的“反击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根据日本政府的计划,他们正在研制射程达1500千米的“12式能力向上型”巡航导弹以帮助本国获得这项能力,但由于该型导弹即使按计划研发也要在2026年才开始投入使用,因此在那之前日本希望采购“战斧”来确保本国的所谓“反击能力”。
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廉德瑰说,“就反击能力的运用问题,不可能完全由日本自己决定,而是需要听从美国的安排。”假设要打击亚洲其他国家的导弹基地,日本在基地侦察等情报获得方面缺乏能力,这些都掌握在美国手中。日本购买美国的“战斧”巡航导弹之后,至于如何使用,也要经过美国的同意。各有盘算“美日关系从未如此紧密。”拜登在首脑会谈中说,随着日本防卫费的历史性增额以及制定新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美日同盟也正在被朝着“现代化”的方向推进。廉德瑰指出,美日同盟的所谓现代化无非是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的综合国力在加强,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也在加强。而美国在中国周边地区缺乏绝对优势,必须要用日本来补充美国在亚洲的弱势部分。当美国想要介入东亚并发动攻击时,日本也有了先手攻击的能力。近年来,美国正在亚太地区密织安全网络,美英澳三国达成AUKUS安全协议,负责军事安全;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对话”(QUAD)聚焦科技、供应链等。美媒称,日本作为美国同盟国发挥作用,是最佳案例。驻日基地也是美国在太平洋冲突中成功的关键。拜登已将加强欧洲和亚洲国家的同盟关系作为其外交政策的基石,这与其前任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形成鲜明对比。前嶋和弘表示,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相对于中国,优势已经大幅下降。要维护印太地区的秩序,美国必须与日本、澳大利亚等盟友合作。美国在衰弱之际,正在转变思路,重视联合日本等盟友所形成的整体实力。在强化军事合作的同时,美国也越来越重视经济安保,尤其是供应链和芯片,岸田政府也在积极响应。美日首脑会谈声明中说,“我们将促进包括半导体在内的重要新兴技术的保护和发展”,并提到两国将以“印太经济框架”为轴心,在供应链、经济、气候等领域加速行动。路透社称,美国希望说服日本加入到限制对华半导体出口的行列中,这也是首脑会谈的重要内容之一。会后,岸田文雄说,日本将“负责任地”考虑如何处理半导体贸易。去年10月,拜登政府出台对华半导体出口限制,在美国敦促联动的情况下,岸田政府对此一直含糊其辞。实际上,作为与中国有密切经贸往来的日本,在对华半导体限制方面与美方存在分歧。日本《每日新闻》称,对于日本半导体企业来说,中国是重要贸易伙伴,限制对华出口将对未来贸易产生恶劣影响。日本一家半导体巨头称,理解美方的顾虑,但是在商业往来中“排除中国”,会在现实中带来很多问题。美日两国的分歧并不止于此,在经贸上的立场差异也显而易见,尽管去年7月两国启动了经济版“2+2”会谈,但是重点聚焦经济安全,而非自由贸易。1月13日,岸田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演讲中呼吁美国重返《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称“美国回归至关重要”。对此,美方并未回应。2017年美国时任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TPP之后,参与TPP谈判的其他11国对原协定作出修改,更改名称为《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日本一直希望美国重返,回到TPP时代,但是美国的拒绝态度很明确。据《国会山报》报道,白宫新闻秘书卡琳·让·皮埃尔在1月13日的记者会上说,CPTPP不是探索的选项,美国的重点是“印太经济框架”。“拜登政府在太平洋战略中的弱点是,无法在经济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华尔街日报》1月12日评论称,美国既没有与其第五大贸易伙伴日本签订双边贸易协定,也没有加入CPTPP,而“印太经济框架”的内容单薄,它不包括一些亚洲国家所期待的市场开放措施。日本作为创始成员国加入了“印太经济框架”,并在近期表示将不遗余力地早日完成该框架的谈判工作。有日媒指出,“印太经济框架”的议题不含降低关税,难以增加向美国市场的出口,对参加国而言“好处不多”。但基于美日经济安保合作,日本不得不积极响应。日本在与美国以同盟相称的同时,却存在诸多上述这样的苦涩现实。《产经新闻》称,岸田文雄在与拜登会谈之前对周围人说,“日本和美国都希望承担特定的角色,并以此为契机,建立一种能够应对现实的关系。”对岸田而言,接下来最重要的外交课题将是今年5月在他家乡广岛举行的G7峰会,争取到成员国的支持至关重要。廉德瑰分析说,日本一方面需要表示对乌克兰的支援,另一方面必须要表态,乌克兰问题在亚洲也有发生的可能性,如果在这两方面表态不清楚,很难获得美国和欧洲国家的支持。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日关系不可避免受到影响。事实上,日本经济上需要中国,政治上又要不得不站在欧美一边,对华政策处于矛盾之中。(据环球网、观察者网、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