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3月20日,美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发动伊拉克战争,造成20多万平民死亡、900多万民众流离失所。但后来的事实表明,所谓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完全是谎言。2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应询中指出,美国以谎言为借口发动伊拉克战争,给伊拉克和中东地区带来深重灾难,也对世界和平与稳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教训极其深刻,值得美方深刻反思,也令世界警醒。“打着‘民主’旗号向外推销本国民主模式,恰恰是反民主的。令人忧虑的是,美国显然并未真正吸取伊拉克战争的教训,伊战后又接连参与利比亚、叙利亚冲突,依旧在四处兜售美式民主。人们有理由质问:谁又要将为美国霸权付出下一个代价沉重的20年?”汪文斌强调。
在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20年之际,外界格外关注中国给伊拉克带来的希望及在整个中东扮演的和平缔造者角色。
美国仍不死心
虽然美国2021年正式宣布结束在伊拉克的战斗任务,然而如今的它仍选择盘踞在该国不肯离去。就在伊拉克战争20周年前夕,美国防长奥斯汀在3月访问埃及行程中“抽空”,于7日“突访”伊拉克。奥斯汀是拜登政府上台后到访伊拉克的美国最高级别内阁官员,同时也是美军撤离伊拉克前的最后一位美军指挥官。此次在伊拉克,奥斯汀宣称美军“将在伊拉克政府邀请下继续留驻伊拉克”,驻伊美军将发挥“非战斗性的顾问、协助和赋能”作用,以“帮助伊方打击恐怖主义”。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目前在伊拉克驻军2500人,在叙利亚驻军900人。
有分析指出,与特朗普时代不同,拜登政府想以“帮助反恐”为借口继续留在伊拉克。奥斯汀此行旨在试图减弱伊朗对伊拉克影响的努力。据路透社报道,伊朗支持的伊拉克民兵组织不时用火箭弹袭击美军及美国驻巴格达使馆。报道还援引美政府官员的话称:“我认为,伊拉克领导人与我们一样,都不愿意看着伊拉克成为美国与伊朗发生冲突的战场。”
由于美国接连的干预,中东地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面临着被教派冲突“撕裂”的危险。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刊文称,今年伊拉克什叶派内斗或将打破伊国内“具有欺骗性的平静”。一旦伊拉克再度陷入暴力,亲伊朗势力可能占据优势,届时西方在伊拉克的所谓“传统建国方案”就很难奏效了。另有观察认为,伊朗对伊拉克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伊拉克的外交天平很容易向伊朗一侧倾斜,而这是美国所不愿意看到的。拉住伊拉克,遏制伊朗,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战略选择。
“中国人为我们带来生机”
总部位于华盛顿的非政府组织“冲突中的平民中心”称,美国入侵伊拉克给巴格达留下的除了平民伤亡外,还有被破坏殆尽的重要基础设施。32岁的伊拉克安全工程师瓦利德表示,20年前美国入侵伊拉克时,他还是一名学生,而现在伊拉克已从战争走向重建。瓦利德称,作为伊拉克学校建设的主要参与者,中国电力建设集团给伊拉克带来希望,为伊拉克人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2021年底,在伊拉克总理的见证下,伊拉克与中国电力建设集团以及中电国际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协议,两家中企将帮助伊拉克修建1000所学校。
除修建学校外,中国还在帮助伊拉克修建港口,在曾被称为“东方威尼斯”的伊拉克第一大港巴士拉,中交天津航道局员工正和当地人一起奋战在新港口一期疏浚工程现场。这是响应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沿线重点工程,港池疏浚总面积约330万平方米,总工程量约4800万立方米,计划于2025年7月完工。届时,伊拉克新港口将成为中东地区最大港口,彻底扭转伊拉克海岸线短、港口吞吐能力差的状况。
“自我记事以来,我的国家每天都在打仗,我们失去了工作,也失去了家园。每个人都渴望战后重建,渴望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参加新港口一期疏浚的伊拉克青年侯赛因表示,随着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伊拉克新港口迎来了中国建设者,他们疏通航道、建造码头、铺平道路,唤醒了这座沉睡40多年的港口。
伊拉克与中国的交往历史源远流长,古老的中华文明和两河文明在古丝绸之路上相遇相知,历史文献中记载着大量伊中友好交往的故事。伊拉克也是最早加入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阿拉伯国家之一。近年来,中交天津航道局本着“优先发展海外”战略,为实现伊拉克战后重建、经济振兴提供着“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
项目施工员白翰学是侯赛因最好的中国朋友,他们年龄相仿,经常一起工作,一起聊天。“白(翰学)带我从基层岗位做起,面对面教,手把手示范,让我从行业新人逐渐成长,与其说他是我的朋友,不如说他更像是我的老师!”侯赛因介绍说。巴士拉被称为“世界热极”,夏季日平均温度高达50摄氏度以上,工作环境较为艰苦。作为当地人的侯赛因也主动帮助他的中国朋友们度过炎热的夏季。“每当看到中国的大船在海上施工时,我浑身就充满干劲,船身每移动一米,我离梦想就近了一步,中国人是友谊的使者,为我们带来生机,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侯赛因眺望着港口,激动地说。
除了建学校、修码头外,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企业还在伊拉克参与油田、电站、水泥厂、水处理厂等建设项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历史机遇,将是伊拉克经济摆脱几乎完全依赖石油出口收入的机会。”塔米米说,正在重建的伊拉克充满希望并需要来自中国的经验,通过“一带一路”项目,伊拉克同中国的合作也将更加紧密。
“美国使中东地区陷入混乱”
在伊拉克战争爆发20年之际,央视总台记者专访了伊拉克前临时政府总理伊亚德·阿拉维。阿拉维表示,美国在伊拉克犯下累累罪行,导致伊拉克陷入持续混乱,并使地区局势愈加恶化。
阿拉维表示,美国入侵伊拉克后,解散了伊拉克原有的军队和安全机构,使伊拉克全国安全形势变得极度混乱。美国对伊拉克采取的民族和教派分化政策,也让伊拉克人难以团结起来。美国在伊拉克制造混乱,通过外溢影响,让整个中东地区动荡不安,使得美国可以更加轻易地控制中东。同时,也为极端组织的兴起埋下伏笔。
阿拉维表示,从2003年3月美国入侵伊拉克,到2011年12月美国正式宣布伊拉克任务结束,美国对伊拉克进行了长达近9年的军事占领。其间,伊拉克各地发起反抗美国的抵抗运动。“在美国宣布占领伊拉克后,我立刻意识到了美国的真正目的,我曾警告他们,如果美国军队在伊拉克停留超过两个月,反抗美军的抵抗运动将以惊人的速度兴起。”
阿拉维指出,虽然美国宣布在2011年底从伊拉克撤军,但时至今日,仍有美军基地和军事人员留在伊拉克境内。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伊拉克、监视周边国家、保证美国在中东的利益。
阿拉维表示,随着伊拉克两个重要邻国沙特和伊朗在中国的斡旋下同意恢复外交关系,伊拉克也将从中受益。阿拉维说,对比中国和美国在中东的政策,公道自在人心。
这一幕让美国“深感不安”
日前伊朗、沙特在中国的斡旋下恢复中断7年的外交关系,正带动整个中东地区。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19日抵达阿布扎比,与阿联酋总统穆罕默德进行“建设性”会谈。路透社称,沙特阿拉伯与对手伊朗达成恢复外交关系的协议,为地区国家与大马士革进行对话打开大门,阿拉伯国家正在建立起一种共识,即孤立叙利亚是行不通的。
根据叙利亚总统府的声明,巴沙尔偕夫人以及由叙政府高官组成的代表团访问阿联酋,与穆罕默德总统举行会晤。巴沙尔在会晤时“称赞阿联酋在加强阿拉伯国家间关系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阿联酋通讯社报道说,穆罕默德当天与巴沙尔会晤时说:“叙利亚与各个阿拉伯兄弟分开已久,是时候接回你们、让你们重回阿拉伯怀抱了。”他还强调,叙利亚是“阿拉伯(世界)安全的基本支柱”,阿联酋愿意加强与叙利亚的合作。
据报道,叙利亚在内战爆发后遭到阿拉伯国家的政治孤立,也被暂停了阿盟成员国资格。近来,以土叙地震为契机,不少中东国家向叙利亚表示慰问,甚至提供援助,震灾带来的外交和解势头有助于大马士革增进与一些中东国家间的关系。巴沙尔此次到访阿布扎比受到隆重的欢迎。美国国务院18日表示“深为失望和不安”,称美方不支持其他国家与巴沙尔政府关系正常化,也不会取消对叙制裁。
法新社提到,在伊朗、沙特达成“北京协议”不到两周,伊朗总统办公室负责政治事务的副主任穆罕默德·贾姆希迪19日说,伊朗总统莱希日前收到沙特阿拉伯国王萨勒曼邀请访沙的信函,莱希对邀请表示欢迎,强调伊朗已就同沙特扩大关系做好准备。
3月16日,《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以“中国如何预示中东多极化的开始”为标题的评论文章,作者大卫·伊格内修斯在文中提到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就此事接受其采访的观点。
“我认为这是中东战略格局的一个重大变化。”基辛格告诉伊格内修斯,沙伊“北京对话”这一重大外交成果,与20世纪70年代他自己以及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中美建交前的对华接触,“在外交方式上非常类似”。
基辛格指出,从短期来看,此事有利于缓和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对各方都有好处;而从长期来看,中国以“和平缔造者”的角色出现,“改变了国际外交的职权范围”。伊格内修斯对此解读称,这表明美国不再是中东地区不可或缺的力量,不再是唯一强大到足以促成和平协议的国家,如今中国也拥有这种号召力。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分析称,中东国家关系之所以正在进入新的调整与缓和期,一是因为各国求和平、谋发展的意识和行动加强;二是中国成功促成沙特和伊朗两个宿敌握手言和的后续示范效应使然;三是地区国家觉得美国靠不住,因此像阿联酋、沙特等美国的传统盟友不再忌惮其压力和反对,向伊朗伸出“橄榄枝”。分析称,地区国家的和解有助于局势的稳定,弥补和平赤字,使中东地缘政治的演变轨迹朝令人鼓舞的方向发展。(据直新闻、环球网、央视新闻、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