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 褚爽
近期,俄乌冲突焦点集中于巴赫穆特,原因无他,就在于巴赫穆特城北的铁路枢纽站是双方后勤运输的交汇点,谁能拿下,就可赢得战场主导权。当战争进入信息化、无人化的时代,看似古老的火车站依然具有突出的战略价值。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中国古典军事学说早就把后勤物流提到极高地位,个中道理显而易见:没有通畅的道路和充足的保障,军队就无法顺利抵达战场,也不可能开展有效的作战行动。
二战期间,苏军利用铁路开行44万列军用列车,使用1900余万节铁路车辆,输送数百万军队和上亿吨军用物资。特别是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苏军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在三个月内向远东集结150万兵力、5000辆坦克和上万门火炮及数百万吨物资,此举大大超出日军大本营的预想,苏军形成对日军的绝对优势,迅速消灭了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
诞生于蒸汽时代的铁路,如何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是当今军界的“显学”。信息化战争呈现快速化,要求铁路军事运输具有迅速反应能力,而信息流速空前加快,战争呈现快速化趋势,敌我双方都力求通过快捷迅速的行动夺取主动权。作为陆军后勤保障中心环节的铁路输送,运行时速普遍为30~50公里,与信息化战争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促进铁路军事运输向快速化发展,是适应信息化战争的紧迫任务。同时,现代战争信息量极大,要求铁路军运工具拥有快速信息处理能力,实现灵活装载、灵活编组和灵活卸载,这都给各国军方和交通部门提出严峻的挑战。
以俄乌冲突为例,2022年一爆发,乌克兰国有铁路公司在半年内将380万人从东部战区撤到西部,还保证每天6万吨物资从北约国家输入国内。同年4月起,俄军“系统性”攻击乌克兰铁路基础设施,阻止西方武器输入。不过,乌克兰铁路网是苏联时期修筑的,本来就考虑到空袭威胁,因此路网高度分散,且可轻易改变线路,即便价格昂贵的导弹炸断一段铁轨,乌克兰工人往地里铺上石子,铁轨一放就又修复了,一枚弹道导弹最多炸毁10~20米铁轨,乌克兰铁路部门能迅速恢复。系出一门的俄罗斯铁路交通系统也不遑多让,2022年11月,乌军用战术导弹和火箭炮急袭第聂伯河东岸的铁路线,俄铁道兵抢修多处受损桥隧,以急便桥保障轻载列车通行,让近5万军民撤到克里米亚。就当前而言,俄军支撑乌克兰战场的要害,是国内名城沃罗涅日,从那里向南延伸的铁路到达别尔哥罗德、瓦卢伊基和米列罗沃三个前方供应节点,之后再沿着进入乌克兰的铁路前送各种物资和增援部队。像俄军在巴赫穆特发起的攻势,就十分依赖瓦卢伊基车站发出的军需物资,那里与乌克兰境内的特罗伊奇克站对接,满足整个卢甘斯克至北顿涅茨克战线的俄军需求。
瓦卢伊基之于俄军如此重要,那么巴赫穆特对乌军就是“命运所系”。它是乌克兰东北部交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其城区内有多条铁路穿行,西接恰索夫亚尔、最终抵达“工业城”克拉马托尔斯克,北接谢韦尔斯克、越过北顿涅茨河抵达红利曼,形成环绕顿涅茨克州北部城市群的大型铁路环线。作为乌军在顿涅茨克北部、面向卢甘斯克方面展开战役行动时的交通中转站和后勤基地,巴赫穆特一旦被俄军拿下,就能从南线摧毁乌军一大半军事交通网,进一步取得战场优势。(据新民网)