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外交在中东“上大分”

  •     3月10日,中国、沙特阿拉伯、伊朗三国发布联合声明。声明宣布,通过中国3月6日至10日主办主持的会谈,沙特和伊朗达成协议,同意恢复两国外交关系,并在至多两个月内重新开放大使馆,通过对话和外交解决两国之间的分歧。
        对此,美国白宫方面稍后回应表示,沙特向美国通报了将与伊朗会谈的消息,美国未直接参与该协议,并称美国“长期以来一直鼓励直接对话和外交,以帮助缓解紧张局势并降低冲突风险”。美媒称,白宫国安会发言人似乎还刻意忽略中方斡旋作用,称“这不只关乎中国”。对此有美国记者解读,伊朗达成协议是因为“压力”而非“邀请”。
        尽管美国政府官方想要回避,但多家美媒却集中讨论了中国在此次会谈中的角色。《华尔街日报》认为“中国外交模式取得了胜利”,“此事证明中国愿意在国际争端中发挥影响力”。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和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的报道,也认为“中国取得重大外交胜利”。
        此外,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还综合多名专家观点认为,中东或将迎来新时代,在“后美国时代”的中东,各国寻求其他方案,而中国以及此次同样参与斡旋的伊拉克等国或是“赢家”。不过,也有人认为,美国在中东的军事存在依旧强大,称其“失去影响力”为时尚早,但中国在该地区的崛起,确实给美方“敲响了警钟”。
        作为此次会谈第三方,中方表示,沙伊北京对话取得重要成果,宣布恢复两国外交关系。这是对话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为当前动荡不安的世界提供了重大利好消息,传递了明确信号。中国将继续根据各国的愿望,为妥善处理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发挥建设性作用,展现大国担当。
    中东“历史宿敌”宣布和解
        北京时间3月10日晚,中华人民共和国、沙特阿拉伯王国、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在北京发表三方联合声明。声明指出,沙特国务大臣、内阁成员、国家安全顾问穆萨伊德·本·穆罕默德·艾班和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阿里·沙姆哈尼分别率领沙特和伊朗代表团于3月6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会谈。沙伊双方赞赏并感谢中国领导人和政府承办和支持此次会谈并推动其取得成功。
        三国宣布,沙特和伊朗达成一份协议,包括同意恢复双方外交关系,在至多两个月内重开双方使馆和代表机构,安排互派大使,并探讨加强双边关系。三国表示愿尽一切努力,加强国际地区和平与安全。
        半岛电视台和彭博社报道称,上述协议的达成,可能会缓解伊朗、沙特这两个波斯湾“地缘政治对手”之间长期以来的紧张关系,两国在黎巴嫩、叙利亚和也门等多个地区问题上处于敌对立场。
        据《华尔街日报》3月10日报道,对于此次会谈和所达成协议,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战略沟通协调员约翰·柯比回应表示:“我们支持缓解该地区紧张局势的任何努力。我们认为这符合我们的利益,这也是我们通过威慑和外交的有效结合所努力解决的问题。”
        报道还称,美方回应还有想要刻意忽略中国在促成该协议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而只讨论中东安全问题本身。“这不只关乎中国。”美国Axios新闻网记者劳乐对此解读美国有意强调将伊朗拉回谈判桌靠的是“压力”,而不是“邀请”。柯比在对记者的发言中这样表示,沙特方面向美国通报了将与伊朗会谈的消息,美国也没有直接参与到这一份协议当中。
        而在稍早些时候所发布的一份声明中,柯比则表示,美国“一直鼓励直接对话和外交,以帮助缓解紧张局势和减少冲突风险”。他还称,“伊朗人是否会遵守他们在协议中的承诺还有待观察。”
        沙特和伊朗这对“历史宿敌”达成和解,也引起了以色列的注意。
        以色列前总理贝内特3月10日在推特发文称,这对伊朗来说是一个政治胜利,但对于以色列来说,“是一个严重而危险的事态发展”。他认为,这对以色列建立地区联盟对抗伊朗的努力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贝内特将此归咎于以色列现任总理内塔尼亚胡,称这是内塔尼亚胡政府的“一次彻底失败,源于政治上的忽视、软弱和国内的冲突”。他写道:“全球都在看着以色列正进行有计划的自我毁灭……内塔尼亚胡政府在经济、政治和安全方面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美媒夸中国:
    与美国人权说教不同
        断交七年后,沙特与伊朗复交的消息引发国际震动。美国《华尔街日报》3月11日发表文章形容,与美国灌输人权说辞的做法不同,中国奉行的对话政策在中东地区许多国家眼里很有吸引力。中国斡旋伊朗和沙特和解加速了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调整,一个新的现实正在浮现:当美国越来越把精力放在乌克兰和亚洲之际,中东地区正试图摆脱旧分歧,解决彼此之间的纠纷,缓解紧张局势——而且是在没有美国参与的情况下。
        文章注意到,中东地区在“阿拉伯之春”期间爆发的敌对情绪正在逐渐消退。随着沙特与伊朗和解,土耳其正努力与沙特实现关系正常化,卡塔尔在修复与波斯湾邻国的裂痕,以色列试图拉近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连地区内的一些主要逊尼派政府都在与什叶派掌权的叙利亚接触。
        “大部分和解都是在没有美国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与近几十年来的情况截然不同。”文章写道,由于受到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困扰,华盛顿正在退出其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这引发了盟友对美国是否还能提供安全保障的质疑。
        文章称,俄乌冲突期间,俄罗斯与伊朗建立了更深层次的军事关系,而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这使得中国在寻求中东局势稳定方面拥有更大的利益和影响力。伊朗与美国没有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但中国与伊朗和沙特都有着密切的外交、经济关系和影响力。
        多年来,中国一直以石油消费者的身份行事,在其他方面基本上不参与中东地区的争端。现在中国表明,他们能提供与美国不同的东西——与各方沟通和对话,而不是灌输人权说辞,这对该地区的许多国家来说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前景。
        《华尔街日报》评价称,伊沙协议彰显中国的外交模式取得了胜利,而在中东事务取得突破,也是中国愿意在国际争端中发挥影响力的切实证明。
        报道援引外交政策分析人士表示,这一发展令人惊讶,尽管美国在中东地区拥有重要的历史角色和军事足迹,但中国凭借这经济和外交实力,也正在该地区崛起,此次协议就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模式。
        “过去,美国是(中东地区)不可或缺的力量。”大西洋理事会全球中国中心驻以色列学者陶文亚认为,但现在,中国是中东地区不可或缺的大国,这是事实。
        NPR在报道中同样援引专家观点认为,这一协议是中国的一次重大外交胜利,表明在中美之间日益加剧的竞争之下,中东地区国家并不想在两个大国之间选边站队。此外,中国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正是因为其在中东地区与别国交往时,奉行“不干涉原则”这一外交政策。
        CNBC援引非营利组织“国际危机组织”(ICG)海湾问题高级分析师安娜·雅各布斯的话称,这一突破性事件对该地区是一个好消息,表明对话是积极且足够的。雅各布斯强调,除了中国,包括伊拉克和阿曼等国也为协议达成发挥了作用,该协议表明中国以新的方式加强了在该地区的作用,“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胜利”。
        大西洋理事会中东项目非常驻高级研究员安德鲁·皮克表示,伊朗和沙特的关系正常化,是海湾地区在“后美国时代”寻求安全的另一个方案,从中斡旋的中国和伊拉克等国是赢家。
        大西洋理事会中东项目副主任马苏德·莫斯塔亚比称,在中国斡旋下,沙伊两国取得外交突破,可能标志着中东迎来新时代,同时美国作为该地区“和平缔造者”的信誉受到损害。长此以往,更多地区可能会更信任中国作为问题调解人,而非美国。
        英国智库皇家联合研究所副研究员迈克尔·斯蒂芬斯也赞同上述观点,不过他仍指出,现阶段,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正在(中东地区)失去影响力,毕竟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仍然比中国要强,同时美国与以色列的关系也更为强劲。
        而曾经在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负责近东事务的国家情报官员乔纳森·帕尼科夫则表示,正是因为看到了中国在中东政治角色上的崛起,这更应该给美国政策制定者敲响警钟:离开中东,甚至是放弃与长期盟友的紧密关系,你只会留下一个真空,让中国得以来填补。他声称,若中国主导中东,将从根本上“破坏美国的商业、能源和国家安全”。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3月11日就沙特和伊朗北京对话答记者问时强调,中国在中东地区没有任何私利,尊重中东国家主人翁地位,反对在中东搞地缘政治竞争,无意也不会去填补所谓“真空”或搞排他小圈子。中国始终认为中东的未来应当掌握在中东国家手中,始终支持中东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发展道路,支持中东国家通过对话协商化解分歧,共同促进地区长治久安。(据观察者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