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期间,中国各地旅游消费热潮频上热搜,外媒关注到,亿万中国人享受着自己的假期。“中国公共假期带来后疫情时代旅游热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称,中国旅游业完全抓住本轮商机,为本国经济注入新活力的同时,还提振消费者的信心。还有外媒分析称,中国经济快速恢复的同时,带动了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美国也爆出一个惊人消息。
美国财长耶伦发出警告:美国联邦政府最早可能在6月初就没有钱来支付其财政义务了,这可能带来灾难性的违约风险。白宫警告称,如果发生债务违约,美国经济可能遭到严重损害,或导致数百万就业岗位丧失。目前,政策制定者正就提高债务上限问题展开角力。
“最火爆五一”和“6月初可能就没钱了”,中国的热闹场景和美国的“热闹”场景背后,不禁令人唏嘘。
“五一”消费成绩单来了
赶一场国风市集,换上汉服穿越时空,来一场和传统文化的邂逅;去一次野外露营,约上三五好友围炉煮茶,闲聊品茗;体验一把城市骑行、飞盘、陆地冲浪,变身运动潮人。数据显示,美团平台上新潮玩乐相关的订单量较春节假期增长超过200%。景区夜间演艺项目、夜间展览、Livehouse……丰富多彩的夜间商业形态延长了消费链条,助推夜间消费热度不断攀升。
美团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前三天,全国夜间消费规模占比达55%,较去年上涨134%。武汉、上海、南京、成都、杭州成“夜间游玩”搜索热度最高的城市,其中,重庆解放碑商圈、上海迪士尼商圈、武汉光谷商圈分别是夜间消费最旺的三大商圈。
记者从美团获悉,假期前三天,全国生活服务业线上日均消费规模较2019年同期增长133%,迎五年来最旺五一,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等地消费规模位居全国前五。其中,全国餐饮消费规模较2019年同期增长92%,景点门票订票量实现翻倍增长,人潮涌动间,国内经济韧性全面彰显,消费提振跑出加速度。
“五一”假期,人们积攒已久的外出游需求集中释放,出门热情远超往年,带动消费市场热气升腾,假期前三天,美团平台上异地用户消费占比相较2019年提升约10个百分点。
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假期前三天门票订单量峰值较今年春节增长78%,长线出行的住宿订单量较2019年增长超40%。
“满房”成了住宿业关键词,不少热门城市在节前已经一房难求。酒店、民宿也在不断丰富体验项目,延展消费场景,强化目的地属性,让游客住得舒适,玩得开心,“住着玩”的融合消费趋势愈发明显。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2023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9.0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80.56亿元,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0.66%。
据国铁集团数据,“五一”假期首日,全国铁路共发送旅客1966.1万人次,单日旅客发送人数创历史新高。此前,全国铁路旅客量在2019年、2021年“五一”假期曾两度刷新纪录。
公安部数据显示,5月2日全国高速公路流量创历史新高。交通运输部此前预计,今年“五一”假期全国高速公路日均流量将达5330万至5430万辆。这一预计值已高于2019年同期。
中国民航局数据显示,4月29日至5月3日,民航预计累计保障航班80089班,日均16017班,与2019年“五一”假期持平。
据商务部商务大数据监测,“五一”假期首日和第三天,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21.4%、15.6%。其中,重点餐饮企业销售额涨得越来越猛,涨幅从超三成扩大至超六成。
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截至5月3日下午17时30分,2023年五一档总票房(含预售)达14.71亿元,接近2019年五一档同期水平,相当于2021年五一档总票房的八成多。
美团研究院副院长厉基巍认为,“五一”假期掀起的消费热情,对于全年消费提振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扩大内需,持续激发消费潜力,助力国内经济向好向稳发展。
将引领亚太经济增长
“消费继续驱动中国经济复苏”,《华尔街日报》5月3日称,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4月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4%,这意味着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复苏态势良好。考虑到美欧经济在利率上升、通胀高企和银行业危机中失去动力,中国经济回暖对今年全球经济增长显得举足轻重。随着天气变暖,这一势头有望延续到夏季。
“中国将成为今年亚太地区经济增长关键驱动因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5月2日发布亚太地区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3年亚太地区经济增速为4.6%,高于2022年3.8%的增幅。其中,中国经济有望增长5.2%,将成为拉动亚太地区增长的关键因素。报告指出,尽管世界经济充满挑战,但亚太地区经济仍充满活力,这主要归因于中国经济快速恢复,以及印度经济增长保持韧性。预计亚太地区对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高达70%。报告说,虽然中国经济面临国际需求下降、一些主要经济体收紧货币政策等不利因素,但国内需求保持旺盛,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
世界经济论坛5月1日发布的《首席经济学家展望》也提出类似观点:在一项对“不同区域2023年经济增长预期”的调查中,受访者几乎一致认为,中国2023年的经济增长将至少“温和”,甚至是“强劲”或“非常强劲”的,而在今年1月的调查中,只有50%的受访者持有这样的预期。报告指出,中国调整和优化防疫措施后,不仅中国的经济增长前景出现变化,也改善了中国邻国的增长前景。93%的首席经济学家预计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至少会出现“温和”增长,39%的人预计会出现“强劲”或“非常强劲”的增长。
催化剂
同一个地球,并不是同一番景象。美国两党在提高债务上限的问题上僵持不下,目前法定债务上限为31.4万亿美元。
根据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5月3日发布的一份分析报告,短期违约将导致50万个工作岗位流失,失业率上升0.3个百分点,年化国内生产总值(GDP)将下降0.6%。报告称,如果违约持续一整个财政季度,那么股市将暴跌45%,GDP将下降6.1%,失业率将上升5个百分点。
在此背景下,据美国《财富》杂志4日报道,美联储3日宣布再次加息以抑制通胀,美联储自2022年3月开始加息以来,信用卡、抵押贷款和汽车贷款的利率一直在飙升,此次加息,将使得上述利率继续上升,会给消费者与企业带来沉重的贷款成本,将令借钱购买大件商品的消费者备受打击。
报道还提到,经济学家也对美联储持续10次加息表示担忧,认为此举可能导致美国经济过度放缓甚至引发衰退。
近来,多家美媒对于美联储即将加息的消息表示担忧。《纽约时报》5月2日发文称,今年美国三家银行在两个月内被关闭,美联储加息是催化剂。而随着美联储进一步激进加息,三家银行的倒闭只是一个开始,美国金融体系的其它部分也可能承压。
专家认为,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元的全球的货币的信心现在正在逐渐瓦解和丧失,美联储的加息决定将使全球的“去美元化”进程进一步加速。(据《环球时报》、《中国青年报》、界面新闻、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