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赚了那么多,德意志银行股价还是崩了

  • 陶短房

        当地时间3月24日,欧洲主要金融机构之一德意志银行股价下跌8.53%,盘中一度暴跌12%以上,引发业界担忧。这是继美国加州硅谷银行、纽约签名银行、美国第一共和银行和瑞士信贷银行后,又一家面临剧烈冲击的商业银行。
    崩盘是市场连锁反应?
        从3月10日硅谷银行宣布破产至3月24日德意志银行股价崩盘,前后不过两个交易周。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德国央行行长内格尔当天稍晚试图用轻松的语言给出“合理”解读,称在一系列美国区域性银行和瑞信发生“有趣事件”后,“几周内的道路往往会坎坷不平”。
        而德国总理朔尔茨在当天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则强调德意志银行“已彻底重组并实现了商业模式的现代化”,且“非常有利可图”。
        德意志银行总资产高达1.324兆美元(2021年12月底),自2011年起成为欧洲第一大投资银行,也是全球第一大外汇交易商。纽约马拉松资产管理公司首席执行官(CEO)理查兹就坦言,德意志银行是一家“大到不能倒”的银行。一些业内人士则指出,和瑞信不同,德意志银行2022年录得净利润57亿欧元,是2007年以来最高的,“无论如何也不该发生市场所担心的事”。但另一些分析家指出,市场瞄准德意志银行并非“无理取闹”。
        当始自硅谷银行、放大自瑞信的“多米诺骨牌”一张张翻倒在德意志银行前,整个欧洲投资市场都不免为之战栗,也就在情理中了。
        更重要的是,3月初刚刚获得“年度最佳商业银行”奖的硅谷银行在发完奖金后随即暴雷破产,瑞信也在一系列“背信弃义”后转嫁危机一走了之。这足以令市场和投资者担心,欧美银行可能有看不见的硬伤被隐瞒。
        尽管看上去德意志银行似乎“不太可能真的倒下”,但“对问题传染的担忧本身也会传染”。
    不当安抚可能帮倒忙
        事实上,鉴于欧洲所谓“大到不能倒”的“系统性银行”多达120家。
        2022年,欧洲央行就曾宣布,总金额达600亿欧元、通过对欧洲银行征收年费募集基金资本,专用于“必要时”对这些“系统性银行”进行救助的“单一处置基金”(SRF)扩容一倍,称之为“欧洲稳定机制”(ESM)。但由于欧盟表决机制的颟顸,在意大利的拆台下,这项机制不了了之。
        一些分析家认为,救助机制的拟设而未设“甚至比从未曾虑及更糟,因为这不仅令投资者恐慌和失望,也让无孔不入的对冲基金嗅到了刀口的血腥”。
        《财富》杂志发文称,当全面危机爆发,市场和投资者开始怀疑金融机构信誉,且一个又一个暴雷证明这些怀疑不无道理之际,不当安抚会帮倒忙。文章还指出,朔尔茨为安抚德意志银行投资者和储户,说“这是一家非常赚钱的银行,没有任何理由担心”,这句话和硅谷银行CEO贝克尔3月9日的表态几乎一字不差——但硅谷银行3月10日破产了。
        “不当安抚”还不止于此:美国财长耶伦和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近日就是否“一揽子救助”朝三暮四,不但相互矛盾,而且自己和自己“打架”;瑞士为快速消化瑞信“巨雷”,宣布多达172亿美元的额外一级资本(AT1)全部减记为零,甚至专门紧急立法以赋予这一“霸王条款”以“合法性”……
        正如某位金融学者所言,“金融市场上真正的资本是信任,倘人们开始对自己的金融机构丧失信任,那么一切将会土崩瓦解”。
        或许,今天的德意志银行真的“无大病”,但对欧美金融机构,以至于整个金融监管体系“失去信任”,才是当前和未来最可深虑的“悬湖”。(据《新京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