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观察
俄乌冲突下,德国的“拉锯战”
-
黄子石
前不久,德国柏林举行州议会选举重选,总理奥拉夫·朔尔茨所在的社会民主党22年来首次在首都地区选举中败下阵来,引发各国广泛关注。多国专家指出,社民党的落败或与德国增加对乌军事援助、国内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有着紧密联系。作为欧洲“火车头”,为何德国在俄乌冲突中态度转变如此快速,又将引导“欧洲列车”驶向何方?
进退维谷,深陷冲突危机重重
俄乌冲突导致欧洲动荡。与此前地区冲突影响冲突双方不同,俄乌冲突发展至今,其影响已经扩散蔓延到整个北约及欧盟各国。伴随着“北溪”管道被破坏、对俄制裁进一步加强,俄罗斯正遭受来自多方面的巨大打击,同时各国自身也受到了相应的反作用力。以德国为例,首先是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其中绝大部分依赖进口的葵花油、黄油、牛奶等商品上涨幅度最为明显;其次是汽车工业、半导体制造业产能大幅下降,大众、宝马等厂商的部分园区已经关闭;最后是航空运输管制导致运输效能大幅度下降,众多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出现跳升……德国民众在能源、粮油、原材料初级产品供应紧张后的高通胀环境下叫苦不迭。此外,巨大通胀带来的物价飞涨、生活物资供应短缺、社会福利缩水等问题还体现在欧洲各国,但政府却无力改变现状,这也是造成欧洲社会普遍动乱、各国政府支持率相继走低的直接原因。美借机强化对欧掌控力。实际从奥巴马政府时期开始,美国就已经有“重返中东欧”的实际动作,但随着特朗普政府“重返印太”战略的实施和欧洲多国寻求“战略自主”,美对欧洲的实际影响力和控制能力有明显下降。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以各种借口和时机向欧洲增兵,在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增加驻军人数,向相应国家增派2艘驱逐舰、2个F-35飞行中队、准备在波兰建立永久基地等,据媒体报道,美军实际在欧兵力或已超过10万人。这进一步加重了欧洲北约化,而北约又正沦为美国维护其世界霸权的武器。除了通过武装力量控制欧洲,美国还企图完全掌握欧洲经济及能源命脉。在联合欧洲多国对俄实施多轮金融及能源制裁后,美扩大了自身在欧洲的能源出口份额,同时借助制裁过程中的油价调控、货币打压政策以及定向军售,将世界财富尤其是欧洲财富大把收入囊中。欧洲各国突出的国内矛盾和战争引发的难民问题又牵制住了各国精力,致使其当前无暇组织有力的“脱控”手段。盟友道义影响当局决策。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洲在经济、政治、军事上都面临着巨大压力,但欧盟和北约这样的欧洲超国家联合体却得到了空前的团结。冲突伊始,各国因为安全需求、经济利益、战略视角的不同,尤其是东西欧之间的战略谋划差别,欧盟盟友和北约成员国之间出现了严重的意见分歧,分裂态势蠢蠢欲动。但随着战争久拖不绝,各国国内矛盾不断激化,欧盟各国军事安全依赖北约、能源供应依赖美国、经济恢复依赖互助等迹象愈发明显。在各方逐渐接近一致的需求影响下,欧洲各国对待俄乌两国的态度也开始逐渐趋同。欧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德法轴心”亦被盟友要求承担更多的责任,面对盟友不断施压、美国舆论煽动、俄罗斯强硬态度的多重压力下,以朔尔茨为首的德国当局最终不顾民众强烈反对,依旧走上了对乌增援加码之路。貌合神异,随美制俄另有打算定位差别决定政策走向。俄乌冲突的本质是美俄博弈,虽然当前以德国为代表的欧盟国家正紧随美国步伐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并对乌克兰提供援助,但美欧双方在对俄罗斯的定位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就中东欧地区而言,美国旨在取得对该地区的主导权和控制权,强化在该地区的领导力与影响力;俄罗斯则需要该地区作为自己同北约势力之间的地缘屏障,防止其成为影响或威胁俄罗斯国家安全的前哨,所以两者之间的矛盾相当激烈且几乎无法调和。在欧洲各国看来,俄美矛盾冲突激烈,但自身与俄罗斯则只存在周边安全和经济利益上的意见分歧,所以在对待俄罗斯的态度上,美国决心进行零和博弈,欧洲各国尤其是德国,更愿意采用互不影响的防御政策。且从地缘现实来看,要想维持东欧稳定乃至整个欧洲的安全,必须要有俄罗斯的参与,所以即使未来陷入对立局面,德方也并不愿意成为冲锋在对俄斗争一线的“排头兵”。现实需求迫使态度转变。德国作为俄罗斯在欧洲最大的能源需求国和合作伙伴,双方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冷战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德国都是俄罗斯在欧洲的长期合作伙伴,德国也是俄罗斯同欧洲各国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的“引路人”。即使在2014 年克里米亚危机中,也仍未改变当时默克尔政府对俄罗斯的态度,直到俄乌冲突以战争形式爆发,德国对俄政策才发生了重大变化。起初,德国主要通过外交途径呼吁冲突双方化解矛盾。但随着战局不断扩大,德国逐渐意识到乌克兰作为独立国家存在的地缘价值。随后德国总理朔尔茨就乌克兰局势发表讲话称,将俄罗斯在乌克兰军事行动视为对现存欧洲安全秩序的挑战,并改变了不向冲突地区输出武器的政策,陆续向乌克兰提供便携式反坦克导弹、美制“毒刺”式便携式防空导弹等杀伤性武器。审时度势创造自身优势。2022年5月末,德国宣布设立一个1000亿欧元规模的特别国防基金,用以专门提高德军作战能力,这也被广泛认为是德国国家发展战略变化的重大标志之一。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德国不仅发现了自身在经济结构上对国外资源的高度依赖性,也发现了自身国防力量建设的重大短板,尤其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军事“克制”思想对自身维护国家安全的掣肘。在俄特别军事行动采取之初,德军正面临装备老旧、人力不足的严峻问题,这促使朔尔茨政府开始重新审视原本的兵役制度与军队建设布局,“欧洲军”建设也重新回到了德当局视野。收放有度,探寻新的国家安全路径对俄态度保持务实清醒。自俄乌冲突全面升级至今,德国对俄乌两国的外交政策有非常明显的变化轨迹,从冲突伊始外交斡旋,到有限度地实施制裁,再到配合美国援乌,德国政府的态度变化相当务实果断。德国是欧洲唯一一个军方政要在公开场合流露出理解俄罗斯出兵原因的国家,但并未影响其围绕本国安全利益诉求变化应对策略。今年2月7日,德总理朔尔茨强调了德国对俄乌问题的三项基本原则,分别是:保护欧洲和平秩序;不能做出任何让北约成为参战方的决定;坚持与盟友伙伴统一协调行动。这不仅表明了德当局反对战争的坚定立场,还为俄罗斯把控俄乌冲突限度做出了提醒,更为冲突结束后重建同俄外交留下可能。实施威慑但留有余地,将仍是德对俄交往的主要态度。对乌交往始终控制节奏。相比对俄态度的鲜明转变,德国对乌克兰的态度可以说是一直保持冷静克制,冲突开始时明确表态不支持乌克兰加入北约与欧盟,随后“随大流”提供有限的资金和少部分武器装备支持,目前虽提供“豹”式坦克等先进武器装备,但划定援助红线,不援助战斗机或派遣军队等种种举措都在打击乌克兰对德国或欧盟各国寄予厚望的念头。透过这些举措,我们不难看出德国对乌方态度实质是其对美态度的一种投射:从战争开始时的制止,到持续阶段的反对,再到僵持阶段实施援助的克制,直至最后还提出,要在美国援助“艾布拉姆斯德”主战坦克后才肯援助“豹”式坦克。由此可见,德对乌“松口”却欠缺热情,配合美方行动但并不积极。德国清晰地知道,解决俄乌冲突的钥匙掌握在美俄手中,盲目跟从任何一方,都将使欧盟各国变成这场博弈的牺牲品。防务自主务求打开局面。“战略自主”这一概念,早自冷战结束后就一直被欧盟多次提及,但始终达不到预期效果,与之相关的“欧洲军”也一直停留在概念层面,其原因也比较复杂。首先是“老欧洲”的波罗的海国家、英国和“新欧洲”的东欧各国,一直对欧洲自主防务的承诺和实力缺乏信心,参与组建“欧洲军”的动力不足;其次是“欧洲军”的组建没有有力的推动者,各国国防政策的协调存在重重矛盾;再次是各国军队使用的武器装备制式不同,军备采购存在纠纷隐患;最后是不同国家对“战略自主”的需求不同,难以达成一致意见,部分北约成员国企图背靠美国,对“欧洲军”组建一致保持高度警惕。吸取上述经验,德国一改以往大会呼吁的做法,先配合美国对乌进行军事援助,以80辆“豹-2”坦克、178辆“豹-1”坦克、“艾瑞斯特”防空导弹系统等欧洲一线现役装备的“大手笔”彰显了自身强大的武器储备,同时和军队装备制式与自己相同、民族文化同根同源的荷兰建立联合军队。其期望通过逐步团结、提供范式的方式,掀起欧盟军事一体化的开端,引发欧盟成员国的模仿或加入,尝试影响或削弱北约在欧洲防务事务上的话语权。俄乌冲突持续至今,早已将整个世界拖入冲突的漩涡,处于漩涡中心的欧洲各国在美俄角逐的夹缝中艰难挣扎。作为欧盟核心之一的德国正在国内国际的双重压力下艰难探索,或许只在强敌拉锯中保持独立、在事态演变是保持克制、在整体博弈里强化优势才能摆脱困局。德国当前仍面临着严峻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能源问题,想要在内忧外患下打破困局,摆脱美国掌控,实现欧盟防务自由,还需进行长期而艰巨的努力。(据光明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