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车伪装:生存之所系

  • 梁梵

        2月24日起,北约多国陆续向乌克兰交付“豹”-2坦克,因事出紧急,这些坦克仅仅抹掉原主人的战术符号,整车迷彩涂装还保留原样,形同五花八门的“服饰秀”。以迷彩为代表的军事伪装术,主要对抗侦察,提高士兵和装备的战场生存力。大家比较熟悉的迷彩应用,就是迷彩军服。那么,坦克一类军车的迷彩又有什么讲究呢?
        今天,各国军车较普遍的迷彩图案是三色迷彩,通过各种搭配方式,帮助军车隐蔽于森林、丘陵、沙漠等不同场景里。有意思的是,1991年海湾战争中,匆忙运抵前线的美军坦克忙着涂抹标准的三色沙漠迷彩,受制于涂料不够和时间紧迫,美国兵通过观察沙特友军的坦克涂装,发现在当地沙漠环境下,单色的“沙漠黄”效果反倒强于费时费力的“三色迷彩色块”图案,于是乐开花的大兵们就把“沙漠黄”图案抄过来,并沿用至今。当然,不论使用哪种沙漠迷彩,车辆只要在沙漠中行驶一段时间,都会被沙尘覆盖,如何掩盖车身外形轮廓,就成为沙漠伪装的头号课题。
        大部分军车迷彩都针对野战,但从21世纪起,侧重城市战环境的数码迷彩深受各国军界重视。相比传统的四色或三色迷彩都用大型色块相互接触,数码迷彩却选择连续的不同颜色小色块布局,其接触面形成的线条呈现碎片化,不易被敌方辨别。美军曾进行过试验,发现数码迷彩车辆与使用三色迷彩的车辆相比,在1000米外可减少50%的肉眼识别概率。这种思路跟昔日盛行于欧美海军的“眩晕迷彩”有异曲同工之妙,当年军舰在船体上涂抹斑马状平行色块,这些色块伴随运动中的军舰,可以扭曲艇体轮廓,即使被敌舰水兵肉眼发现,也很难判断目标实际航向、航速甚至距离,哪怕拍照也很难对焦。
        数码迷彩将背景图像中的颜色、纹理及其分布等信息密码进行像素化表达,并在装备表面上进行复制和再现,克服了传统迷彩只在特定侦察距离上才具有伪装效果的不足,在不同的侦察距离上均具有良好的背景融合性,可对付高分辨率航空航天光学成像侦察,伪装效果更佳。根据目标的特点和所处的背景特征,数码迷彩既可设计成武器装备的变形迷彩,也可设计成固定军事设施的仿造迷彩。数码迷彩的凹凸感和层次感强,背景精细特征模拟效果好。
        当然,随着高性能红外传感器的普及,单靠迷彩涂装,军车已无法达到伪装效果。多年前,英国BAE系统公司公布瑞典分部研发的Adapliv反应式红外隐身系统,可让坦克的红外信号降低到跟丰田皮卡相当的程度,甚至能与背景树丛融为一体。该系统由许多块六角变温瓷砖组成,每个瓷砖都有独立的半导体,既可制冷,也可制热。通过电脑设定,系统可分别调节不同瓷砖温度,有的产生热源,有的产生低温,通过数据库里的数据,模拟各种不同车辆或自然物体的红外特征。
        以色列Eltics公司发展的“黑孤”红外隐身系统与Adapliv类似,但工作原理有所不同。该系统是利用朝向车后的热成像仪收集周围红外信号数据,然后将相关数据经过电脑复制在位于车身两侧和前后方的低温电热板,这样在敌军热成像仪中,只会出现与车辆周围环境相同的红外图像,使车辆完全“隐身”。目前,“黑狐”可使用的最大电热板面积为80平方米,可装在大型车辆上,对付红外波长范围包括3至5微米或8至12微米波长的热成像仪。该系统除用于伪装,还可用于红外欺骗,比如在吉普车上安装“黑狐”,将自身红外特征放大为坦克,在夜晚机动,能吸引敌军注意力,而真正的坦克部队却趁机转移至别处。Eltics的发展目标是将“黑狐”的电热板改进为透明式,这样就能安装在军车风挡上,实现“全车隐身”。
        美国Armor Works公司也推出名为TartiCam的3D战术伪装套件,可安装在各种装甲车上,能同时降低被红外传感器、雷达或光学器材探测的概率。这种套件的伪装面板可呈现不规则的块状立体图形,这些图形具有不同高度,改变了传统装甲板的平面外形。众所周知,光学观测系统如果不能正确对焦,就无法完成测距,因此面对使用这种3D伪装套件的车辆,就很难第一时间发现它。伪装面板由树脂材料制成,不仅重量轻,且容易固定在装甲车辆外侧,其表面也可喷涂反红外或雷达吸波涂料,进一步降低被敌方探测的可能。
        据悉,英国BAE系统公司正秘密开发名为“电子墨水”的主动迷彩伪装系统,可将车辆周围环境图像显示到车身上。它利用安装在车身上的电子显示器扫描周围环境,然后利用“电子墨水”将车体颜色和轮廓变为与周围环境完全一致,随着车辆移动,车身外部颜色也会像变色龙一样根据环境发生变化。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红色警戒2》游戏中设想的“幻影坦克”就会成为现实,前一秒还是一棵树,下一秒就变成坦克,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据新民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