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舟
3月,俄军终于完成对乌克兰东部地区小镇巴赫穆特的三面包围,并拿下近半城区。但在经历8个月的血战后,无论是誓言坚守的乌军还是缓慢推进的俄军,都已经感受到战线每一寸变化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在战线后方,俄乌两国民众对冲突有着不尽相同的感受:有人背井离乡,有人苦闷挣扎,有人幸运地尚未受到冲击。但无论是前线的士兵还是后方的居民,对和平的期待已在他们心底悄然增长。
最前线:士兵们太累了
每到冬去春来,融化的冬雪往往把东欧平原肥沃的黑土滋润得更加松软。对于农田里的冬小麦来说,这无疑是上天的恩赐;但对于行军打仗的士兵来说,这堪比地狱。
俄军在巴赫穆特的攻势正取得进展,不仅完全控制巴赫穆特东部城区,还从南北两侧对乌军补给路线实施封锁。面对危局,乌军再度拼命从西边向城内增援。然而,他们的对手除了俄军的炮火外,还有泥泞不堪的道路。
不久前,在距离巴赫穆特不远处,一群背负武器装备和军用口粮的乌克兰士兵站在泥泞中,紧张地等待着出发。从面相上看,他们年龄差别极大,既有20多岁的小伙,也有年约半百的大叔。当天空破晓后,他们将乘车前往巴赫穆特——俄乌冲突迄今为止历时最长也最为残酷的战场。
巴赫穆特是一个盐矿发达的城镇,尽管战前仅有7万余人,却有着历史遗留的发达坑道。负责增援的乌克兰士兵们说,他们现在的主要目标是阻止巴赫穆特被俄军全面包围。而对首都基辅的高官们来说,这些士兵最重要的作用只是把俄军牢牢牵制在巴赫穆特,哪怕他们手里的武器只是传统的苏制AK突击步枪和RPG-7火箭弹。相比之下,士兵们背包里的睡袋和地垫,以及罐头、果汁和能量饮料或许还更重要一些。在阴冷潮湿枯燥的战壕里撑过一整个没有暖气的漫长冬季后,坚守的乌克兰士兵已经筋疲力尽。
“他们并非没有战斗的动力,但他们太累了。”经常在前线与后方穿梭的装甲车司机谢尔盖说,他经常从战场上接走累垮的乌克兰士兵,“每天都在下雪或下雨”。
几个月来,在这片被双方士兵称为“真正的地狱”的地方,俄军仍冒着漫天的炮火和乌军的顽强抵抗缓慢推进。当这批乌克兰援兵挣扎着穿过灌木丛,抵达距离俄军不到2公里的阵地时,他们看到了积水深可及腰的战壕,看到了只有蜡烛照明的昏暗阴冷的地堡。“我们不需要这场战争。”其中一名士兵说,“我认为俄罗斯人也不需要。”
乌克兰:像回到中世纪
对于进入巴赫穆特的士兵来说,未来看起来很黯淡。但在巴赫穆特之外,由数百座城市和小镇构成了一道双方对峙的前线,北至顿巴斯,南到赫尔松,战壕、河流和其他屏障绵延约1000公里。而在这条对峙线后方,俄乌两国人民对这场冲突有着各自的理解与感受。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今年年初,已经有540多万乌克兰人在国内流离失所,810万乌克兰人在欧洲各国沦为难民——这两个数字都是欧洲自二战以来的最高纪录。
选择留下的乌克兰民众,生活也早已变得陌生。自去年克里米亚大桥遭遇袭击后,乌克兰境内基础设施频频遭遇袭击,用基辅市民的话说:“生活像是回到了中世纪。”
在白天,生活似乎还一如既往;可一到晚上,城市就笼罩在黑暗中。夜间车祸率飙升,父母纷纷给孩子穿上反光衣。为了避免能源系统彻底崩溃,乌克兰被迫在全国实施电力配给,分区轮流停电,其中首都基辅的居民社区一度每天停电12小时。有时停电时间过久,冰箱里的食物还会变质,家里更谈不上供暖。
俄罗斯:要从长远考虑
对于大多数俄罗斯人来说,他们对冲突的感知并不如乌克兰人那般强烈。尤其是在俄罗斯经济承受住了西方前所未有的制裁,甚至远好于预期的背景下,莫斯科市民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改变。
雷诺、大众和奔驰等西方汽车品牌的撤出造成一些影响,但俄罗斯企业和民众并非没有别的选择。俄罗斯《汽车商业评论》2月报道,奇瑞、吉利、哈弗、江淮等中国汽车品牌在俄罗斯颇受青睐,中国已成为俄罗斯进口乘用车的主要来源国。
俄罗斯经济韧性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强劲的能源出口。不过,基辅经济学院的专家认为,随着欧洲能源制裁生效,今年将成为俄罗斯经济的转折年。
但也有经济学家不这么看。德国国际与安全事务研究所的俄罗斯经济专家克鲁格表示,俄罗斯有能力经受住石油收入的短期暴跌,“虽然国内生产总值(GDP)可能遭到严重打击,但国家不会破产,经济也不会崩溃”。在他看来,俄罗斯作为一个大国的韧性不容低估,但真正的挑战来自与世界市场的长期脱节。假如计算机芯片等西方技术产品对俄罗斯长期封闭,那么俄罗斯将错失追赶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机遇。(据新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