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俄“脱钩”?大批西方企业留下了

  • 安峥

        去年2月,当俄罗斯发起对乌特别军事行动时,一众西方企业迅速摆出撤出俄罗斯的姿态。西方媒体也鼓吹,要与俄罗斯“经济脱钩”。
        然而,一年过后,美国《纽约时报》、英国《金融时报》等外媒发现,尽管受到西方制裁、乌克兰和人权组织抵制等方面影响,但至今仍有数以百计的西方企业继续在俄罗斯运营,其中不乏基本面良好的欧美知名企业。
        瑞士研究人员的一项报告质疑,当西方国家政府将俄罗斯视为“地缘政治竞争对手”时,西方企业真的愿意与重要市场“一刀两断?”
    “留下派”“搁浅派”居多
        时间倒回去年2月,随着乌克兰危机骤然升级,一些西方企业开始表明立场:美国麦当劳在进入俄罗斯32年后拆除“金色拱门”,法国汽车制造商雷诺以1卢布的象征性价格出售其工厂……不过,与这些“撤出派”形成对比,一些西方企业似乎并无去意。
        法国最大的连锁超市之一欧尚在俄罗斯设有约230家门店,至今一直营业,并表示打算继续保持下来。
        除了欧尚这样的“留下派”,还有一些西方企业属于“搁浅派”。它们在去年春天高调喊出“退出俄罗斯”。一年过去了,它们缩减了在俄业务,但退出计划基本停滞。英国石油公司、美国制药巨头辉瑞、美国烟草巨头菲利普·莫里斯都是其中的代表。
        “截至去年11月底,与俄罗斯完全断绝关系的西方企业数量极为有限。”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和瑞士圣加仑大学1月发布的一项研究称,在来自欧洲、美国、日本、英国和加拿大的约1400家企业中,剥离了至少一家俄罗斯子公司的只有约8.5%,只占西方企业在俄版图的很小一部分。这一撤资率在去年第四季度几无变化。
        基辅经济学院3月汇总逾3000家在俄企业的调查显示,继续正常运营的外企超过1735家,完全撤出的只有201家。美国耶鲁大学3月的调查则显示,自去年2月以来,逾1200家外国企业中的绝大多数缩减了在俄业务,但真正撤出的企业数量不详。
    欲走还留为哪般
        人们好奇,为何很多西方企业“弯弓搭箭”,却又欲走还留?
        一些西方企业将“撤出行动”遇阻归咎于俄罗斯不断变化的规则。去年3月开始,在西方加大对俄制裁后,俄罗斯也出台反制措施,收紧国有化规定,将恶意破产列为触发因素。外国公司出售在俄资产要得到俄财政部批准,批准程序可能耗时数月。如果外国企业故意进行大规模破产,其管理层可能被追究欺诈等刑事责任。
        欧尚援引相关条款回应乌方指控。它指出,如果关闭公司,将被俄罗斯当局视为破产,当地高管可能面临诉讼,欧尚在俄投资了20多年的数百家超市将被查封。荷兰啤酒公司喜力也表示,此类规定拖延了公司剥离在俄资产的努力。在去年3月宣布停止在俄销售后,喜力“收到俄检方的警告”,即暂停或关闭其俄罗斯子公司将被视为故意破产,可能导致公司国有化。它被迫维持销售。
        不过,欧尚的上述解释并没有让乌克兰官员放心。喜力也因俄罗斯子公司去年继续推出数十种新产品被贴上“俄罗斯支持者”的标签。
        综合舆论观点,一些西方企业试图强调剥离在俄资产面临的官僚阻力和潜在成本。客观上,离开的过程可能确实比预期的复杂。但同样重要的是,主观上,下定离开的决心也很艰难。许多西方企业不甘心放弃俄罗斯这个利润丰厚的巨大市场,不想将市场份额拱手让给其他竞争对手。
        有数据显示,欧尚2021年在俄销售额为32亿欧元,占欧尚总收入10%。烟草企业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去年在俄罗斯的收入约占其总收入的8%。
        也正因如此,另一些西方企业试图为日后重返俄罗斯留下“后门”。世界第三大啤酒制造商嘉士伯正试图为其俄罗斯啤酒厂寻找买家。一项关键条件是,买家要同意提供一项回购条款,即允许嘉士伯在适当时间重返俄罗斯市场。“俄罗斯是一个重要国家,如今正经历艰难。但市场将保持不变。总有一天,情况会恢复正常。”雷诺公司前CEO戈恩去年在黎巴嫩接受法媒采访时说。(据《解放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