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 党史故事
诞生于东北解放战场的解放军铁道兵团
-
1949年5月,中央军委决定,以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为基础,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铁道兵团的成立,创建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广大指战员成为了国家“铁道建设的突击队”。
组织东北人民解放军护路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是在解放战争末期由原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扩编而成,作为工程技术兵种部队,是唯一一个不按数列番号排列的兵团。它往前可追溯至东北护路军,往后则发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员额最多时达到43万人。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我军挺进东北,建立与扩大东北解放区,开始接收日伪铁路管理机构,并组织和发动广大职工群众积极恢复与建立铁路系统的正常秩序。当时,东北地区的铁路经过日本关东军和伪满洲国长达十几年的建设和经营,在全国最为发达,日军也利用这些铁路从富饶的东北攫取了大量资源。
现在国共争夺大东北,我军又抢先一步,稠密的路网便利取代了传统的铁脚板和人力、畜力运输,让从关内来的八路军、新四军尝到了甜头。为适应东北地区形势发展的需要,确保铁路运输安全,支援前线作战和后方恢复生产,东北民主联军在加强铁路系统建设的同时,还先后在东满、西满、南满地区及中长等铁路线上组织了武装护路部队,执行保护铁路运输安全和协助接管铁路等任务。
1946年6月,东北民主联军铁道司令部(注:当年12月改称护路军司令部)正式成立,苏进为司令员,王光文、张鹤鸣为副司令员,总部设在由我军控制的北满大城市哈尔滨。为便于部队的统一组织指挥,护路军总部决定将何德全领导的东满护路大队、郭维城领导的西满护路保安队以及由彭敏、阎九祥、刘世忠在绥佳、绥滨、中长等铁路线上建立的铁路公安护路队,整编成7个步兵团和1个装甲大队。
从此,东北地区护路部队由分散走向统一,担负着约5000公里铁路的护路任务。1947年初,由刘振寰领导的渤海和东北回民支队3个大队,由陈波、郭延林领导的南满护路大队以及由北满各铁路线上的工人自卫队、铁路纠察队合编组成的铁路工人大队,又先后编入了护路军。此时,护路军的总兵力发展到了8546人。
这一年,东北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有利于我军的变化,除歼灭敌大量有生力量外,我军也先后收复了若干重要城镇,并且控制了不少铁路干线。
1948年1月8日,毛泽东主席电示东北人民解放军:“东北与华北敌人愈打愈少,几个月后,形势将起变化,请考虑某些铁路不破坏或只做战术性破坏,而不彻底破坏,以利我军尔后使用。”
3天后,东野回电中央军委,遵照毛主席的指示,除沈阳到锦州的铁路仍继续破坏外,其他铁路均不破坏,已破坏者,正在修复中。这时,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也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护路军,并将第6、7团和第4、5团分别合编为第1、2铁道团。
两个铁道团在1948年2月编成后,即按照东野总部的作战意图,投入到紧张的铁路抢修中。铁道第1团与齐齐哈尔铁路管理局第1工程处一起,于1948年3月上旬从郑家屯向西抢修通辽至彰武间的铁路。这段线路破坏严重,还有很大一段是鼠疫区,不少老百姓致病死亡。
为了尽快把火车开往前线,广大指战员不顾死亡的威胁,采取了简单的防疫措施后,即闯进疫区,奋力抢修,提前于5月1日完成了任务。接着又于7月投入到彰武至新立屯、新立屯至西阜新间的铁路抢修,至8月中旬恢复了郑家屯至西阜新间的铁路运输。
铁道第2团从4月20日开始投入到吉长铁路的抢修,到8月18日,破坏严重的孤甸子至兴隆山段贯通,使吉长线可以从吉林一直延伸到长春市郊。
与此同时,护路军总部还抽调步兵第1、2团部分兵力,组成2个临时抢修大队,参加哈长铁路双城至陶赖昭间的铁路抢修,4月16日开始施工,6月3日恢复通车。上述铁路的修复,不仅沟通了新老解放区的经济联系,促进了解放区的生产发展,更对此后东北决战时的围攻长春、沈阳和解放锦州的作战提供了重要的运输保障。
独一无二的铁道纵队1948年夏,东北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仗越打越大,对于铁路运输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为了不间断野战部队的军需供给,保证其最迅速的运动,7月5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组织铁道运输修复工程局,隶属于东北铁路总局。
据此,中央军委东北分会决定以护路军为基础,吸收东北各铁路局的1200名铁道员工为技术骨干,并补入二线兵团8500人,组建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也称铁路修复工程局)。
中共中央东北局任命黄逸峰为局长(亦即铁道纵队首长),苏进为第一副局长兼纵队参谋长(8月改为李寿轩)、何伟为第二副局长兼政治部主任,武可久为第三副局长兼纵队总工程师。纵队机关以原护路军机关为主,另从牡丹江军区领导机关抽调一部分干部合并组成,设司令部、政治部、工程部、供给部、材料部、厂务部、卫生部,下辖第1、2、3、4支队(师级)和1个汽车大队,共1.8万余人。每个支队下辖桥梁大队和线路大队各1个,当年底又增加1个线路大队。
相比大家都熟悉的步兵纵队来讲,这个铁道纵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其他解放区,别说铁道支队、团了,就是一般的铁道连、排都没有,东北解放区一出手就是纵队级别的铁道部队。辽沈决战时,铁道纵队兵分四路,向锦州、长春、沈阳3个方向突击抢修战区被破坏铁路。各支队日夜奋战,连续抢修,均完成负责线路之胜利通车。1948年12月初,铁道纵队带第1、4支队入关参加平津战役,纵队机关移驻秦皇岛。在战役中,主要担负北戴河至后封台和后封台至滦县段的铁路抢修,即北宁铁路关内段。这两段铁路均于1949年1月下旬竣工。
同月,中央军委电令铁道纵队4个支队全部集中关内。纵队领导黄逸峰、武可久赴西柏坡向周恩来副主席汇报工作,还在石家庄参加了中央军委铁道部成立大会和首次铁路修复工作会议。会议确定:长江以北铁路抢修,应以便于野战军南下作战和加强关内外物资运送为主导方针,在具体部署上,要集中兵力首先抢通长江以北的铁路干线。
从1949年2月开始,铁道纵队机关移驻天津,不久又改称为第四野战军铁道纵队。各支队迅速投入铁路干线抢修之中。到8月份,将长江以北的平汉、津浦两条铁路主干线打通,有效地保证了华北、华东、中南广大区域内铁路运输畅通。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诞生渡江战役后,人民解放军乘胜南下追歼逃敌,为适应全国胜利的形势,修复建设全国的铁路,中央军委于1949年5月16日发布命令,将第四野战军铁道纵队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受军委铁道部直接领导。
兵团由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兼任司令员和政委,副部长吕正操兼任副司令员,李寿轩任参谋长,铁道部政治部主任王鹤峰兼任兵团政治部主任,武可久任工程部部长。兵团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工程部,仍下辖铁道纵队的4个铁道支队。6月,又将(北)平保(定)筑路工程处1160人改编为铁道兵团第1工程处,将华北军区特司所属之装甲列车总队调来改称铁道兵团铁甲总队。
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不仅为东北乃至全国的解放战争作出了自己巨大的贡献,而且也正是在这支队伍的基础上,诞生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这一崭新的兵种。
(据《新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