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夺命烟雾:伦敦人的惨痛记忆

  •  姜森

        英国伦敦的雾很有名,故被称为“雾都”。雾,多少带有一些浪漫、神秘的色彩。然而,伦敦人似乎不太喜欢雾。70年前,促使伦敦人向大雾宣战的,是一场持续了整整4天、夺去1.2万人生命的的烟雾。
    夺去1.2万人的生命
        1952年12月5日,一场意料之中却又大大出乎人们意料的烟雾,突然将整个伦敦笼罩于其中。伦敦居民一早醒来,纵使早已习惯在浓雾中生活,也被眼前这一幕惊呆了。只见比往日更浓的烟雾将城市彻底包裹,人们几乎看不到稍远地方的任何东西,能见度只有几英尺,甚至到了“遛狗不见狗”的地步。除了看不清,很多人还觉得眼睛和鼻子很不舒服,禁不住打喷嚏、流眼泪。
        这场烟雾很快便对伦敦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面对如此浓烈的大雾,伦敦机场不得不取消了所有航班。马路上的汽车如蜗牛般爬行,即使开着车头灯,司机也看不清稍远一点的路况,只能一点一点地往前蹭。即使如此,仍不时发生交通事故。幸好所有汽车的速度都很慢,没有造成严重的伤亡,只是加剧了道路的拥堵。伦敦的大街小巷都排起了汽车“长龙”,心急如焚的司机拼命按喇叭,“长龙”却丝毫不见移动。
        行走在街上的人大都提着煤油灯,即便如此,也只能沿着马路护栏或房屋墙壁摸索前行。有人甚至连自己的双脚都看不清,稍有不慎就会被绊倒。
        烟雾不但遮挡了人们的视线,还影响了伦敦各行各业的经营。无处不在的烟雾“入侵”室内,电影院和剧院被迫关门,因为观众根本看不清银幕上放映或台上演的到底是什么。这天是星期六,晚上萨德勒威尔斯剧场上演莎士比亚的名剧。不知是谁中途退场,打开剧场大门却没有及时关上,浓雾趁机钻了进来。很快,话剧变成了“广播剧”,观众们只听得见熟悉的台词,却看不到演员的身影——浓雾把舞台包裹得严严实实。没过多会儿,流芳百世的台词也没人继续念下去了,只剩下演员和观众们持续不断的咳嗽声。剧场方面只得宣布终止演出,让大家赶快逃离。
        整个城市受到的另一个严重影响是犯罪率上升。在大雾的“掩护”下,窃贼破门而入;匪徒站在街角,一有机会就抢走女人的挎包。没人能看清抢包的人,执法人员也无从着手调查。
        以上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更糟糕的是,伦敦居民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烟雾夹杂着各种气味,且含有大量有害物质。整个伦敦似乎被放进了一个“臭鸡蛋”中。居民只要出门就会戴上口罩,但这并不能阻挡刺鼻的气味。很多人感到胸口窒闷、呼吸困难,街上到处都能听到剧烈的咳嗽声,甚至呕吐声。
        据当时的一位美国外交官回忆:“我们乘坐飞机抵达伦敦时,因为机场烟雾弥漫,所以飞机只能降落在伦敦南面32公里处的一个小型机场。踏出机舱门的那一刻,一股硫酸和煤烟的气味扑面而来。接下来的几天情况非常糟糕,夜里在伦敦的街道上行走,口中会有一种莫名的金属味道,鼻子、咽喉以及眼睛都会受到辛辣般的刺激……”
        烟雾中附着许多有害物质,不仅加重了人们呼吸道的负担,甚至会危及生命。最先对突然而至的烟雾有所反应的,是参加当地一场畜牧业展览会的牛。在展会现场,350头牛中有52头中毒,其中14头濒临死亡,1头当场死亡。连健壮的牛都承受不了这种烟雾,它对人类的损害可想而知。
        据相关部门检测,当时被烟雾笼罩的伦敦,烟尘浓度最高时是正常水平的10倍;二氧化硫的最高浓度是正常水平的7倍。伦敦居民中身体出问题的人越来越多,数不清的人患上了呼吸道疾病,医院人满为患。在短短5天内,有4000多人因这场毒雾丧生。
        1952年12月10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冷空气拯救了伦敦。因为它的到来,毒雾终于被驱散。
        然而,事情远未结束,毒雾带来的后遗症依然在伦敦肆虐。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里,又有8000余人死于呼吸道疾病所引起的并发症。除此之外,还有成千上万的人患上了支气管炎、冠心病、肺结核、心脏病、肺炎等疾病。这些疾病大都伴随他们一生。
    “元凶”和“帮凶”
        那么,夺命烟雾是如何形成的呢?其“元凶”就是工业排放和居民取暖烧煤所生成的烟雾,而“帮凶”是所谓“逆温层天气”(因缺少空气的流动而出现的逆温现象,地表上暖气层覆盖了冷气层)。
        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了强大的国力,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伦敦上空的烟尘和有毒气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工业排放。当时伦敦市区建有大批需要烧煤才能生产的工厂,这些工厂昼夜不停地生产,向伦敦上空排放了大量烟尘和有毒气体。更重要的是,这些工厂为了节约成本,都选择将烟囱建得很低。也就是说,烟尘和有毒气体直接被排放到低空中,非常不利于消散。
        其二是居民取暖烧煤生成的烟雾。伦敦居民取暖所用的煤炭没有工业用煤多。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家庭用煤所产生的烟尘和有毒气体远超工业用煤。
        工业排放和居民取暖烧煤是生成大量烟雾的主因,而“逆温层天气”是一个重要诱因。
        自英国工业革命起,伦敦的环境污染问题就长期存在。那么,伤亡如此大的夺命烟雾为什么会在1952年形成呢?研究表明,这要归咎于当年伦敦出现的“逆温层天气”。
        “逆温层天气”进一步阻碍了雾气散去。雾气与烟尘、有毒气体相互融合在一起,最终促成了这一骇人听闻的空气污染事件。夺命烟雾的化学原理,多年以后才被厘清。
    被迫推动环保立法
        伦敦烟雾事件直接及间接导致共1.2万人丧生,这才引起英国政府的重视。
        在伦敦这座城市的历史中,雾霾早已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早在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加冕时,雾霾天气就在影响伦敦市民的日常出行。当时甚至有专门拿着照明设备有偿带路的人。最初市民并没有意识到雾霾的危害,只是发现一些不可思议的现象,比如马戏团里的动物呼吸困难,家中的家具表面覆盖一层灰尘,等等。
        1863年伦敦开通地铁后,有乘客从烧煤的牵引机车里闻到浓重刺鼻的硫磺气味,便向英国政府反馈了这个问题,希望政府能够妥善解决。然而,政府对此置若罔闻,没有采取任何应对措施。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后,英国政府终于缓慢地行动起来,表示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并开始想办法解决。
        直到1956年,又发生了一次造成千余人丧生的空气污染事件。这一下英国议会承受不起来自民众的压力了,开始迅速推动环境保护立法,并鼓励家庭转用天然气取暖。伦敦市政府也行动起来,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冬季采取天然气集中供暖,从而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政府还强制将火电厂从城区迁往郊区。
        同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清洁空气法案》,将其列为全国必须遵守的通行法律。
        当时英国各大城市原本位于市区的发电厂和重工业企业,都因使用煤作为燃料而被迫迁往郊区。没有了发电厂和重工业企业,英国各大城市的大气能见度越来越高,空气越来越清新,天空也越来越蓝。
        英国政府也没有忽视对郊区环境的治理,要求相关企业必须建造高大的烟囱,从而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的能力。
        通过上述努力,到20世纪70年代,“雾都”伦敦的大气污染程度降低了80%,雾日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15天左右,基本上摘掉了“雾都”的帽子。
        此后,1974年至2007年,英国政府陆续出台了法令,这些法令在控制包括伦敦在内的全英国的大气污染,以及保护城市环境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据《检察风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